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坎坷新闻路(之二)

2014-06-23 08:14 | 作者:冬虫夏草 | 散文吧首发

陕西“淘金”

俗话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两年后,一日三餐地瓜面也难以填饱肚皮的我,不甘贫穷与饥饿的折磨,将满腹的愁绪与苦涩盛满我的行囊,第一次离开家乡,踏上西去的列车,到千里之外去寻求打工的生活。那时只是为求得温饱,山东、河南两省大批的青壮劳力涌向西部做窑活或出苦力,我却是带着一腔的企盼与追求闯进了外面世界的路。

临离家门时,母亲面部又平添了几分愁绪与沉郁。她一再叮嘱我:“四儿,找着活就快给娘来信,一定要好好干,找不着就回,不要老在外面游荡啊?”我一步一回头地说:“娘,您老放心,我一定牢记您的话,您回吧!”可母亲仍站在原地没动一步。

从河南商丘坐火车,经两天两的颠簸后,我便在陕西省扶凤县的降帐车站下了车。这里就是著名作家柳青在长篇小说《创业史》和路遥在他的《平凡的世界》中描述的那个关中平原。走上并不崎岖的山道,双腿似灌了铅一般。几天的往返跋涉后,我便在一个叫大营的生产大队窑场找到做瓦坯的活。每做一万块瓦坯窑场付给46元钱。

农村有句俗话叫:“脱坯打墙,活见阎王。”可在窑场干活,那才真是活见阎王劳损筋骨的差事。每天除了挖土、泡泥、垛墙等与泥水打交道外,便是没完没了的摆弄瓦坯。每天从凌晨4点起床,一直干到深夜11点多才收工,一晚上仅睡四个小时的觉。而且都要光着膀子顶着炎炎烈日,冒酷暑,一段时间下来,面色黝黑,脊背起满燎泡。常常是刚端起饭碗就打起瞌睡。更有甚者,要是天公不作美,来一场雷暴,就会使干了一整天的活全部泡汤。

记得有次窑场经理为了让赶一批活,场子上有做了两天的5000多块半干瓦坯未来得及拾辍,夜里突降一场雷阵雨将瓦坯全部毁光,我心疼得流着泪找到经理,要求窑场能否适当给分担点损失,谁知那位经理却冷冰冰地抛出一句:“损失是你们的,窑场一分钱的损失也不负责!”由于过度的劳累,又加上情绪低落,没多久我日渐瘦弱的身体便病倒了。躺在炕上悉心聆听着南边不远处渭河那哗哗的流水声,猛然间勾起了我心中无限的惆怅与迷惘。据史传唐朝时期的罗成与敌军交战时,马陷入此河的淤泥中被乱箭射死,从此便永远脱离了尘世的喧嚣与痛苦自己倒不如投渭水河以了却尘缘,彻底摆脱人间的纷扰和烦恼。

正当我欲将这一设想变成事实之际,一名叫英丽的姑娘进入我生活的底线。她经常利用集体组织装窑、出窑的间隙给以关照,帮助买菜、烧水、做饭;还时常谈论一些有关社会、人生的话题。从她的言谈中我了解到她曾是宝鸡市的一名下乡知识青年父母都是干部被当成“牛鬼蛇神”批斗,为“划清界限”,初中毕业的英丽17岁毅然报名下农村当了知青,父母都被送去农场进行劳动“改造”。

由于英丽姑娘的多方鼓励与安慰,我身心有了很快好转,从而也坚定了要生存就不惜拼搏奋斗的信念。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到了秋未初,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从电波中频频传来,我决定提前回家乡报名参军。临别时,在一棵柿树下,英丽含情脉脉地送给我一个袖珍式收音机。虽然,那时我还不了解《柳堡的故事》这部电影,但我分明清晰地听出她用低声吟唱的那段《九九艳阳天》。也就是从那时起,三十多年来,我从未间断过听收音机的习惯

也算是天赐良机,回乡报名后我连闯三关,体检合格被批准应征入伍。后来,由于知青大批返城等多种原因,与英丽也就中断了联系。

——王义尚(未完待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