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血的心

2014-05-03 20:44 | 作者:微雨燕双飞 | 散文吧首发

曾反复看过梅尔.吉布森的大片《勇敢的心》,这部片子使我充分领略到“英雄”带给人们的冲击力!1302年,年仅32岁的主人公威廉.华莱士为争取民族解放而肝脑涂地。三百多年后,中国明朝末年也有这样一位民族英雄披肝沥胆捧出了一颗滴血的心。

袁崇焕,生于1584年4月28日卒于1630年8月16日,字元素,号自如。“焕”,是火光,明亮显赫、光彩辉煌;“素”是直率的质朴,体现自然的本性。他炙热如火的一生,我行我素的性格,挥洒自如的作风,使人如其名。这样的性格,和他所生长的那不幸的时代构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袁将军祖籍广东东莞,戎马一生,为守卫明朝东北边疆、抵御清军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最终遭奸佞陷害,含冤而死。

袁将军自幼喜读兵书并学习用兵救国之术。天启二年(1622)正月,身为福建邵武知县的袁崇焕奉例入京朝觐,御史侯恂慧眼识英雄,推荐他为兵部职方主事,负责镇守山海关。袁崇焕刚刚到任,就趁深单骑出关了解地形。回来后他说:“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虽是口出狂言,但这番胆识和勇气,也着实让人佩服。后来他被提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成为驻防边疆的一员勇将。

当时后金国主努尔哈赤,率八旗健卒十三万前来围攻宁远。袁崇焕刺血为书,誓师全军,誓与宁远城共存亡。在他的感染下,军民上下齐心,同仇敌忾,士气高涨。这一仗打得后金军死伤惨重.后金军总帅努尔哈赤在营前指挥作战,忽被飞来的炮石击中,受伤坠马,血流不止。后金军见主帅受伤,匆匆收兵退去。在归途中,努尔哈赤病情加重,死于军中。

宁远之战后,袁崇焕被升为辽东巡抚,关外防务,尽归袁崇焕筹划。不久,新继位的后金国主皇太极率军攻打锦州。袁将军认为:“宁远不固,则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系”。于是全力开展保卫战。皇太极怒斥道:“当初我父攻宁远不下,而如今我攻锦州不下,像这样的野战,如不取胜,如何能张扬我国威!”尽管下了如此志在必得的决心,清军还是久攻锦州不克,损伤惨重,最后只好退兵。这一仗皇太极终于还是像他父亲一样,败在袁崇焕的手下,无功而返。

“宁、锦大捷”全靠袁崇焕运筹帷幄,指挥有方。但在明廷论功行赏时,魏忠贤却贪他人之功为己有,不仅自己封赏最厚,连他的爪牙也个个有奖,唯独对袁崇焕,不仅无封赏,反而还对袁将军进行诬蔑。将军一怒之下,上书告老还乡。

崇祯帝登基之后,日思夜想,求良将解辽境之忧。老臣们极力推荐袁崇焕担此重任。崇祯元年四月,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袁崇焕应召再次入京,崇祯帝亲自召见他,与他商量平辽方略。崇祯帝道:“卿万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辽方略,可具实奏来。”并赐予尚方宝剑,准许先斩后奏。袁崇焕见当今圣上如此信任自己,锐意平辽,一时热血沸腾。其实,等待他的却是一场不可逆转的劫难.

袁崇焕再次来到前线,先是遇上了驻宁远的士兵因长期缺饷而哗变。他当即单骑入营,惩治了贪虐的将领以抚军心,又将兵变的为首者枭首示众,以严明军纪。为了从根本上稳定军心,他连连上奏,要求朝廷核发军饷。

崇祯帝见袁崇焕到边境后不仅未立一个战功,竟然频繁向朝廷请饷,心中颇为不悦。时任礼部右侍郎的周延儒看出了崇祯帝的心思,趁机挑拨。使崇祯帝对袁崇焕的信任锐减,虽然勉强发去了军饷,但心中却开始怀疑袁崇焕恃边逼饷以充私囊。

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地,从蒙古绕道入关。由于蓟州一线边防松弛,使得清军轻易攻破,很快便会师于遵化,直逼京师而来。

袁崇焕得知清军入关的消息,心急如焚,立即亲率精锐部队,马不停蹄,急赴京救援。他们赶到北京城外,与围攻广渠门的清军交锋。当时由于阉党作乱,京城内的守城军队不堪一击,九座城门相继失守。袁将军边布署作战边率领士兵四处支援,与清军展开了一场恶战,将军一直骑马战斗在最前线,其勇气与士气力挫劲敌,清军败退。

崇祯帝在城内得知袁崇焕援军已到,十分惊喜,连忙发饷犒师,并命各路勤王军统归袁崇焕调度。袁崇焕担心所部日夜奔驰,马卒疲怠,请求入城休整再战。但遭到了崇祯帝的坚决拒绝,只好移师城外驻防。

皇太极见又遇劲敌袁崇焕,心中又恨又怕,决定利用崇祯帝多疑猜忌的性格,借崇祯帝之手除去心头大患。他首先假拟了两封所谓的“密信”,让部下有意“丢失”在明军经常出没的地方,信中以自己的口气约袁崇焕私下议和。

此信果然很快传开,京城中人心惶惶。那些往日与袁崇焕有隙的朝臣也趁势“诬其引敌协和,将为城下之盟”。崇祯帝正在半信半疑之际,两名从清营中逃回来的宦官又报告说在清军中亲耳听见将士议论,称袁崇焕已与清主和议,不久将不战而献北京。崇祯帝于是深信不疑,当即传令袁崇焕入朝,趁其不备将他逮捕下狱。崇祯三年(1630)八月十六日,以“谋叛欺君罪”将袁崇焕处以磔刑。

行刑刽子手将准备好的圆木塞强行塞进袁崇焕的嘴里,并用黑皮胶布将袁崇焕的嘴巴封上,以防止行刑时犯人忍受不了剧烈疼痛而发出撕心裂肺的刺耳尖叫,另外两个大汉则将袁崇焕拽起来反绑在行刑平台正中央的大柱子上。被五花大绑的袁崇焕一动不能动地矗立在那里等待刽子手手中的屠刀宰割。刽子手一刀狠似一刀血浆四处飞溅,台上鲜血淋淋,此时的袁将军浑身上下血肉模糊,围观的百姓们欢呼雀跃着,刽子手们受到热烈气氛的感染和鼓舞,手脚愈发麻利敏捷地肢解着袁督师,眼睛都不眨一下,如同庖丁解牛一般娴熟。围观的人们则争抢着刽子手抛下来的碎肉块,然后浸过烈酒将肉片塞到口中,狼吞虎咽地吞咽了下去,以解‘心头之恨’。直到袁崇焕身上的好肉已经所剩无几,都快被刽子手刮剔殆尽了,在暴露出来的铮铮白骨之间只还剩下一颗滴血的心脏在众目睽睽之下扑通扑通地跳动着。

公元1630年8月16日,大明朝的最后一位杰出军事统帅袁崇焕在北京被朝廷以莫须有的“叛国罪”凌迟处死。而他死后竟蒙冤长达一百多年之久,直到时隔一个世纪后的清朝乾隆年间他才被正式平反昭。无疑,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之中,袁崇焕之死是一个最令后人感到荡气回肠、魂牵绕的悲剧故事,而置他于死地的“罪名”竟是:国。他因为爱国而被他拼死保卫过的人们吃掉了!

迷茫的眼泪已经凝固在他刚毅变形的面颊上,但他那颗坚硬、倔强、高傲的赤红赤红的心脏却在大庭广众之下显得格外耀眼。围观人群中不知是谁冒了一句:“没想到‘卖国贼’的心竟还是红的?!”顿时周围的人们向他投来了愤懑凶恶的目光,吓的这个多嘴的人赶紧缩了缩舌头,再也不敢吭声了……行刑早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时辰,但袁崇焕依旧圆睁二目,凝视着前方,眼睛竟一眨不眨地凝固住了……此时,呈现在袁崇焕面前的围观噪杂、狂乱欢呼的黑压压的人群已经在他的视线里逐渐变的越来越模糊不清了,最终化成了一片芸芸众生,红尘滚滚般地渐渐烟消云散……那只是些无情无义、没心没肺的势利小人和无知群氓,根本不值得他这样的旷世英雄在生命终结之前去留恋不舍……而与此同时,巍巍山海关城楼的壮丽景色却渐渐地浮现在他的眼前,而且变的愈来愈清晰,愈来愈高大……,在视线的更远处则浮现出锦绣巍峨的宁远城楼,那是他率领众将士和辽东百姓一块砖头、一块瓦砾地亲手铸造起来的边防堡垒……他此时仰视着自己多年前的杰作竟微笑了……

2007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