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死亡之谜

2014-04-08 17:14 | 作者:曹彦 | 散文吧首发

qq876347987

林黛玉是怎么死的

红楼关于林黛玉是怎么死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死法,也没说出死亡时间

红楼梦第97回写到,当贾宝玉洞房后回到林黛玉的房间时林黛玉便死在床上。

其实贾宝玉也不知道将要和自己结婚的是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而林黛玉呢,她甚至是完全不知道贾宝玉结婚这件事。

然而林黛玉是怎么死的,我们来试着分析一下。

刘心武先生在解说红楼梦的讲座中曾推测过,黛玉是为了救宝玉,选择了以投湖自尽结束自己的生命,还有菖、菱的配错药也是导致她去世的原因之一。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有的人说是得肺结核死亡的

有一种说法是沉湖,这种死法我个人不赞成。

有的说是她外婆给她带的糯米做的年糕,吃后不好消化,加上有病就死亡了

有的说是自己把自己给逼死的首先我们看一下她成长过程。

5岁——书中说她是“年岁又小,身体又极怯懦”,从后面的介绍中可知林妹妹那年只有5岁,一个5岁的小孩子就那样虚弱,“自打饮食起就吃药”,而母亲又早逝,她是“哀伤过度,竟几日不来上学”,这样一个心思细腻,重情意又记性极好的孩子,自然忘不了每一丝忧伤,因此她的症状是——抑郁症。

13岁——这时宝姐姐进来了,而且她是“行为端庄,举止豁达,故比林黛玉更得下人之心”的大家闺秀,论模样、才情都不比林妹妹差,最要命的是宝玉被她吸引着分心了,林妹妹在大观园内唯一交心的朋友被人吸引着分了心,她肯定是又嫉妒又生气,然而这种感情是无法发泄的,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焦虑症。

15岁——林妹妹提诗旧帕后自觉“通身燥热,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盟”,这能算什么病?不过是受了凉,有点感冒发烧什么的,不好的是后来发展成为肺病——她咳血、头晕、心口痛(其实是肺部敏感)就是证明,在那个时候,肺病和白血病的意义是差不多的,都是几乎不可能治好的疾病,因此她的病是——肺炎。

17岁——她宝哥哥要娶宝姐姐了,大人们还瞒着她,能是什么病——相思病。

所以说,孱弱的身体,加上严重的心病,共同把林妹妹推向了孽海情天的深渊。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重要角色,也是曹芹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百年来,人们对红楼角色众说纷纭,有林憎薛者,也有拥薛贬林派,对林黛玉的死更是有多个版本,高鄂的版本是气病交加而亡,而红学专家研究曹雪芹的原稿得出的结论是自杀,但我细读红楼,且通过认真的反思后,认为林黛玉是死于谋杀!嘿,下面的听众朋友别扔鸡蛋,且听我慢慢道来。 《红楼梦》读到第九十八回,真让读书人柔肠寸断,泪流成河,黛玉临终前的声音“宝玉,宝玉,你好、、、”在耳边凄咽回响,久不停息。

林黛玉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是在期望中等待又在等待中绝望的一生。然而,通观整部书中之人物,却寻不出她的一个同性知己,史湘云还是薛宝钗?虽然她们皆能洞悉一点黛玉之为人心性却也终未理解得一腔深怨。

刘心武说,小说第一回就指出了宝玉和黛玉的仙人身份。宝玉本是天上赤霞宫的神英侍者,黛玉是天上一棵绛珠仙草。“只因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因此草受天地之精华,又加露滋润。脱却草胎本质。修成个女儿身,只因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断之意。恰近日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还他,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唤给他。” 下凡后,绛珠草化为林黛玉,要用一生的眼泪,还神瑛侍者化做的贾宝玉的灌溉之恩。

刘心武举例,林黛玉每次和贾宝玉闹别扭都要流泪。而在第四十九回,黛玉却说:“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似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就是在暗示还泪之旅是有终点的。

“泪还完了,她就会主动回到天上。”刘心武认为,黛玉不该死得如此难堪,而是以一种比葬花还要诗意的方式。

死亡方式是沉湖而死

“黛玉应是沉湖而死”,刘心武推测。他从曹雪芹撰写的前80回中找寻伏笔,作为推理证据。

证据1:中秋节黛玉和湘云湖畔联诗—出处:第七十六回

刘心武说,两人联来联去,联出两句惊心动魄的来。湘云说:寒塘渡鹤影。黛玉接了句:冷月葬花魂。(通行版本中为诗魂,古本中为花魂) “花魂并不是一个陡然出现的词语,林黛玉的葬花词里出现的次数就很多。七十六回这个地方,它就是林黛玉的象征。” 刘心武解释,“冷月葬花魂”的意思,就是在凄清的中秋,湖面上倒映着中秋月,花魂一步一步地沉下去了。这句联诗,是林黛玉沉湖的一个暗示。

证据2:海棠社黛玉封号“潇湘妃子”—出处:第三十七回

“潇湘妃子,什么意思?”刘心武说,指的是古老传说中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两个妃子得知舜死后,将泪水洒到竹子上,出现斑痕,得名斑竹、潇湘竹。“两人找不到舜,眼泪哭干了,就在水中死去,死于江湖之间。”刘心武说,两人的结局就是“泪尽入水”。因此,“潇湘妃子”别号本身,也在暗示黛玉沉湖。

证据3:宝玉祭奠金钏黛玉说谶语—出处:第四十四回

刘心武提到,凤姐过着生日,贾宝玉却突然偷偷跑到庵里的水井边,因为这天也是金钏的生日,他知道是自己的行为不当造成了金钏跳井身亡。

别人都不在意,唯有黛玉与宝玉心有灵犀。她说:“天下水总归一源,从咱们荣国府、大观园都可以接一碗水,对着那碗水去表达哀悼不就齐了吗?你非要专门跑出去。”

刘心武认为,黛玉说这样的话,是个谶语,就是对今后命运的一种事先的暗示。“如果曹雪芹写得到黛玉之死,很可能会有贾宝玉舀了一碗水,对着碗中水祭奠她的情节。”

证据4:元妃省亲点戏《闹殇》唱词—出处:第十八回

“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其中《牡丹亭》的《闹殇》一折很有门道。”刘心武说,因为脂砚斋在这里批语:伏黛玉之死。“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刘心武指出,这句唱词正中“冷月葬花魂”的意境,而“玉芙蓉”,这里指水生的荷花,影射黛玉死于水域。刘心武指出,“曹雪芹亲密合作者”脂砚斋的批语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依据,脂砚斋明确表示: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之大过节大关键。刘心武猜测,如果是曹雪芹写黛玉之死,会把这一段描写得非常优美。黛玉会像葬花一样,精心地设计她的服装、道具和路线,一步一步地走进湖中,借仙遁复归天界。也许第二天人们发现黛玉已死,但找不到尸体,只会有衣服和钗环存在。

联想

她是被宝玉灌水所救,作者很有可能写出她为水所害——沉湖而死。她为水所生,最后入水而死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上面这些都是刘心武先生的一家之言,对此,绝大多数的红学专家是持有待商榷和否定的态度的。对此,这里仅列出一家之言,希望读者可以进行比较和甄别。不要因为某家学说而照成先入为主的概念。毕竟,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尽信人言,也容易迷失方向。

真正能够同情和了解林黛玉的只有读书人,读整部《红楼梦》为林黛玉落泪似已成常事,已不必掩人,不管是读廿六回的“困发幽情”还是四十二回“雅虐补余香”只想到临终前那几句凄凉、绝望、又充满深爱的叫唤,无不令人肝肠寸断。

很多读者已经认为:虽然高鹗补写的后四十回无论艺术性还是逻辑性均有许多不逮之处,然而林黛玉之死他还是写得比较成功的,而正是关于林黛玉之死的成功叙述,让高续四十回有了相当的可读价值。但在我们研究《红楼梦》创作艺术之时却不能因为他有可读价值就不提出疑问,我们必须运用客观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去寻根究源,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研究和解读《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古典社会人情小说。

相信绝大多数喜欢《红楼梦》的朋友一定会记得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中有一联“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句,这是一联绝妙好诗,很多读者只是被她诗的意境所欺瞒,却忽视了作者所要说的。

林黛玉最终的死是大家可以肯定的,这在书中已经有了许许多多的暗示,然而她究竟是怎样死法,何时而死却不得不引起大家的思考。

按照高鹗的写法,林黛玉死于贾薛新婚之夜,这固然可以更好地塑造出一种凄清和悲凉,但却与前文的许多设伏不太一致,而且死法也与此联出入甚大。

林黛玉的死与贾宝玉有关已无庸多说,而“寒塘渡鹤影”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理解:“寒塘”就是沁芳闸,因为这是贾宝玉第一次葬花之所,“渡”含有腾跃之意,“鹤影”可暗指黛玉,这样,与“冷月葬花魂”,清冷的月光凄凄地照耀水面和水波下消逝的芳魂一句方可衔接。所以,我认为林黛玉的死应不是病死,尽管书一开始便为她埋下了病根,但从全文来看,第一次是她有意“绝食”,那么以后或许还会发生与此类似之事便不足为奇,因为病症并非导致她死亡的真正祸源,导致她死亡的真正祸源应是“心魔”,源于某种不能承受之打击或某种绝望。

??有一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人一生的际遇和一个人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联,要了解林黛玉的死因首先要分析一下她的性格特点。细看《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的篇幅,我发现林黛玉固然有闭月羞花、伶俐娇俏等让人心生怜惜的一面,但性格上却有三大致命的弱点:一是小性多疑,二是冷漠,三是自恋。这些性格上的缺陷,使得她在贾府内不受大多数人欢迎,也是导致她早夭的重要原因之一。

??试看她是如何小性多疑的:在《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中有这么一段:“……二人正说话,只见紫鹃进来,宝玉笑道:‘紫鹃,把你们的好茶沏碗我喝。’……黛玉道:‘别理他。你先给我舀水去罢。’紫鹃道:‘他是客,自然先沏了茶来再舀水去。’说着,倒茶去了。宝玉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黛玉登时急了……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拿我取笑儿。我成了替爷们解闷儿的了。’一面哭,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逼得宝玉慌忙赌咒发誓:‘好妹妹,我一时该死,你好歹别告诉去!我再敢说这些话,嘴上就长个疔,烂了舌头。’”明明是两人一同看的《西厢记》,书中的这些言语林黛玉早就烂熟于心,这时宝玉随口一说倒成了“调笑”她了。细揣摩林黛玉的心理,大概是因为当时有紫鹃在场,不得不矜持一下,生怕被别人“取笑了去”。而紫鹃对林黛玉却是忠心耿耿,甚至为了她不惜顶撞贾府的“正经主子”。林黛玉对自己身边贴心的人尚且如此防备,可见其性多疑之极。

??宝玉更是动则是咎,即使“不动”也还是有错,一次林黛玉夜访怡红院,正遇上晴雯和别的丫头拌嘴,没听出她的声音,林黛玉叫门不开,便“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了……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黛玉心中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告他的原故……”然后“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这里,林黛玉不仅多疑,想象力更是丰富,可以将完全不相干、不合情理的事情揉捏在一起,从而坐实了宝玉的“无情”的罪名。而在此之前宝玉就对她说过掏心窝子的话“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隔疏,后不僭先’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姐妹,宝姐姐是两姨姐妹,论亲戚也比你远。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从小儿一处长大的,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远你的呢?”这样掰开揉碎的“明白话”都不能打消她心头的疑虑,可见林黛玉实在是一个“不明白”的人了。再从逻辑上推敲,就算是现在的单元楼,站在门外也不可能听到里面人们正常音量的对话声,更不用说怡红院“进了门,两边尽是游廊相接,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几本芭蕉,那一边是一树西府海棠”的格局了,再加上宝玉宝钗都不是会大声喧哗的人,林黛玉站在大门外,是绝对不可能听到“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这些只不过是林黛玉疑心病发作引起的幻听而已,至于随后宝钗从怡红院走出来不过是一种巧合罢了。

??林黛玉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人有一种鄙视和冷漠。她常常悲叹自己“寄人篱下”,在贾府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但她有贾母护着,宝玉捧着,至少在日常用度上不用发愁,这和同样寄居贾府的邢岫烟比起来,林黛玉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在第五十七回中宝钗向林黛玉、史湘云等人说起,岫烟因被仗势欺人的丫鬟婆子敲诈,被迫典当棉衣筹钱,黛玉听说便“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不免感叹起来”,她首先想到不是同情岫烟,而是马上感叹起自己的命运来,当史湘云动了气说:“等我问着二姐姐去!我骂那起老婆子丫头一顿,给你们出气何如?”林黛玉马上笑道:“你要是个男人,出去打一个报不平儿。你又充什么荆轲聂政,真真好笑。”这里的林黛玉既没有宝钗的体贴,也没有史湘云的豪侠正义,有的只是旁观者事不关己的冷漠与“好笑”而已。对进贾府求援的刘姥姥,林黛玉更是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她和王熙凤的不同之处只在于王熙凤只是表现得露骨,而她则是深入骨髓地轻蔑与不屑。说起刘姥姥,林黛玉是这样说的:“……他是那一门子的老老?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对这样的刻薄,宝钗的注解很意味深长:“世上的话,到了二嫂子(王熙凤)嘴里也就尽了,幸而二嫂子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儿。更有颦儿(林黛玉)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画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这一番明褒暗贬的话,倒是着实刻画出了林黛玉的尖刻冷漠。

??林黛玉的心态常保持在一种竞争状态上,总想在才艺上压倒群芳,如在贵妃省亲游大观院时,不得施展就因“未得展才,心上不快”。殊不知,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指女人)拥有一颗友爱善良的心,远比满腹的才藻更要来得可贵。纵观全书,除了对宝玉,很难看出林黛玉有主动关心体贴别人的地方,更多时候她是把自己禁锢在自恋的怪圈中:愈是不被大多数人真心的喜爱,愈是要处处显示自己的才华,而这样做的结果更愈会让人对其敬而远之。在第四十九回中,林黛玉对宝玉史湘云在芦雪庵烤鹿肉吃的行为不以为然,湘云就痛快地说出了对林黛玉的不满:“……黛玉笑道:“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庭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庭一大哭。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林黛玉有才不是一种错,但她的持才傲物却把自己幽禁在了自恋自闭的孤寂中,陷入了“过洁世同嫌”的尴尬处境。

??有人认为林黛玉之所以多疑尖酸,是因为对宝玉爱情患得患失的缘故,但仔细分析林黛玉的性格,即使贾府不曾家道中落,林黛玉也病体痊愈,如愿以偿地和宝玉成亲,那才是一场更大的灾难:贾宝玉说到底不过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银样蜡枪头”,他的长处就是对“水做的女孩儿”的温柔体贴,但这样的温柔却不会只给林黛玉一人,他可以才和金钏说“咱们在一处吧”,转眼又可以怜惜起“画蔷”的龄官来;更何况还有一个“只差没禀明老太太”过了明路的“准姨娘”袭人。以林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言论观点来看,婚后和袭人等“屋里人”和睦相处是不可能的,她势必会哭哭啼啼地掀起一阵阵的酸风醋雨,让宝玉头疼不已。而宝玉到底也是一个“泥做的”男人,长期地面对眼泪也会麻木,并可能由麻木至生厌,再由生厌至疏远,可以想像,发展下去林黛玉最后很可能会演变成第二个“王夫人”,由“珍珠变成死鱼眼睛”了。

??基于上述这些原因,曹雪芹不得不让林黛玉死去,在《红楼梦》第五回就暗示了林黛玉的死,“只见头一页上画着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也有四句诗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里的“玉带林中挂”很可能暗示的是林黛玉死于悬梁自尽。在以后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是一步步地加重了林黛玉的病情,将她推至死亡。从这一角度来看,曹雪芹倒像是亲手“谋杀”了自己呕心沥血塑造出来的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

??虽然是精心策划的一场“谋杀”,但这样的“谋杀”不如说是出于仁善,是给了林黛玉一个保持良好形相的机会,让她“质本洁来还洁去”,不至于“污淖陷渠沟”。但林黛玉毕竟是他塑造并喜爱的人物之一,对于她的死,曹雪芹也有着无奈和不忍,在第六十三回的群芳夜宴中,林黛玉抽到的签上有一句“莫怨东风当自嗟”,这里埋着的潜台词就是:“别怨我让你早早地就死了,我也是出于无奈,谁让你的个性这么不招人待见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