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猜想》系列散文之二:缘起

2011-09-08 15:40 | 作者:肖复 | 散文吧首发

当乔达摩·悉达多被尊为释迦牟尼的时候,已经是他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后了。其时他已然成就一切种智,得大神通,为天人师,于世独尊。这似乎在他的俗名中早有预见,乔达摩·悉达多,意即“一切义成就者”。

乔达摩·悉达多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现今流行个词叫做“富二代”的,他应该算“富N代”,是世袭的贵族,就像英国的威廉王子一样。倘使不出家,他一定是个白马王子。因为他刚出生,就“貌如满月,脸若星辰,福慧具足,宝相庄严,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然而也就是这样的相好,使他做不成白马王子,因为就有个叫做阿私陀的仙人断言:悉达多的三十二相相相分明,部位端正,将来一定不会执着五欲,贪享富贵,而是舍弃王位,出家修行,最终必会成为彻悟人生求得最高真理的佛陀。

“世间也只有他才能使愚痴众生消除烦恼翳障,他将用般若的智慧渡众生于不入生死境界的彼岸。他是大智者,也是大觉者。”这是阿私陀的仙人的结语。

是的,释迦牟尼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智大觉者。但这一切的缘起又是怎样的呢?

佛讲因缘,诸法因缘和合而生;我先前只知因果,以为一个因造就一个果。譬如种瓜得瓜,种瓜是因得瓜是果,却不知倘使少去诸多种缘,种瓜未必就能得瓜,种豆也未必能得豆。这些诸多种缘,有合宜的气候、适当的肥沃、种者的照顾等等。我先前设想因果,也有一个譬喻,是不识水性者跌到河里淹死了,这“淹死了”自然是果,但因呢?我先就想到“从河岸跌下去”,但“不会游泳”也是一个原因,还有“河水过深”也是,倘使河水不深,或许也不能致死。此外,还有别他种种,诸如“刚好没人救援”、“刚好以一种易于致死的姿势跌落”,等等等等……

如此,我许久没有想通这因果的问题,但终于有一天看到佛陀的因缘和合,于是恍然大悟。这世间万事就如无量大网的丝线,各各的联络纠缠,每一个事件可以为因,可以为缘,也可以为果。一个主要的或直接的因,加上一些次要或间接的缘,就造成各各事件的起灭。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者是也。

我所说的“缘起”,是“因缘生起”的简略,但我其实想要看一看这“主因”。那么,这“主因”是哪一个呢?一般的可能先就要想到悉达多的诞生,这当然是往后一切行果的因,但十二因缘是把生与死相接的,生是死的直因。而我所要找见的主要是法的“缘起”,所以就不必细说佛陀的怎样诞生,佛母的怎样白象得孕,以及太子当降生时的各样吉祥瑞相。更不必说佛陀在降生之前实为一生补处菩萨,住于兜率天,号“白幢天子”的过去世诸因缘。

但其实说说也无妨的,权当看看传奇故事好了。当然,这些都是神化了的事状,未必有人真信的。

传说:佛陀在降生之前实为一生补处菩萨,于兜率天说法,号“白幢天子”,后因诸佛以天乐等各种庄严,劝请佛陀:如过去燃灯佛所授记,贤劫千佛之第四尊佛——释迦牟尼佛,您降生世间、说法度众、示现成佛的时机已到,请您以过去生于燃灯佛前,所立之誓愿,于兜率天说法十二年后,降生于世间,转大法轮,利益无数有情众生。以诸佛殷切之劝请,佛陀遂生起降生世间、说法度众之坚定心念。

白幢天子观种姓、氏族、时、地、母亲等五相后,决定降生于中土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王族,于是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莲花,入住迦毗罗卫国王后摩耶夫人之母胎。摩耶夫人梦六牙白象入住母胎后,即怀有身孕。

而当佛陀降生之时,天地大放光明,百花竞艳,众齐鸣,一派安乐祥和之气。无忧树下忽生七宝莲花,大如车轮,太子从母右胁降下,落于七宝莲花台。而太子不需旁人扶持,突然站起,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周行七步,开口作狮子吼,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接着四大天王以彩缯围裹太子身体,天帝落下各色名贵香草花,释提桓因手扶宝盖,大梵天王手持白色拂尘侍立左右,难陀龙王、优波难陀龙王在虚空中喷出清净香水,一温一凉,灌洗太子。

传奇看罢,言归正传。

因为我所要求的是佛陀“得法”的“缘起”,最直接的,应该就是佛陀的求法之心念了。但是佛陀身为太子,享尽富贵荣华,何以要去求法?这就是因为看见“苦”了。

什么是苦?

比较正统的说法当然就是太子出四门,而分别遇见老、病、死、沙门。也就是因为太子是看的“老病死”才觉到苦的,并且此后生出大苦恼,于是上天示现一修道沙门,教其出家精勤修持,以摆脱“老病死”之苦。

我不知道别人怎样,总之我看到这里是很有些不能理解的。“老病死”自然是苦的,但我们几乎不想到,我们一般所想的是怎样摆脱求生存的困苦。我们时时关注的,是我们怎样谋生,怎样赚钱,怎样能少些求生存的恼苦而多些欢乐,怎样能摆脱劳作中的苦累而长时得到休息的快意,怎样能摆脱别人压迫奴役的害苦而得到自由的快乐。总之,我们一般更多的看到生活于社会之中的苦,而更少看到自然界给我们的自然规律的苦,因为这是不可改变的。

老对于我们不算怎样的大苦,老无所依、老无所养才是大苦;病对于我们也不算大苦,有病无处医或有病无钱医才是大苦;死对于我们仍然不是大苦,死不得其所、横死、冤死、惨死才是大苦。

既如此,何以太子偏要在看到“老病死”才觉到大苦?或许,这只是后来佛家弟子的编撰,只是以这“老病死”为苦的代表。

印顺法师所著的《佛法概论》中有言:“依『中阿含』『柔软经』说:释尊到野外去游散,看了田间的农人,看了农作的情形,不觉引起无限的感慨。因不忍贫农的饥渴劳瘠,又不得不继续工作;不忍众生的自相残杀,不忍老死的逼迫。这种种世间大苦的感觉,是深切的经验,是将自己痛苦与众生的痛苦打成一片,见众生的痛苦而想到自己的痛苦。释尊经此感动,不满传统的婆罗门教与政治。自悯悯人,于是不忍再受王宫的福乐,为了探发解脱自我与众生苦迫的大道,决意摆脱一切去出家。”

印顺法师是高僧大德,被誉为“佛国瑰宝,法门巨将”、“玄奘以来第一人”。他的话,当然很可信的。这样看来,佛陀也是看见住世间的种种苦,而并非是只想摆脱生老病死而超然世外的人。甚至他跟鲁迅孔子他们差不多,也是看见人间大悲苦,于是就想以己之力来做些改变,以使天下人们得到幸福快乐。

照着印顺法师的说法,是可以作如是观的,但此后佛陀所宣讲的法,又多是消除自身“业障”、消灭“贪嗔痴”三毒的,倒是极少在意俗世的种种苦辛,即便在意,那消灭法也不过是“不执著”。他的总括的四圣谛法,是苦、集、灭、道。苦,就要知道是世间一切皆苦;集是一切烦恼之因的集聚,应当断灭;灭是涅槃之寂灭,是应当证得的;道是觉悟之道,应当修习。

这根本法就显示着佛陀的解脱法门在于知道世间之苦聚与苦因聚,之后来断灭这苦因也即“无明”、“生死”,由此证得涅槃寂静。这应该就是“出世间”法了。

但我以为佛陀得到解脱法太究竟,把生死都断灭了。我由此而猜想,他开始所因是而感得苦的确就是那“老病死”,而不是我等俗人生活中的种种苦恼,因了这视点的高,所得的道法也是如此高。觉出了“老病死”的苦,就只有断灭生死才可以解脱,在俗世之中,是断不能寻出解脱法的。

至于佛陀何以会有这么高的视点,跟他的太子身份,以及古印度时期的修道思想分不开的。悉达多身为太子,享尽富贵荣华,从来衣食无忧,自然不会有我辈的生活之苦。我辈涉世即要为生存拼搏,自然也无暇顾及那些“老病死”的“终极的苦”。所以悉达多只有“老病死”的苦,而少有生活之中的苦,为了解脱自己本身的苦,他于是出家去修道,此后的种种果报,那是后话。

当然,这些也全都是猜想,或者悉达多从来就是既觉到每个人都有的“老病死”之苦,也觉到每个人各不同的生活的种种苦,但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当时普遍的“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世界观之下,他的选择涅槃来超脱“六道轮回”,并以此来找到最究竟的离苦之法,似乎也是必然的。

肖复

7月27日

评论

  • 陕西席平均:欣赏肖复的文章! 佛陀的诞生就像你说的,我同意的,那就是一个神话传说罢了。但真正的缘起,因何起,以我之见,真正的应该是凌于天地之上,追求而异,离不开对人生死的探究,活着,
    回复2011-09-13 21:43
  • 肖复:回复@陕西席平均:嗯,是的,谢谢朋友欣赏与点评,问候朋友,遥祝秋安
    回复2011-09-14 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