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坎坷新闻路(之八)

2014-06-25 09:24 | 作者:冬虫夏草 | 散文吧首发

苦乐相伴

有人说:“信念是人生征途中的一颗明珠,既能在阳光下熠熠发亮,也能在黑暗里闪闪发光。”1994年,年近不惑的我家里孩子小,又没事做还不能外出打工,惟有在闲暇无所适从之日,在家中阅读书报或打开收音机。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到山东、河南广播电台新闻联播、文学等有关栏目一概收听。尤其是河南台每日下午的“青青芳草地”文学栏目,几乎是每期必听。艺术的魅力加上情感的熏陶,我不甘平庸的心理愈加显得不安分,想起自己近半生坎坷的命运与生活中遭遇的磨难,那种“一事无成惊逝水,半生有化飞烟”的苍凉之感顿袭心头。同时,一种写作的欲望和冲动也直往外涌。于是,我又毅然拿起了笔,流着激动的泪水,写下了《楝子树》这篇共1100余字的抒情散文,寄到了河南省人民广播电台“青青芳草地”文学栏目组,渴望着能被播出。

十多天后的一个下午,我刚打开收音机就听到河南省广播电台播音员播出我的散文《楝子树》一稿:“我家住在村东头,门前有棵楝子树。那还是刮‘共产风’的时候,老支书在村头的十字路口栽下这棵树,距今已有三十多年。三十多年的风风雨,方圆10多米的地面被它的枝条遮盖,三米多高的身躯能让人双臂合围,岁月的刀笔在它身上刻下大大小小的裂痕。它一生凝结了一个字就是苦。一提到苦,人们自然会想到黄连,以及那过去食用过的苦苦菜……”

聆听着播音员那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声音,我心潮起伏激动不已。情不自禁地反复吟诵起李白的那首《忆东山》诗:“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后来,《楝子树》这篇散文相继在中央、山东、菏泽广播电台、《菏泽日报》、《曹州晚报》、《民兵生活》、《作家与读者》等10余家媒体播出与刊发。2000年初,又被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收藏。接着,我又写了几篇诗歌寄往云南的《茶花》杂志,当年也被采用。

让我难以忘怀的是1995年天,上级号召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发动群众植桑养蚕为突破口,确定在典型村陈楼举办养蚕技术培训班。要求每个村至少参加一名培训人员,必须是有文化科技的新型农民。村干部经过筛选就通知我到该村去参加养殖技术骨干培训。负责组织培训的上级领导有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李云敏,通过二十余天的接触,她了解到我有写作的特长,并且还发表过一些文章后,说乡里正缺一名新闻干事,已寻访了好长时间一直没有物色到合适的人选,问我是否愿干?当我问到待遇的问题她又解释:有固定工资,发了稿件可以按党委制定的措施兑现奖励,若被县委评上新闻拔尖人才,县委还给办理农转非和财政编制成为正式工作人员。我心头为之一振,正如那久被日的严寒困绕的肢体,倏尔透来一缕温馨的阳光舒心惬意,又恰似在黑暗中摸索时忽然看到黎明前的一线曙光一样,心里又充满了希望。

根据宣传委员的介绍,我多次给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取得联系,先让我重点给《菏泽日报》写稿,观察试用一段时间再决定是否录用。不久,我采写的《偷鸡不成蚀把米,心生邪念脚轧伤》、《夸夸俺村的“王老憨”》、《服输》、《天地姻缘一线牵》、《小乡办起交易会》等稿件相继被《菏泽日报》采用。数月后,我便被县委宣传部破格录用为专职新闻干事,自此,我才有了一块施展写作的天空,决心奋力一搏,发誓要找回往日失落的一切,去圆那个未能圆的“梦”。

(未完待续)

——王义尚 QQ100923104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