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钟声悠悠

2011-09-04 09:06 | 作者: 春泥 | 散文吧首发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诚哉斯言!此言不谬。若以寺院比之,亦相宜也。窃以为,寺不在大,有高僧居之,则声名远播者也。

既出此言,必有其理,绝非空穴来风,也不是凭空胡诌乱扯,笔者也与出家人一样“不打诳语”啊!

1400年前,一著名高僧“一苇渡江”,来到北方,先在少林寺面壁修行数年,后沿崤函古道,行至于熊耳山下一古寺院。从此,该寺院名声大噪,是以寺以高僧而扬名,高僧为寺院增光辉也。

此远道而来之高僧,乃佛教禅宗初祖达摩也。

如果说,仰慕是一条无形的磁力线,那么,憧憬就是一种动力,把一颗心紧紧吸住,一下吸到几十里外的千年古刹里。

神秘的雾团一直弥漫在心底,好奇成为了一种不可抗拒的牵引力,直奔位于西李村乡的佛教圣地,开始了一次愉悦心灵的游访、寻觅。

一个后初晴的早晨,迎着扑面而来的凉爽山风,我便开始了一段寻之旅,慕名参访那一方远离尘嚣、浮躁与繁华的清静之地。

千年古刹,钟声悠悠,青灯古卷,香烟袅袅。

虚幻而飘渺,真实而存在,正像人们初识陌生的事物一样,寺院在我的心里总是陌生而神秘,朦朦胧胧,如影似幻,若即若离。

空相寺就是这样一座别有洞天的寺院,一座在熊耳山下被祥云笼罩、被香烟缭绕了一千多年的“清净世界”。与别寺相比,其明显有一异处,一般而言,名刹古寺往往坐落在名山之上,而该寺却一反常态,独辟蹊径,耸立于熊耳山之下,岂不怪哉!

远远观之,但见苍穹之下,熊耳山耸立云端,千年古刹,依傍山脚,红墙碧瓦,雕梁画栋,交相辉映。

暮鼓晨钟声里,朝代几更迭,山河依旧在,唯独不变的是源源不断地前来朝拜进香的香客如故;阵阵诵经声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相同的都是寺院每天迎来送往,游客如织。

空相寺,空相寺,木鱼敲出了你这寺院古老历史的沧桑、久远和文化的厚重。

千年古刹,钟声悠悠,青灯古卷,香烟袅袅。

走进山门,一座古色古香的青砖佛塔映入眼帘,此塔名曰“达摩塔”,高约12米,七级浮屠,塔身呈八角形,塔刹为宝瓶式,塔乃明洪武五年所建。

院落不大,倒也精致,殿、楼、塔、碑一应俱全,香烟袅袅,古树参天。大殿巍然耸立,几通“镇寺”古碑默默矗立,历经风雨,饱经沧桑,似乎沉湎于对千年往事的回忆之中。

1400年前,南天竺国(今印度)香至王的三太子,受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师命,渡海东来。梁武帝信佛甚笃,遂迎至于都城金陵。由于二人对佛理理解有别,话不默契,不欢而散。此三太子不是别人,正是赫赫有名的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是也。

达摩离开金陵,乘一叶苇筏漂过长江北上。初时,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修身悟性,随后便来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公元536年,达摩祖师圆寂,终年一百五十岁。众僧徒悲痛至极,如丧考妣,依佛礼将初祖大师葬于定林寺内,并修建了达摩灵塔和达摩殿。梁武帝萧衍亲自撰写了“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的碑文,给予高度的评价。(此碑现存于空相寺内)。

据传,后来东魏使臣于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经返回途中,遇见达摩大师杖挑只履西归,立即报于皇帝。皇帝闻之,命人挖开达摩墓葬,只见只履空棺,方知大师已脱化成佛,遂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斗转星移,岁月流逝,人去寺空,物是人非,观塔思人,令人唏嘘不已,平添了几分伤感之情了。在那通“达摩造像碑”上,达摩的容貌若隐若现,扑朔迷离。

“航海西来意,金陵语不契,少林面壁功,熊耳留只履”。那古碑上斑斑驳驳的偈语,颇耐人寻味。

千年古刹,钟声悠悠,青灯古卷,香烟袅袅。

人皆云:深山藏名刹。此言不虚,我今信之。空相寺始建于东汉年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并称为我国四大名寺。在时间上,可与白马寺并称为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建起的寺院。名则名矣,只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罢了。

游名山,访名刹,相得益彰,亦一大快事也。站在寺院内,仰望熊耳巍巍,观高天流云,听钟声悠悠,任思绪如天马行空一般纵横驰骋;登上熊耳山,俯瞰寺庙威严,诵经礼佛,香烟缭绕,感悟超凡脱俗的佛家境地。

寻寻觅觅,扑捉些许历史的遗迹。熊耳山自古拥有“八大奇景”,此刻都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且不说那“龙嘴喷雾”、“高楼洪钟”,还有那“椿抱翠柏”、“土卧虹”,更有那高深莫测的“濯心泉”、“藏兵洞”……

此时,日薄西山,山罩古刹,寺依名山,人在其中,三者交融在一起,完全融在了大自然里,忽而,一种心旷神怡、物我两忘之感涌上心头。

远处,千年古刹,钟声悠悠。

写于2011年9月1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