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母亲

2014-06-21 08:17 | 作者:暖冬 | 散文吧首发

从来没有想过,父母会老去。

自孩提的记忆里,父母似乎就一直老样子,憨厚、慈祥并饱经风霜。他们从未想过要离开家。这里有熟悉的山坡、小河沟、庄稼地、老水井,亦有老房子和祖坟头。其实,当我工作过后,家境开始好转。但是父母还是不愿意来到城里居住享福。理由很简单,说自小就生活在那里,感觉随意。城市不是他们熟悉的城市,城市太大又太拥挤;人儿亦不是他们熟悉的人儿,人有好多又好寂寞。不像我的家乡,邻里彼此坦诚、帮衬。想说就说,想笑就笑,爽快的很,开心的很。所以,父母一直住在老家,一直牵挂在外工作的儿子和媳妇,而念想是渐渐长大的孙儿孙女。

一生就相随的,有时候真是最不在意变化的。就像时间,从来都是静悄悄地来静悄悄地溜走。就像自己,明明已是中年,仍感觉还是那个帅气阳光的小伙,所以,当学生娃叫一声“叔叔”的时候,陡觉别扭和惊诧。暗地里照上镜子,才发现面孔早已褪去稚气,额头有了岁月划痕,眼角亦显现慈祥。而当小儿甜甜地叫我爸时,我的内心是如此柔软,并想念家的味道、温暖,比如吃父母做的香喷喷的饭菜、享受老婆给我捶捶肩头,欣然与儿子玩耍游戏。显然,我在老去。里,站在山头,看远处霓虹闪烁,看星空深邃,想我的家、人和小儿。那么此刻,我的父母亲,该是也和我一样吧!喜欢站在房檐下,远远观望那条长草的山路。因为他们知道,儿子们回来都要经过这里。所以,每年过年前,爸爸都要亲自用锄头和镰刀修好这条路,不为自己好走,是为等候儿媳子孙回家团聚。

早年的时候,家境很是贫寒。十八岁就嫁到山沟里来的妈妈,只有小学不到三年的文化。妈妈是那种具有传统美德的女人,贤惠、勤劳并有坚韧不服输的性格。当生下三个儿子的时候,妈妈说,她认了这一辈子的穷,但是绝不能让儿子长大了还呆在这山沟里。道理很简单,担心儿子们将来连媳妇都找不到。而出路就是坚持让我们读书,再苦再累,都不让我们兄弟三辍学。父母都是纯朴的村民,还好都会生计。为了送三个儿读书,爸妈每天凌晨两三点早起步行到20里开外的地方买棉花和其他农家东西,然后第二天送到30里外的集市倒卖。一天之中,连一元钱的锅盔都不舍得吃一个,只为积攒下每一分钱。晚上回来,在账本上记下每一笔帐,好好算计我们的学费开销。那个时候,父母每次出门都满是热情和坚持,不觉疲劳,从来都没有因为风停止过,亦没有被疾病伤痛击倒过。这样的吃苦耐劳,一坚持就是22年。更令家里雪上加霜的是,中国的义务制教育改革和高效自主招生政策的放开,导致学费和读书开销飞涨。而为了给家里节约钱,读大一的时候,我是尽量不吃肉的。但是,这很难满足年青机体旺盛生长的需要。记得有一天夜里,饥饿闹的人无法入睡,好不容易等到天亮食堂开门,我是一口气吃了五个馒头才解恨的。想来,我的动力来自于减轻父母的压力,而父母不辞辛劳的动力则来自于我们兄弟的学业。至今,父母每每说到以前的事,都满是得意和幸福,更多是因为三个儿子争气,都离开了老家,在各自的城市工作、结婚,并也育子。而每每听父母说到这些过往泪水还是盛满眼眶,心头酸酸。如果是我,能否做到像父母那样坚持并幸福着呢?

都说,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娃。

有一天,在外地的我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妈妈说,记得给你大哥打电话,明天是他的生日。忽然记起,有好久没有跟父母联系。而父母似乎并不在意,倒还专门来电话提醒,给大哥生日送去祝福。听着妈妈的话,泪不由自主落下,漫出心间,湿透这盛的雨,愧疚的很。是什么让我繁忙到忘记给父母带回仅仅是电话的问候呢?所以,带上妻和娃,驱车回到老家。爸妈很是高兴,不停地忙里忙外。走进那间厨房,好久没有进到这间厨房。跟爸妈聊天,看妈妈并不利落地洗碗,看爸爸固执地用嘴吹旺柴火,问一些家里的情况,问一些邻里的境遇。爸妈漫不经心地说,某某某某都死了。这个时候,我是震惊的。也在这个时候,我开始认真地端详起我的老爸老妈来。原来,爸妈都已老了。头发几乎花白,皮肤松弛皱缩,喜欢不停地唠叨。这些,我都不曾注意到。家里现在生活是富裕的,可是,父母是否还有年轻时候的幸福和满足呢?那个时候,儿子在身边。现在,孤独到只有老伴两个人。和着眼泪,大口吃着父母端上的饭,碗边有些黑灰。心有好揪痛,父母老了,他们可是最爱干净的人。妈妈说,眼睛也不好使了。爸爸说,天上的飞机飞的好高,都没有坐过。对不起,爸爸妈妈,为儿不哦。

忽然领悟,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意来。遂联系好旅行社,请假陪着父母坐飞机到北京,以满足他们这一小小的要求来。父母高兴的不得了,但面对相机还是显得局促。爸爸走路不再像以前那么健步如飞,经常跟不上路。我挽起他的手,慢慢地走。爸爸有些不适应,倒是妈妈觉得好自豪,不停地向旁人夸奖我的孝顺

“爸爸,你好久回来呢?”儿子在电话里问我。心被轻轻地触动,儿子想我了。

“爸爸,妈妈,你们都好撒?”我拨响了电话,问侯起父母来。天莫名地下起了雨,湿了花香,润了目光,一片朦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