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遇而安的文字

2014-06-07 17:24 | 作者:June Yang | 散文吧首发

随遇而安的文字

一、

翻译《天生丽质》

从电脑屏幕上看到《天生丽质》 太习惯于纸读感觉的我还是为之怦然心动

文字太理想化了 太小资了

它有独钓寒江的自得

品茶 幽香如涟漪 听曲 仙乐绕梁

又仿佛古代书斋里的艳遇 有红袖添香鬼魅伴读

那种种微妙细腻空灵哀婉轻盈幻美

大概是要通晓古今诗辞歌赋的人才能达到的“蓦然回首那人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就像文字的沙砾被自然的温情包裹 只要假以时日就会变成珍珠

手指不经意地碰触了琴弦 音符就在空中荡漾开去

仿佛月晕而风般自然

写完意犹未尽

读后仍有留香

二、

译沈奇的文字大概是前年或者更早,中间又断续翻译了几部小说,游记和几位诗友的文集,后来竟然就忘却了。今天从书架上拿下来,想着把心安放在这个缓和的日,这一年最后的一天,刚好。

和沈奇相识相知是注定,无缘无份也是注定,因为我们都是那种闲适,散漫而清淡的人。

二十五年,人生的三分之一在这样漫不经心的文字的交情中过去

喜欢沈奇的文字,以《天生丽质》和《无核之云》为最。再读这些文字,感受精心和巧思, 妙不可言。真的是以怀柔万物之心,遇见或琢磨而成的词语,很有心思,很有心意。

喜欢《微曛》 情不醉人人自醉;迷恋《胭脂》选择痛苦离开,留下美艳;追随《茶渡》缥缈而去,意犹未尽;《小满》《岚意》让仙女思凡;《依草》让秋心萌动;欣赏“诗贵有心斋”可以安然自在的生活和写作…

以文字为伴,是多么明智而决绝的选择。所以让人倾慕。

三、

关于诗,真是感觉写什么感想或评论都是惘然,都是多余,只要在适当的时间和氛围去品味就好。

沈奇的文字是他的世界,他的生命,用几句话概括是不可能也不公正的甚至是冒犯。

而且不同的情绪下我们想读不同的诗句,有时我们对某些文字更有感觉,对另外一些显得无动于衷, 我们也无法说清,可以确信的是那只是我们偶尔的蒙昧状态,不是诗的问题。但也正如寒暑交替,阴晴圆缺, 是万物的自然,是我们的自然。

而在我们浑沌的时候,一句诗又可能点化我们,如拨云见日,豁然开朗。有时它触及记忆情感的深处,也可能是痛处,让它不再隐忍,而是浮现和升华。

此时,诗让苦难成为荣耀。所以我们不会因现实的种种悲凉而消沉,也不会因为愉悦而失去思考的能力,它给我们多一个生命,多一种存在方式。让我们更丰富,也更自在。

读诗,写诗,是修炼身心,是完善自我。

四、

读沈奇的诗仿佛回到汉代,在水边凉亭里抚琴,和友人小酌、倾谈,水声与琴音柔和,人与景色一致,又仿佛回到古希腊在大理石柱间听哲人思辨,高谈阔论,开启智慧之门。

诗体现了文字的无限可能性,所以古今中外的诗句仍不能穷尽;人的感觉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文字和感觉并行,可能无限靠近,却不会相交,否则就是终结。

我们起初为什么或者为谁而写诗并不重要,一旦开始,文字就变成一种媒介,传递我们的心意和思想,就像空气,就像水,或者其它密度的物质,任我们愿望的漂流瓶四处游荡。

作为你在岸边散步的一个惊喜。

当今浮躁的社会让人们不愿意也不习惯等待,等待需要安静,需要涵养,需要深度,需要忍耐让飘浮的东西沉淀, 也需要自信,确定它们终有一天会完美地再现成形。所谓“可神通而不可悟达”(语出《红楼》)

如果你愿意,让我们一起等待诗。

五、

因为沈奇诗作的微言大义,每一首都可能衍生出很多首诗或其它形式的文字。

就像生命本身,诗会延续,而且会呈现不同的姿态,就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进化出的新物种一样。

不论是诗还是散文,我都更习惯用“你”来称呼我的读者,这样我才有讲述的愿望。我不可能做到像塞林格那样只为自己快乐而写作,我需要一个实在的或者想象的“你”。

我希望在你游历结束回到你的书房前,我可以多写些有关你的文字。

在纷繁的世界里,你安然于印若居,炼丹术士一般潜心提炼文字,是我尊崇的师长和知己。

初读《睡莲》如枕“清露”,如饮“流云”,无眠不熏,却怀“草木性情”。

重读《睡莲》亦佛亦道,清淡中阅人世变迁,素朴中濯洗墨彩… 又“飘忽若神,凌波微步”,所以被古希腊和罗马敬为女神;她典雅的名字“水上百合”值得莫奈在巴黎郊外自造的池塘花园中终其一生;她被古埃及作为太阳的象征奉为国花;也是欧洲园林不可或缺的装饰图案。

朝发晚合,遵法自然,她的命运与水紧密联系,难怪马拉美也为追寻那不可企及的梦而收桨屏息… 因为她充满的“不是别的,而是我喜欢的完美的自我安息”…

我想我也会愿意为你屏息静观。

2012年1月5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