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云裳有感(3篇)

2014-08-13 15:39 | 作者:黄小星 | 散文吧首发

读云裳有感(篇1)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的大地震,使得很多人都失去了亲人、朋友,云裳当然也不例外,她最要好的朋友——心心,在5·12地震中死去了,临死前,心心还要求云裳给她水喝,但心心可能自己也没想到,刚刚喝完水,她便离开了人世。

优雅讲究,明事主事的太婆婆,细婉柔情的婆婆,叔叔家淘气霸气又有男子气的小弟周天骄,还有姑姑家要强好胜要求完美的表姐毛毛……他们都是云裳的家人。当大地震来临时,他们不愿屈服、坚强应对,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云裳坚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而谢老师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表扬。

当云裳和心心还没走出教室时,谢老师一下子扑到了她们面前,将她们护住,没想到,谢老师死了。“他静静地躺在她的右侧,一块塌落下来的水泥块压扁了他思维敏捷的脑壳,他的容貌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伸向他的是两只粗壮的大脚。是他,是谢老师。”谢老师虽然死了,但谢老师的精神值得我们表扬。

为了深刻纪念那些离开的亲人和朋友,为了鼓励那些幸存却要勇敢面对亲人和朋友,为了温暖,为了明媚,为了新的一年的不断到来……我们一起努力!

读云裳有感(篇2)

人与自然免不了有所碰撞,而碰撞之间便能摩擦出生命的坚强。

在我读了秦文君老师写的《云裳》之后,便被其中的主人公们所感动。最令我难忘的是地震的时候,谢老师为了救学生撒手人间,云裳在逆境中呼唤着朋友心心,永康姑父为救伤员长眠地下,云裳爸在大地颤动中丧失记忆……然而,为了温暖,为了明媚,不仅大人们坚强应对,孩子们也表现得那样勇敢无畏,生命的坚韧尽显无遗。

地震给生命造成了巨大的摧残,但它破坏不了善良,破坏不了美好,破坏不了信念,更破坏不了人类的与坚强。活着的路不会全程平坦,也会有荆棘与风,但也正是它们,造就了生命的升华。

世界创造了人类,人类也创造了世界。心灵就是在这样的不断轮回下成长,人与自然以困难为中心又倒出一个世纪的流殃。如果没有不苦难,我们怎会真正地去改变生活,真正地去改变内蕴的善良。

倒世流汇,历史上有着许许多多因灾难引发的废墟。例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一位名叫谭千秋的老师保护四名学生,用双臂将4名高二一班的学生紧紧地掩护在身下。5月13日晚上,当人们从废墟中将他的遗体扒出来时,他的双臂还是张开的,趴在讲台上。

有多少人得知这个消息后被感动得流泪了。如果没有这老师对学生浓浓的关心和爱护,世界怎会多了这四个活灵灵的生命;但如果没有灾难,“这老师对学生浓浓的关心和爱护”从何体现,从何迸发光芒?不要怨恨挫折,是它为世界添了一笔绚丽的色彩;不要躲避挫折,是它令人类步入一个崭新的境界;更不要对挫折低头,只有付出全力对付挫折,才能知道成功的来之不易,才能知道渡过难关所获得的比权势更宝贵的品质。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苦难是人生的老师”这句名言。是的,未经历坎坷泥泞的艰难,哪能知道阳光大道的可贵;未经历风交加的黑,哪能体会风和日丽的可爱;为经历挫折和考验,怎能体会到胜利和成功的喜悦。如果没有苦难,生命没有过磨炼,怎能如此坚强。

灾难好似阶梯,给我们的生命定了一个高度;而生命,则是攀登着这架阶梯,创造出不朽的奇迹。

对生命的认识可以多重角度,然而小作者却以“灾难”作为领悟生命的支点。即从灾难中,灾难后发现人性的伟大,选材十分独到。文中实例的叙述,富有真情实感。通读全文字字句句铿锵有力,小作者不仅定位了生命的高度,同时也触摸了生命的温度,探知了生命的深度,折射了生命的广度,很富有哲理性,耐人寻味。

读云裳有感(篇3)

《云裳》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四川大家庭故事

云裳,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他们这个大家庭的人可多了:优雅讲究的太婆婆,细婉柔情的婆婆,叔叔家淘气的小弟周天骄,姑姑家要求完美的表姐毛毛·这都是云裳家里的人。

在太婆婆过九十五岁大寿的这天,周天骄打碎了太婆婆最喜欢的花盆,这事本来就让人心里感到不爽。偏偏表姐毛毛的爸爸迟迟不归,我猜想着:是发生事故了?或者有急事?还是一连串的想法从我脑袋里蹦出来。终于,姑父回来了,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平时忠诚守信的姑父,竟然做了小偷!

大家正努力平息这一切的时候,更加强大的自然灾害却突如其来的降临了。

那时,云裳他们正在上谢老师的语文课,忽然山摇地动,谢老师想救护云裳和心心,但是当云裳醒过来时,发现自己被压在瓦砾中,谢老师被压得平平的。

云裳在自己被困的情况下,还主动帮助和安慰心心;孙宇志在自己受伤的情况下,还能够主动去救自己的伙伴;毛毛在局部医学专用的状况下,左腿被截掉,手术过程中没有掉一滴泪水·读到这, 我不禁热泪盈眶。

在生活中,我深感愧疚。小时候,我不小心摔伤了,痛得我大声哭喊,可是,被石砖压着的同胞们,却坚持着,他们的疼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以后也要像他们一样坚强!

这本书让我非常难忘,我意识到,自己必须更加坚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