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战争

2014-07-05 20:21 | 作者:邓忠胜 | 散文吧首发

——读《李银河:我的生命哲学》

文/邓忠胜

我结识李银河并非通过王小波那里获得讯息,虽然对王小波的作品也读过不少,但至于文学外的信息他却守口如瓶,似乎没有透漏半点风声。自然对于李银河这样的人物就不得而知了,虽为著名作家王小波之妻。如今偶然之间的翻阅发现李银河所著的《李银河:我的生命哲学》方才有所了悟。当然,也是看了此书之后才对他们二人有所了解,之前对于王小波的理解几乎皆是基于文学的范畴,即便是从文字里折射出生活之余那也不过是少之又少了。

读这本书时我并未按照常规的方式去读完,也即是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地草草了事,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我以末为始细心去阅读,直到读到整本书的序言为止。于其间直到最后我发现原来有的生命是悲痛的,在一个外人无法理解的世界之中是悲痛的。或许有时更是轻若微尘的,随风即逝。正如米兰•昆德拉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之中所说的那样:“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人常常被厄运打败,被不幸的恶魔吞噬,但李银河却恰恰相反,忍受着失夫之痛不挠不屈地有精神地活着,与厄运作斗争,与恶魔交战到底。她的有精神正是她对平常的不平常,以一个哲人的睿智思考着人生的问题,向人生寻找答案,以一种哲人的胸怀悯怀天下人之生命,其对生命点滴之思考汇聚成《李银河:我的生命哲学》这本书之中。

她不是一个哲学家,却在做着哲学家所做之事,这是与她自己本职业是有所背道而驰的。但又细想过来,任何职业并不妨碍对人生的思考,并不妨碍人对智慧的追求与。一个人开始对人生有了思考就足以证明了自身的困惑,人思考人生的问题从小来看关乎的是自己,从宽泛的角度去看的话是对整个人性的悲悯。不过,也没有一个人以思考人生为职业,人生的诸多问题是没有答案的,想到最后也得不到一个满意的答案。倘若不想人生又是极其困惑与迷茫的,想的话至少目前的困惑得到解决,不想的话眼前的问题会一直纠缠不清。而李银河却开始了一个人的征程,一个人的战争,踏上一条自我朝圣之路。

在很多人的眼里她的言论或是她的观点都是眼中钉,不取出来难以忍受,取出来又血流不止。于是左右为难,自然对她的评论也是褒贬不一。毕竟中国这样的社会与日本或者欧洲的部分国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性似乎总是一个比较忌讳的问题,倡导者必然成了儆猴的牺牲品。譬如她秉承解构主义自由立场,支持同性婚姻引起了轩然大波,她之所以如此主张或许与她职业有关吧,毕竟她是中国第一位研究性学的女社会学家。对于她的诸如此类的观点与主张我倒不觉得奇怪,似乎倒有一种预言家的先知先觉,比如同性恋初来乍到中国之前一直是一个忌讳敏感的问题,可如今却屡见不鲜了,这又说明了什么呢?是一种预见性还是一种观念接受的间歇性?但是很多人却因此而大放厥词地一味评论言论与观点的如何如何,却都是以一个非专业者的口吻说着专业者的话语,哪里还有理解的空间。或许正如她说:“许多人不理解她,但她理解另外许多的人。当历史行进到一个新的制高点时,回首社会进步旅程,她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这隐匿的不是骄傲自满的口吻,而是一种希望获得理解却又不得不继续行进的无奈。或许这一切注定是一个人的战争。

完整地读完整本书之后发现她是睿智的,虽然大多篇幅有着生活之中的琐碎与细微之事的叙述,但对人生点滴的思考都是极其深刻的,在此我不忍割舍地摘写一部分:

“人怎样才能快乐?其实一点都不难,只不过做到两件事,人就会很快乐:一是身体的舒适,另一个是精神的愉悦。”

“给自己的个性一种风格,这是一种崇高而稀有的艺术。真正的自我并非某种存在于那里可以被找到或被发现的东西,而是某种必须被创造的东西。”

“人在这个世界上从生到死不过百年,我们究竟应当要些什么?生命是暂的,生命是有意义的,我想让自由和美丽把它充满。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不值得一过。”

我想,对于一个没有真正对生活有所参悟之人是写不出这么深刻的话的,这倒印证了人的经历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这个观点。但终归来说,选择了这么一条路或许就必然成了一个人的战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