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 岳阳楼

2011-09-05 14:56 | 作者:逍遥 | 散文吧首发

北宋时,在湖南,岳阳称巴陵;在河南,南阳称邓州。两地相隔千余里。庆历四年,滕子京屈贬岳阳后,不以迁谪为念,执政三年,做了三件事,其中一件就是重修了几近颓废的岳阳楼。并且于庆历五年六月十五日,写信给远在南阳的范仲淹,同时还附有《洞庭晚秋图》一本,请予作记。

其时,范仲淹已因为庆历新政,从参知政事(相当于掌有实权的副总理)位置,被贬到南阳。在那里,他是南阳风俗常苦耕,太守忧民敢不诚。今秋与数月旱,二麦无望愁编氓。他和滕子京是同年,并且都是大中祥符八年的同榜进士,看到《与范经略求记书》,再凝视着这一张张图,回想自己一生的求学、从政经历,便如洞庭湖水,时涌时现,再也不能平静。

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但洞庭湖的万千变化和浩荡气势,早已了然于胸。他刚满百日时,就随家人从徐州来到太湖边的苏州。是太湖的水给了他甘甜的乳汁,是太湖的深远开阔了他的视野。而且随着日后的经历,他还到过洪泽湖和鄱阳湖,大湖的风光耳濡目染。无论是哪个湖,那湖里的鱼,那湖上的船;那清清徐来的风,那倏上倏下的。那水天相接处,岂只是岸芷汀兰呀,还有那轮高悬着的皓月,一如它清亮一尘不染的影子。

他想记自己幼小时,在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寺虽不大,但很幽静。每逢晨夕之间,当僧人们打坐诵经,或打柴挑水,他便在参天古木里,和林间的风一起,就读吟诵。那怕早晚,只要有两块凉了的稠粥、几根腌菜、半盂醋汁,就够了。但渐渐地,不到三年,寺内甚至乡里附近所有的书籍,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于是,他不顾母亲的劝阻,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泪别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看着眼前的《洞庭晚秋图》,他还想起,在陕西经略副使任内,领军驻扎延安和滕子京他们一起抗拒西时的情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陕北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稀长树木。在塬上可以相互说话,但要握手,过眼前的这道沟,往往却要一天甚至好几天。他在延安的宝塔山上,建有一座楼,名曰摘星楼,实是烽火台;每日来巡视时,看着眼前汩汩流向黄河的延河水,和承栽千年沧桑的宝塔,对面清凉山寺庙的香火袅袅升向天空,渐渐地,在塞外,连鸟儿也见不了踪影。羌管悠悠,燕然未勒;风霜满地,人不能寐呀!

往事如烟,历历在目。但要真正做到宠辱皆忘,古仁人之心满朝历代又能有几个呢。他知道,滕子京是因保守派奏劾其枉费公钱被贬的,当时,就是他这个参知政事也没有办法。岳阳,上自屈原起,涉足的却是仕途坎坷、累有贬迹的名家。可能是洞庭山水能抚慰人生的落魄,只要踏上这块土地,大都是文思泉涌,佳作叠出。滕子京是个有心人,这次重修岳阳楼,把唐代的韩愈、枊宗元、张说、杜甫等,以及本朝大笔太师吕公、侍郎丁公、尚书夏公的作品,都镌刻在梁栋里。滕子京还是个直爽人,这次在写给他的信里,开头就说,“窃以为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面对好友的请求,他只有穷经皓首,反复联想、借鉴和修改,累经一年有余,写成时已是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了。

(通联:湖北省荆门市白庙路50号中国石化管道储运公司洪荆处宋和平邮编448000)电话:1399793121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