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蹒跚幼教

2014-06-08 15:20 | 作者:野山 | 散文吧首发

文/郭浩涛

清华美院博士生导师陈丹青教授对于当今美术教育,学院教育的弊病可谓痛心疾首,他用辞去教职的行为对当今体制教育表示了一个知识分子怀疑而明确的反问姿态,这是高层教育界久违的真实呼声。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相继写出《大学有问题》,《体制迷墙》,《教育的异化》,这些详细阐述大学各种教育问题的书籍让国人清楚地认识了当今所谓的体制教育!

大学教育已经满城风,开始撼动这座辉煌无比的高层建筑,当我们在将教育问题的眼光向上向外展望的同时,似乎还应该用同样的深度和强度来回头审视和探讨幼儿教育问题。这是一个比小学,中学和大学更根本,也是基础的重要阶段,所有以上教育弊病和学生行为习惯,都能够从幼儿园中看到最初的端藐,所有的个人和群体行为思维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定型。

在整个膨大而丰厚的教育产业链上,幼儿教育绝对是一块最大的蛋糕。因为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在全面开放的幼儿教育里有公办,民办,私办,各种基金和宗教团体,国外教育方式的有限引进,也就有了当今最复杂的学前教育现状。至于为何教育部门不把这块如此新鲜而诱人的蛋糕据为己有、先尝为快,这里面的原因或者说是深意不是我等草民能够看得清楚的。我能够看到的是无数天真可孩子在各种教育环境和方式下被规范着,被调教着,被圈护着,被试验着……

我不在教育一线,不能从里面的角度清楚认识幼儿教育的问题,在这里不断地唠叨是因自己孩子正处幼龄教育阶段,又生活在一个宗教和文化多元化的旅游之地,外地户口的幼童无法进入唯一的一所公办幼儿园,几年来,看到越来越多带孩子来这边生活的知识家庭在各自现实条件下尝试各种儿童教学方式:其中有不想将孩子送进幼儿教育机构,自己既当父母,又当老师的;有几个家长租下一个教室,请老师来教学的;有在一块菜地上建上教室,让孩子们在园地里玩耍嬉戏的(把那里的老师叫园丁最恰当了)。有几户家庭组成一个社区,让孩子们自由组合,互助式生活教学的。有不同专长的家长们轮流来举办活动和教学的;有不同宗教团体的慈善教学的;有国学礼仪传统文化教育的,有交上比大学教育更昂贵的学费把孩子送到引进外国幼教方式的机构……

这些不同的教学方式各有它们的长处,自然也有其局限的地方,家长们也是在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性情和价值观或宗教信仰将孩子引向不同的幼教之路。不管怎样,比起只有一种选择的小学,中学教育,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如今的教育如一块高擎的双面表情牌,一面对家长们热情地叫嚷着“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国家进步教育是根本”“积极发展素质教育”……。一面却缩减投入、将市场的利欲和嘈杂引进这块纯洁世界,继续地对各种问题无动于衷。继续无视每个崭新生命个性的差别,落后的幼儿教育机制远远追不上孩童们玩耍奔跑的脚步。

公办幼儿园需要所有从事幼教的老师要有幼师证上岗,每个班配备二教一保,对每个教室里孩子的数量和空间,教室外的活动场地,每天多少的室外活动时间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些是一些私人幼儿园无法包障的。我孩子以前上私人幼儿园就经常是一个老师带几十个孩子,不但没有幼师证,而且还不断换人,但是也不能说把孩子交给公立幼儿园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先不说不断曝光的正规幼儿园的虐童事件,就算是各方面都没问题的幼儿园,一个老师日复一日长时间面对几十个需要照顾的孩子也是对他们耐心和神经的极度考验。

如此条件下,我们希望孩子们得到个性化的教育无疑在学前教育阶段就得以快速扼杀。因为没有哪个老师有如此多的精力来关注每个孩子的行为细节和心理,来了解他们的个性和兴趣方向,就算能够发现,往往自己精力有限只能选择不作为,而为了群体的稳定,每个性格活跃的孩子都会得到强制性管理,每个个性鲜明的孩子都会被刻意否认。我想,就算现实条件不能让每个孩子得以个性化教育,至少应该先保护好每个班上那几个性格突出的孩子。我们的政策可以让一部分人先“福”起来,更应该让一部分孩子先“个性”起来,将来这些孩子的模范作用可不是今天的富人可以相比的,所以,让一部分孩子先个性起来是一件迫切和具长远意义的举措。

相信每个合格的老师都清楚个性培养的重要,但是现实条件让他们望着一大群孩子无可奈何。因为一大群孩子如果个个都个性突显,后果将会一片混乱,说到底,是我们的人口太多了,国家却没有投入相应的教学经费。如今单独二胎放开,这就意味着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将挤进更多的孩子,有更多的孩子无法得到最基本的正常教育。如此的生育政策根本不考虑孩童们受到有效教育的重要性,人口的继续增多会将早已教育问题拥挤堵塞的独木压垮,恶劣的教学环境使人性继续恶化,异化的教育使得社会上不断出现扭曲的灵魂。却制造出更多“人口红利”生产线上的人肉机器。这些无法得到应有教育的孩子,他们将来长大后,也必然会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远远地落在后面,艰难地负重而行……

于是我看到身边的一些父母不惜重金,将孩子送到每个班只有十几个甚至更少孩子的国外个性化关注的教育理念机构,比如重视灵性思维的华德福幼教,或重视逻辑思维的蒙台梭利幼教,或重视动手能力的瑞吉欧幼教……。这些国外的教育方式本身就是各有所长、完整独特的个性化教学体系,都经过了长达百年时间的教学验证。家长们只需根据自己的愿意或孩子的性格选择适合的教育方式就可以。只是这些个性化的教育机构里,因语言待遇和各种现实问题,不可能全部引进国外的老师,中国籍的老师虽然都需要经过培训执教,但是又有多少已经受文化和教育定格的中国教师能够把握这种强调个性发挥的教育方式呢?所以这些国外幼教体系移植到中国后,也往往因人的因素而变了味,中国特色的味道顽固而浓烈。

所有问题无非先是人的问题,幼儿教育对每个老师的素质要求极高,甚至高于大学教授。每个幼儿老师的性情和行为习惯直接影响每天长时间跟随他们的幼童们,特别是那些将孩子从小班一直带到大班的老师。在父母们因各种原因时间或长时间缺席的社会现实中,一个幼儿老师既是一个具备专业知识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又是暂时的父母角色。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幼儿渴望亲情的需要,特别是那些单亲家庭或长期没有父母在身边关爱的留守儿童。在这点上,老师的博爱应该是比知识的认知更为重要的!所以,我相信,如果不去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已经孕育了慈爱的父母就是他们孩子最好的老师,有幸拥有慈爱父母的孩子,将从小就有了一个人该具有的重要品质,比如:对人的关心,表情话语生动活泼,安全感,责任心,宽容心,情绪稳定从容,灵活的理解能力,丰富的创造力,等等。这里面的一些重要品质在如今的幼儿教学环境中是不可能形成的,甚至会彻底破坏。

素质教育的方向应该首先落实在幼童教育阶段,需要具备相应素质条件的老师来任教,才能看到切实的效果,才具有长远的意义。这里首先需要每个老师无私的爱心,对孩子们由衷的喜爱,极佳的耐心和细致的观察力,灵活随机的教学方式,生动的表情动作,热情有趣的话语,丰富的幼儿心理和行为模式的知识,科学有效却简单的处理幼童行为的办法。以及对生活和人性有很好理解后安静从容的心态。这些重要品质在那些刚毕业的年轻幼教老师身上能够体现多少呢?

用年轻气盛、没有生活体验和积累的年轻人来从事一个极需爱心和责任心的幼教事业是一个冒险的事,清一色的使用年轻女性来担当如此重任无非是对泛母性化作用的迷信。我们一厢情愿地相信一个女孩会比一个男孩会有更多的爱童之心。需知在中国这个特殊的独生子女群体,能够学会照顾和关爱本能的机会并不多,幼教老师的性别和年龄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在我们审视幼儿教育的同时,也不得不来看看当今从事幼儿教育老师们的福利问题,爱心和责任虽然不能用福利来简单划等号,但是在一个变化和竞争激烈的商业时代,良好的福利条件却能让幼儿老师们能够从物质层面获得安全感和荣誉感。这些是心理平衡和平静的基础。当今幼教老师的福利先不说和中学或大学老师来比,就是和小学老师相比也是有很大差别,那些民办的就更是有着天壤之别。

一个幼教老师在工作上每天面对几十个随时需要关注和生活照顾的宝贝孩子,责任和压力可想而之,这种比任何一个阶段的老师都更累和更紧张的教学工作却没有和其他老师一样的对于医疗和养老的保障,没有住房的安排,没有和小学老师一样的工资标准。试问一个如此不受到社会尊重和平等对待的领域里,会滋生怎样的心理和教学情绪?我们不能只是一味的喊孩子的教育有多重要,却不给从事幼教的老师一个名份和起码的公平待遇。在这个领域里,最不应该的就是人为的分出如此多的等级和不同的待遇标准。从而让不同家庭出身的孩子们从小就产生了阶级的差别意识。在这一点上,就把极需培养新时代孩子们自由公平的心态破灭,同时破灭的是没有受到公平待遇的幼教老师的积极性和理想,于是多少专业优秀人才毅然离开,多少伤心不被理解,多少情绪向孩子们发泄……

一个人所有的行为和思维习惯、个性品质基本是在幼儿阶段形成,,只有受到重视的幼儿教育领域,才能得以监督和良性发展,只有受到尊重的幼儿老师才能安心施教,只有具备博爱心和耐心品格的老师才能上岗执教,(而不是仅凭一个幼师证)。只有将男女老师的比例合理搭配(不用去担心什么,也担心不来),才能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性格影响。幼教老师们不是起跑线上的指导发令员,他们应该是一个个诚恳的幼童护航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