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文人的不幸和文化的痛楚

2014-03-25 08:57 | 作者:陈陈 | 散文吧首发

在这个国家,文人往往都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国家一方面鼓励文化开放创新,一方面却又从各个方面压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从不同的渠道能得到不同的解释方式,比较合理的就是限制新文化的出现,防止新文化的出现导致国家的混乱,进而引起社会的革命。

天朝在这个方面做的很优秀,几十年过去了,天朝的文化确确实实被压下去了不少,自从九八学潮之后思想政治也不幸被纳入到了大学必修的课程中去,算是对一种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天朝的这种想要以国家意愿代替新文化的出现,实行了几十年,果然很管用,每种群体,每个工作职业者,甚至每个单体的个人想要高升,想要升学,都要先过这一关。

近几年,国家意识到文化是不能打压和一味按照国家意愿进行的,所以在限制之余也加大了文化的开放,引进了很多国家关于管理文化的制度。但毕竟打压了几十年,而且人的思想也常年的根深蒂固于那个被打压的年代,所以在如今这个物质极其丰盛的年代里,真正的文化精髓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不被人重视。而文化这种虚拟又难以够得着的东西逐渐的被人们给忽略,给淡忘了。由此引发的后果就是从九十年代开始天朝很少再出现能够真正影响世界的一代文人。这一代文人的缺失不仅仅是一种遗憾,更是对国家文化的构成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如今的物质欲泛滥,金钱欲肆无忌惮也难逃文化缺失的腐烂。

还好,莫言得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大有振兴国之文化之趋势。从一开始入围,到最后获得奖项,整个过程人们其实关注的并不是这个文学的本身,而是这个文学奖代表了什么。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可以说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竟然有这么一个人牛b的成为了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想来之余,还有很多震撼,一举证明了中国的文学在世界的地位,也顺便刷新了正宗的中国人,不是什么美籍,英籍,德籍在诺贝尔奖项上的空白。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值得举国欢庆的事情。但我想说的是,其实莫言在九十年代已经凭借自己小说获得了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莫言获奖之后曾有人站出来说,如果莫言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中国至少还有七至八人能够获得,这其中包括余华,包括铁凝,包括乡下娃—贾平凹。

我觉得这不是一种风凉话,也不是一种嫉妒,更不是一种对于别人获奖而自己的脸红,这是一种对文化的思考,对本国文化的思考。在网络文学日渐东上,甚嚣尘土的时候我想总要有那么几个人站出来,大声的呐喊,大声的呼喊,呐喊文化精髓,呼喊文学自由。当然莫言写的不是网络文化,但网络文学现在其实就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缩影,急躁,暴力,和浮夸。

有人说,莫言能够获奖是因为他写小说的手法是按照西方人的习惯来写,他并没有真正的按照本国文学方式。但不管怎样,他成功了,不仅仅是文学上的成功,商业上的成功也是巨大的。

在天朝,文人是不被重视的,多数还都会有好几个头衔,什么神经病,愤青,五毛党,公知党等。我总觉得天朝的文人是十分的苦,不管是生活还是精神。在这里你呼吸着污染最严重的空气,喝着随时都有可能要你命的水,吃着各种含有漂白剂,苏丹红,地沟油的食物,然后要写下心中的想法。在这个什么都利益化,什么都金钱化的年代里,文化也染上了很多的陋习。有人说,文人都很挣钱,随便写一本,卖出几百万本,简直就是赚爆了。我说,你说的这是在美国,不是在中国。在中国,你卖出了几百万本只能证明你是一个畅销的作家,顶多带给你一点钱,但这远远不够。但总有人很狂妄的暗自觉得自己想法的正确,所以盗版横行,路边处随处可见弯下腰去购买盗版的人群。或许购买盗版并没有什么过错,毕竟这是一种主动接受文化的意识,但其实这是一种态度,对文化的一种态度,甚至对文学的一种尊重。我知道这一点不能强求,因为现代已经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叫做尊重了。

我们的身边总会聚集着一些人,一些什么都要有利益关系的人,朋友也好,同学也罢,如果不能互相利用,那关系是完全可以不要的。我曾经有一个同学,他很明确的告诉我,他和我做朋友就是因为觉得我有才,以后可以利用,所以才会投资于我。我觉得投资的本身没有什么过错,但把友谊也当做利益的一部分,这不仅仅是父母失败,不仅仅是这个社会的失败,我想更多地是这个国家文化的失败,是文化传递了这种思想,然后在浅薄无知的社会里得以生根发芽,最终影响到了我们每一个人。

我觉得这是可悲的,同样令我感到可悲的是现在很多人都已经不再认同文化了。那种一暴富的思想,那种急于求成的思想,那种不劳而获的思想,那种想要索取却不愿给予的思想曾一再又一再的来到我们的身边,注入到我们的思想里,让我们失去美好,失去纯真,失去善良

人民日报曾经发表过一篇《读书并不能使我们一夜暴富,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的文章,这是一种对书本的尊重,对文学的敬仰,对文化的捍卫,更是对这个国家的救赎。

在天朝这个国度,能真正靠文学吃饭的人不多于一百人,连美国的千分之一都不到,日本的百分之一都不要,甚至都不及新加坡这个小国。我觉得这是一种悲哀,是一种社会的悲哀,更是每个人的悲哀。或许你会觉得,这事关我屁事,他靠什么吃饭又不刁我。这种思想的存在和建立反映的更是这个国家文人的悲哀,不受尊重,不被尊重,养不起自己,结果还被说成靠出版正版书赚了很多钱。我想其实不是这样的,你没有深入到这个群体里,你就不会明白这个群体的艰难和不易。当年韩寒曾经信誓旦旦的说绝不会代言广告,而今现在,他不仅代言了凡客,还代言了雀巢…我知道还会有很多。我想这是一种妥协,对生活的妥协,你没有办法,只好去这样做。这是一种辛酸,也是一种控诉,更是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控诉。

生活是一步步的向前走着,有文化没文化都无关其他,或许你会觉得这些都与己无关,只要自己活得好就好。文化的复兴之路曾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提起,而每次又是被高高的提起,而又轻轻的放下,就如当今的房价一般。我想,这个国家需要发展,需要在世界占据着一席之地,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我知道,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追求享乐和物质的人越来越多了,马路上的小姐和酒吧里的歌手正在为了生活不停的摇摆和歌唱,生活似乎变得越来越不易,而你我,也似乎正逐渐的不能明白,我们还要文化做什么?它又能带给我们什么?

——陈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