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故居

2014-04-30 10:36 | 作者:无他求 | 散文吧首发

已经习惯了一觉醒来午饭饭点都过了好久的日子,纵使如今是在旅行。

在一家KFC式的沙县小吃店饱餐过后,乘上22路公交车直奔东街口站,按照百度地图给我的路线图,这时候我需要徒步向严复故居行进。但事实是站在离站点不远处的十字路口,我只能一脸茫然地看着车水马龙。四周高楼大厦林立,人们行色匆匆:这里是都市繁华图景中的一个角落,与我心中那个避世脱俗的文人陋室没有丝毫关系。跟随人流乱走一阵之后,终于无奈向路边的本地人问路,根据厨师大爷和一位中年人的指引,我最后还是走到了三坊七巷。

于此之前我以为三坊七巷只是福州对旧有地名的继承,但当我走进南后街之后发现这里竟然大量保留了旧有城市建筑及其格局,而严复故居就在其内第一个巷子郎官巷深处。站在街口向远处望去,复古的思绪曾瞬时闪现,但细看之后不难发现旧格局内仍有各种新的变化,最明显的莫过于中国景点的通病:彻底的商业化。和风景名胜不同,于我看来人文景区的商业化最容易制造各种尴尬的笑料。好比街上那家屈臣氏,它的存在使我的思绪从之前对民国往事的追忆瞬间跳转到21世纪香港的名品街。加上之前对平遥古城的“体验”,我很难不承认正常存活到今天的旧街古城根本不存在。所幸在于我只是希望追寻严复的足迹而已,对于旧街的无奈并没有影响我的心情

我对于严复的崇敬源于对西学的明显偏重,记得在书店买到约翰穆勒的《论自由》时,译者就提到了严复对这本书的翻译。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哲学作品,其中对自由的描述另身为中国青年的我兴奋不已。而这本书严复在1903年就已经将其翻译成中文,命名也更加准确,他直接将书中内容的核心提炼为“群己权界”四字并在尾处加上“论”字组成书名,熊培云先生也曾撰文讨论过群己关系,文中也曾提及严复。正是这一连串的缘由使得严复在我心里成为了值得尊敬的大家。

走进郎官巷,走在长了浅层青苔的石路上,尤其是那些行人较少的路段,确实容易令人产生遐想。没多远,严复故居就到了。站在门前,简单扫过故居的布局,你会发现这不过是个普通人家的院子。院子坐北朝南,正中是厅堂,两侧是卧室,绕过厅堂后面依旧有个院子,只是近日维修,没有开放。厅堂之中摆放着一些旧时家具,这在其他故居随处可见,而其他物品则半点不剩。走在这样一个普通的旧房子里,之前所拥有的一些精神上的期许便自然而然的幻灭了,陋室是真的,但精神似乎也是陋的。

抛开这些外在的实体建筑,我更期待的是能在那些玻璃隔离了的展示柜中看到商务印书馆在1903年刊印的《群己权界论》。但很可惜这里有《天演论》和《穆勒名学》,唯独没有《群己权界论》。不过转念一想似乎也可以理解,严复对于译文的信达雅的诠释足以使其积攒至高的的名气,而《群己权界论》之类则属于我私人的情感依托,更何况因为维修事宜这里只开放了不到一半。

在仅开放的两个展览室来回看了两遍之后,发现自己无情可感,于是只好离开回想起进门时迫不及待的把钱伸给管理员时的自己,难免一阵苦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