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理论思考花絮(二)

2014-07-11 13:45 | 作者:墓石 | 散文吧首发

经济战略是在企业所处环境中建立决定其地位的机遇与限制条件相匹配的梁,而定位理论则是构建这座桥梁的基石。它对组织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毕竟在一个既定的行业中,其价值链上分配的利润存在不均衡性,以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和稳定资金链为目标的企业需要在时期内让既定投资者和潜在投资人“见证”其潜在的增长潜力,必然要求企业的准确科学的定位。大凡成功定位的企业,如经实施“数一数二战略”后的通用、致力于芯片设计的英特尔,完全有能力抵御现存及潜在的市场竞争者,牢牢控制着价值链上的至高端,获得丰厚的企业利润。同时,这些利润反过来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资源存储库,为企业的实现规模效应和巩固市场地位奠定基础。定位的成功范例不胜枚举,一如理想对人生成功的重要性,这不免让人联想到网上流传一时的哲言,“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然而,正如当前喧嚣在管理丛林——战略管理中那句经典名言“现代的管理不再是对变化进行管理,而是通过变化来管理”所描述的社会一样,难道加快的速度已经抛弃定位理论了吗?与此,将其引入人生哲学,是否它的效用依然如初呢?

工具学的箴言“每一种工具都有优点和缺点”,而定位理论也不过是企业发展、人生轮回中的一种指导性的工具。倘若要想成功运用工具,便需要了解每一种工具各方面的效用,然后,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创造性地将其适当的组合应用。为此,定位理论同样要求我们对其应用的合理性,绝不能“一叶障目”式的井底观天。

面对定位理论遭遇到现在速度威逼的尴尬局面,采取溯本清源的措施,从其最深处探寻深层次原因——定位的形成。作为生活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的人或组织,我们无时无刻都受到外界信息源的影响,进而形成对某一事物的偏见及感性认识,从而不得不影响到对自我或组织的定位。正如认知心理学中所讲,“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我们接受了那些自以为是真实的论断,尽管它们可能并非如此”,可是,这种影响并不一无是处,外界信息所带来的庞大信息量虽经过我们的主观加工,但却增强了我们做出正确定位的可能性,这或许也是强调学习型社会及混沌组织的原因吧!外界的信息渠道真得能帮助我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吗?

对此,我产生了质疑,因为信息量越大,选择越多,自己就会更加困惑,仿佛行走到十字路口,我们不知道到底向何处前行,恐怕这也是为何在企业资金分析中采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原因!每个企业或个人都受到信息的困扰,正像平日生活中充满各种诱惑,这使我不得不对自己的定位一而再、再而三的计量持续下去,其中,最无奈的莫过于两个阶段有过截然相反的两种错误的性格定位。而企业也时常受到虚假信息的迫害,金融市场上散户们由于企业的虚假销售业绩的披露而进行投资定位,结果反而被庄家套牢,这种外界的信息影响屡见不鲜。或许依靠阅历的增长和经验的增加的我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混沌中凝结出自我感觉最合适的定位,企业也可以在反复的投资跌宕中积累经验而进行了所谓的“科学定位”,可是这种定位会给我们自己和企业带来寐以求的结果吗?

联想往昔种种,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自我感觉良好的“定位”会在日后的实施中给我们自己和企业带来众多难以预料的“剧情”:一方面,定位的范围过宽给个人或组织以虚无缥缈之感。对个体而言,倘若我们的定位过于宽泛,难免造成亚目标的连锁性宽泛,而目标的非清晰度则会使我们的执行效率大打折扣,同时会打击我们持久力的延续。对企业而言,首当其冲的便是战略制定与战略执行的脱节。哈佛大学商学院MBA利维特曾说“一旦企业将自己的使命定义为满足人们的需求,那么任何情况都不能阻止企业获得高额利润,除非它们受到自身特有竞争力的限制”,然而,当我看到这句话时,眷联的却是倘若企业把满足人们的需求作为组织定位,那企业的细节有又谁会重视呢?设想企业采纳这种定位,或许企业不会面临倒闭危机,但也绝不会盈利。关于其中的原因,我更喜欢约瑟夫*熊彼特的论断作备注,“解释企业行为因素并非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而是企业应对变化环境时的战略意图”,换而言之,企业在经济环境形成“第三只眼睛”,去向外延伸自己的视角,以求做出适应环境的科学定位。另一方面,定位的范围过 窄则给个人及组织的挑战性降低,甚至会导致思想上的混淆。对于个人,我们会因定位的难度过于简单而造成的自我松懈,进而连最简单的子目标都完不成,同时还会造成对理想、短期目标的混淆。对于企业,则会导致与定位过宽相反的结果,它会导致企业造成类似”市场营销近视症“的错误。过窄的定位疑似清晰的战略目标,它可能使组织只重视发展的前行方向而忘记观察周围,当面临风险时,其克服的阻力不是来自各种因素的不明确,而是由于战略定位的过度狭隘面。

或许,关于如何定位、定位是否合理的问题,这些我们都无法得知,但是,很多时候,我却不知如何应该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记得,曾有同学咨询老师如何发现好,老师给以两个字作答——尝试。触类旁通,我想对于自己的定位也同样可以在不断的尝试中形成,然而,这不得不使我考虑倘若在自我定位后,当漫行了一段距离后,我却发现自己与这种定位格格不入。此后,我又该如何抉择?尽管企业遭遇错误定位,可以选择改变、并购或申请破产,但是,作为个体的我,世界上绝对没有另一个标本。念于此,脚步在不知不觉中慢了下来,远方的灯光也渐渐模糊。庆幸的是,偶然间的一篇寓言提示我许多,

“一队在阿尔卑斯山进行军事演习的匈牙利士兵在暴风中迷失了方向,或许,他们只能选择等死。但突然其中一个人在他的口袋中找到了一张地图,这使他们平静下来。他们搭起帐篷,熬过风雪,通过那张地图重新回到了军营。但回来的刹那,调遣军队的上尉却发现,这不是阿尔卑斯山的地图,而是比利牛斯山的地图”。

这是Karl Weick最为喜欢的故事,他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错误的心理反应比根本没有反应要好的多,至少它会给你勇气,从而激励你采取行动。正如定位理论,倘若自己仍未采取行动,只是因为害怕迷失,害怕前功尽弃,那么,只有在迷迷茫茫中毫无目的的“敲钟”,恐怕这是谁也不愿意接受的人生。为此,我们要敢于尝试,敢于做出对自己不同的定位,甚至是与自己性格相反的定位,不仅是因为它是我们前行的方向,更是因为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发现与自己观念中截然相反却又成功超越的“新地图”。

对于尝试不同的定位,我尤其强调的这种定位是应有年龄限制的,正如经济学中包含的各种前提假设。这种定位最好的阶段是三十岁前,这不意味着我有年龄歧视,而是因为现实的条件决定我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不断的尝试。或许,有许多人会反驳我的观点,但是,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并非很多人会成为像日本诗歌奶奶那般垂暮成功的老者?可惜,如果我们不趁早定位自己的位置,确定所朝的方向,那么,我们将永远也见不到胜利的曙光。亦如,纳斯鲁登的故事为此作出了最为准确的诠释:他在路灯下找寻自己丢失的钥匙,虽然那里光线很好,但是却不是他丢钥匙的地方。毕竟,有时我们也要有如此勇气:在分叉的十字路口前,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路。

也许,我的学校生涯即将结束,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种新的职业生涯。可是,我的人生定位迟迟没有着落,但是,我不应该着急,因为我还在不断尝试之中。正如伯格所说“探寻科学就像追寻爱情,过分地关注技巧可能一无所获”,而人生定位恰是追逐理想,无视不必要的细节,在与社会的融合中实现自我的涅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