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域乡村闲居的日子(4)听丽江三少讲那很久以前的故事

2014-06-13 12:38 | 作者:微云疏雨 | 散文吧首发

阳光

随意撒进古老的庭院

绿叶

低吟浅唱天的歌谣

还有

那秋千架上的美丽少女

九域乡村

束河客栈

处处是这样的悠闲

处处是这样的静谧

拾阶而上,推开一扇木格拉门,二楼茶吧宽敞、明亮,环境布置古色古香、文化气息浓厚。煮茶喝茶的位置只占大厅的三分之一,两张厚实的原木长桌并排摆着,四周围了十来张藤椅,可以是一个小型的会议室,也可以和三五朋友在此煮茶论道、吟诗作对。有一张摆放了几件展品、艺术品的活动展示架隔在大厅当中,木架是两个半月形的,像两片花瓣,合起来,是一个花好月圆的屏风,屏风的一边是茶吧,另一边是图书阅览室——靠墙的书橱里,整整齐齐码着2000余种精选书籍和中外经典名曲名乐,随你的心意,顺手抽出一本,挑一张靠窗的椅子,或安安静静地看书,或极目远眺玉龙山的皑皑白雪;如果有需要,打开花瓣,这间二楼茶吧,整个就是一个大的会议室,至少可以容纳几十人与会。

也可以爬楼梯去三楼,那上面,是一个多功能室,有读书写字的桌椅、有搓麻将的台子,还有练瑜伽、打坐静思的毯子。

我和小坐在二楼茶吧的藤椅上,隔着长桌,看丽江三少煮茶、倒茶。这是一个儒雅沉静、眉目清秀的纳西族男子,说话的声音不高不低、语速也是不紧不慢。

“我刚从香格里拉回来,看普达措的杜鹃花开了没有。”

丽江这样的高原古城特别有一种轻慢闲适的气氛,人们在古朴幽静的庭院里种花养草、喂观鱼,悠游自在地生活,非常普遍。但一个男人开车跑那么老远去看花开了没有,这份闲情逸致,才足以让那些常年忙碌在办公桌、谈判桌,酒局、饭局、麻将局的都市男人们掉眼镜了。当然,人家开客栈的,掌握最新的旅游景区资料供游客们参考也很有必要。

一壶茶煮好倒上,丽江三少给我们讲起了纳西的语言、民风民俗,讲起了古老的东巴文化、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画:

“一片树叶,在它还是葱绿的时候,掉下来了。”

一个年轻人英年早逝,纳西人用哀婉比拟的语调表达心中的悲伤、痛惜。

“不要在一匹受惊的马面前,抖你的破披肩。”

一位母亲,这样劝说不知道父亲刚发完脾气,又一次去惹父亲生气的女儿。

纳西语言,擷取之自然万象,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饱含诗意、富有哲理。走在丽江古城五花石板铺陈的街道,看到身穿纳西民族服装的女人,找她们问路问话,她们可以用很流利的汉话回答你的问题,但是在古城中,她们永远只讲着纳西话。

纳西族的女人也永远穿着本民族服装,无论在劳动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她们的肩上披着一个被称为“披星戴月”的羊皮褂,上面饰有九个圆盘,纳西族的人说,两边的大圆盘代表太阳月亮,中间的7个小圆盘代表星星,象征着纳西妇女“肩担日月、背负繁星”。

也许正是纳西妇女的这种“永远“和执着,才保持了丽江这座古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独特的生活情趣。

“她们会写东巴文字吗?”

我好奇地问。

“哦,她们不会,我也不会,大多数纳西人都不会。”

丽江三少笑了笑。

“‘东巴’是对祭司的称呼。古时候,东巴在纳西族中充当着祭司、巫医以及包括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几乎所有学问的学者。他们发明了一种象形文字,以传承东巴经书。这是一种比甲骨文还要原始的文字,属文字起源的初始形态,最早是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象,后来发展成包括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字体。文字总数只有1400多个,用这种文字写成的典籍最有名的便是‘东巴经’。”

纳西族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信奉大自然的一切,认为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树木花草等都有神性、都是神灵,所以对其顶礼膜拜,期望神灵保佑人们的生活。而这种人神之间的媒介,便是由东巴来担当,具体到实施,便是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

东巴的三大祭典是“祭天、祭署(署是纳西东巴教中的大自然之神)、祭风。

我看过一篇介绍纳西族民风的文章,“祭风“正是那篇文章介绍的重点。说的是纳西有一种“殉情”的习俗,年轻的男女自由恋受到阻扰,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便相约找一处风景美好的地方共赴黄泉,玉龙雪山脚下云杉坪便是有名的“殉情谷”,“祭风”是祭祀风流游荡之鬼的意思。

纳西民俗、东巴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就是几天几也讲不完。丽江三少也只能挑一点游客感兴趣的内容,大致和我们讲一讲。他总结说:

“现在来丽江游玩,也许会感觉到商业气息太浓,但如果拂去表面的浮尘,用探索的眼光去游历、去发现,你们一定会有收获的。”

浓香的普洱茶喝了一杯又一杯。在这样一个凉风习习的夏日午后,在这样一个古老静谧幽深庭院,在九域乡村束河客栈,我们听丽江三少娓娓道来那很久很久以前故事

太阳已经西斜。丽江三少问:我一会开车回家,你们想去那儿玩,我送你们去。

小雨说:“我们去丽江古城。”

评论

  • 凉夏果青:顶一下,推荐阅读~
    回复2014-06-14 09:25
  • 妈妈宝贝:大多数人的旅游都是走马观花,跟随着匆匆的人流,所以感受不到每个地方所蕴含的流传至今的美丽…
    回复2014-07-15 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