伯牙绝弦评课稿(3篇)

2014-08-20 08:11 | 作者:黄小星 | 散文吧首发

伯牙绝弦评课稿(篇1)

好,实,美

听了杨妮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感悟颇深,她那美丽可人的形象;温文尔雅的气质;亲切标准的普通话;简洁工整的书写;精心提炼的过渡句;震撼心弦的情感;还有那不同凡响的记忆力。都是我所敬佩和羡慕的。最值得我们赞叹的是她对文本的挖掘,深入透彻;对情境的设计巧妙合理;对教程的构建匠心独具……

一、引言揭题——开门见山设悬念

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时,她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这样通过课题引出全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真是一举两得,善哉!

二、练读课文——抑扬顿挫展音韵

对小学生来说,接触的文言文不多,文言词的拗口是学生对文本的学习第一道障碍。为了推开这个“拦路虎”,杨老师在读上下了狠功夫,整堂课,引导朗读的遍数不下十五遍。从刚开始接触时“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读到指名读、老师范读、分组读、男女读、全班齐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老师和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令我印象最深是杨妮老师那句话“同学们,我们读文言文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文言文要做到音段而气不绝。”的确,文言文的组词、造句、达义十分讲究凝练、音韵与节奏、气势,有着独特的辞采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杨老师这样一步步搭建朗读的阶梯,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指导得扎扎实实。真是用心良苦,实哉!

三、抓住重点——细嚼慢咽品意境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教学要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杨老师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整堂课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如让品味四个“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再如,在文言文中相同的意思也可以用不同的字去表示如:“念”、 “志”’都是表示心里想的意思。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一次又一次,不绝于耳。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

四、课外拓展­——画龙点睛掀高潮

教学中,她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清风徐徐,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皑皑白……”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她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视野,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闪动着智慧的回答中破解难点,扎实基础,提高了阅读理解。

另外,多次设计了让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的环节。让学生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琴吗?通过想象谈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师生的情感都得到了升华:那就“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当伯牙再次与子期相遇不见其人只见到他的一座冰冷的墓碑。而“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歌”材料的引入,老师的一大段饱含深情的过渡句再加之凄美的弦乐,学生反复的朗读,完全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让通过读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则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感人肺腑的功效。在教学的结尾处再次掀起高潮,真是情景交融,美哉!

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杨妮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学生和听课教师们的心弦,让大家为之震撼、惋惜、悲叹。课堂上同学们是情景交融,老师们也是潸然泪下。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在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这正是杨妮老师在《伯牙绝弦》一课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

伯牙绝弦评课稿(篇2)

今天我们学校的吴红花老师上教研课《伯牙绝弦》。我听过后颇有些感触,是呀,知音难觅,伯牙为失友人而悲痛绝弦,其实作为一名上课的老师,又何尝不想遇到心中的知音。我就斗胆说说自己听课后的一些浅见,虽不一定能成为吴老师的知音,也权当是自己的一次学习机会罢了。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走进吴老师的课堂,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吴老师的课,之所以给大家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她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她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进入课堂,吴老师先用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 (配乐), 然后就用深情款款地语调说:“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你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达官贵族的打扮,他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而这位凝神听琴的,却是青布包头,两截布衫,劳苦大众的穿着,他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 资料引进与氛围营造合二为一。古画、古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学习古文的磁场,把学生带入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伯牙和钟子期两位人物的身份对理解知音的含义,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举两得,善哉!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展音韵

对小学生来说,接触的文言文不多,文言词的拗口是学生对文本的学习第一道障碍。为了推开这个“拦路虎”,吴老师在读上下了狠功夫,整堂课,引导朗读的遍数不下二十遍。从刚开始接触时“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读到指名读、分组读、男女读、全班齐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令我印象最深还是吴老师那句话“同学们,我们读文言文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能读出其中的味道!”的确,文言文的组词、造句、达义十分讲究凝练、音韵与节奏、气势,有着独特的辞采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吴老师这样一步步搭建朗读的阶梯,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指导得扎扎实实。用心良苦,实哉!

三、抓重点——细嚼慢咽品意境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教学要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吴老师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整堂课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如让品味三个“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一次又一次,不绝于耳。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如,让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琴吗?通过想象谈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师生的情感都得到了升华:那就“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情景交融,美哉!

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吴红花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学生和听课教师们的心弦,让大家为之震撼、惋惜、悲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在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这正是吴红花老师在《伯牙绝弦》一课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

伯牙绝弦评课稿(篇3)

听了李灵灵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感悟颇深,她那美丽可人的形象;亲切标准的普通话;简洁工整的书写……都是我所敬佩和羡慕的。最值得我们赞叹的是她对文本的挖掘,深入透彻;对情境的设计巧妙合理;对教程的构建匠心独具……

一、古诗导入

一开始出示古诗,让学生朗读,并思考从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此为表达对朋友的深情厚谊的古诗,引出今天学习的课题(伯牙绝弦)

再就“绝”展开讨论,理解“绝弦”的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看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这样通过课题引出全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真是一举两得,善哉!

二、练读课文 李老师以“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二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引导小学生自由朗读。文言词的拗口是学生对文本的学习第一道障碍。为了推开这个“拦路虎”,李老师又特意出示了带停顿号的文章,便于学生朗读。但部分学生对于在教学中出现的没有停顿号文言文时,朗读停顿不到位。

整节课中,李老师很注重强调朗读从刚开始接触时“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读到指名读、老师范读、分组读、男女读、全班齐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李老师这样一步步搭建朗读的阶梯,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指导得扎扎实实。真是用心良苦,实哉!

三、抓住重点(品意境)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教学要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李老师的教学及其扎实有效,相信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文章已经理解较深了。

四、课外拓展­

教学中,她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清风徐徐,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皑皑白雪……”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并设置了一个小练笔: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说话练习:说说身边的知音。学生从一开始的拘谨,到后面的开放性表达,都体现了李老师这节课教学有效,教学的扎实!

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李老师的真情演绎,扎实教学,学生学而有得,学而有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