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2014-03-15 11:14 | 作者:伍味子 | 散文吧首发

稍稍有点闲暇的时光,便习惯的走进书房,找几段文字,煮一煮,品一品,当做抚慰心灵的茶点,亦觉惬意。又无时无刻不是用无比敬畏姿态,去捧起心中的圣典。暮然间,在《黄帝内经》里,我发现“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这充满睿智的箴言。

大概是说,人与人之间,不嫉妒、不羡慕、不攀比,没有地位的高低、环境的好坏,都习惯吃自己做的食物,穿自己的做的衣服,把祖上传承的风俗当做欢乐。这样的百姓才称做是淳朴的百姓,也是最快乐的百姓。每每解读这先秦时期的文字,心灵就会洗涤的清新而畅怀。

在这具有神灵的经文前,在这淡定的港湾里,连眼前这一杯淡淡的绿茶都觉得是奢侈的了。——引子

1、美其食

“食色性也”,告子简单的对白,揭示了食欲、性欲及情欲源于人的自然本性,正因如此,才有了人类的繁衍与发展,其本身不存在对与错的问题。只是人类的心理及行为超出了自然的尺度,那就是错误的了。

中华美食誉满全球,鲁、川、粤、闽、苏、浙、湘、皖的八大菜系已远远不足以囊括中国的美食文化。好吃的中国人很骄傲的生活在这以吃为美的风尚当中。孙中山的《建国方略》这样总结到:“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就记述了宋代“不饮食,不知亲疎。”这交友不能没了吃喝的社会习俗,古人就是如此,也难怪今天的官吏们这么崇尚吃喝,挥金如土,不惜老百姓的血汗钱。好像没了吃喝,就没了官场、没了官道、没了业绩,这也真是强盗的逻辑。

在国人热衷于色、香、味、型俱佳的饮食研究中,素食主义运动1809年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如一枝奇葩壮丽的诞生了,并很快在全世界蔓延开来。素食主义运动是人类对饮食的一次觉悟、一场革命,饮食不但要追求健康,更要善待生灵,保护自然环境,这才是人类文明的高度升华,这样的生活才是高雅的生活,才可称之为内外皆善的“仁义”,如告子所云:“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如果这个世界都讲仁义了,也就没了仁义,一切都成了自然之道了。除了素食之外,迈着现代的脚步,从欧洲席卷而来的轻食文化,也不能不说是饮食理念及行为上的一种进步。方便快捷、果腹止饥、膳食合理的健康美食,体现了轻食文化的简约之美、时尚之美,简单到极致的时候,那才叫真正的不简单。

在我国,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中就有了素食的食谱。南朝皇帝萧衍,笃信佛教,崇尚节俭,不仅规定汉地僧人吃素,同时还提倡臣民吃素,就连宗庙祭祀的神灵都是要吃素的,对中国的素食形成了极大的影响。 在素食领域里,要提简单中的不简单,那就不可不提中国的豆腐了,相传为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所发明。豆腐高蛋白、低脂肪;养脾胃、清肠毒;老少皆宜、生熟均可,做为绿色健康的养生佳品,已被世界民众所喜。豆腐本是简单到淡而无色的佳境了,可如今在宾馆酒楼的餐桌上、在富贵人家的厨房里,已衍生出眼花缭乱、五花八门的菜肴来。

要说对食色最有研究的,当属民国的张竞生博士了。因《性史》开创了中国现代性学的研究,也因《性史》失去了学术研究的岗位。而转身杜撰《新食经》,却也其功匪浅。内容波及饮食的革命,及饮食与医药、与运动、与生理、与情欲、与精神、与食素、与营养、与礼仪诸多方面,《新食经》对欧美人食肉的野腥与暴躁、东方人食素的芳馥与平和的描述,可谓是惟妙惟肖。

饮食与色相,皆生理之本能。如今的世人,却研究出这么多个道道来,失去了自然的本性,套上了繁杂的枷锁,真是呜呼哀哉!

煎炒烹炸未得见其乐,粗茶淡饭未得见其忧,乐与忧者,皆是由心使然。

2、任其服

三皇五帝时期,胡曹、伯余制衣,开辟了中国服装的先河。自此,服装已走出单纯的遮羞、护体的时代,结束了原始的只能利用天然材料及兽皮简单遮体的历史。

人类从遮羞开始,便是把自己裹得越来越严实了。不知从啥时开始,又兴起裸露的风潮来,狗仔队跟在明星的屁股后,专拍露私的风光图片,不知是明星的喜欢,还是狗仔们的嗜好,用我这不入流的眼光,咋也看不出一丝的美,倒是有“大海,我想吐”的感觉,可怜了那自然的风光,受到了恰似雾霾的抹杀。原始人类且知以树叶遮羞,是为真美;今人却把裸露作为时尚,这也可以称之为开放的美吗?难道性感是在于裸露吗?我真的是难以苟同。我喜欢那种隐约的美,从骨子里透出的高雅的美。艺术上的裸露,那是纯自然的、美的特写,决非是风骚的外露与私拍。

服装,她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符号。我国的少数民族都各自保留着其原始的、固有服装模式,而唯独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且在文化上占主导地位的大汉民族,却把这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丢失了,不但丢失了,甚至到了盲无所宗的地步了。民族的,才是自己的。决不能学了别人的,就丢了自己的。

一个民族服饰的确立,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她是劳动者在长期劳作中一种智慧的结晶;是与民俗风情、文化底蕴、天文地理以及社会地位的有机结合。探索华服装的历史,寻找中华灵魂的服饰,在这历史文化的追寻中,简直是让我震撼了,而且是震撼得五体投地。那款古朴典雅、飘逸洒脱、宏伟大气、具有磅礴之势的服装,让我折服与仰慕,让我钦佩与赞叹,这让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的,那就是“汉服”。汉服那大袖宽袍、泰然自若的神态,不仅体现了形体上的优美曲线,更多的是体现了汉域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宽大胸怀及平淡自然的道德情操。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演变众多,汉服自黄帝尧舜垂衣裳伊始,历经周朝礼制的定型,汉朝礼仪的完备,隋唐的色彩斑斓,直至明朝末年,汉服走过了近四千年的辉煌历史,做为“衣冠王国”,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的极大的影响,许多国家的国服还都留有汉服的影子。近代“唐装”马褂、旗袍的问世,又为华夏服装写下了浓艳的一笔,穿着自如,且雍容华贵,她是由满族服装改良而来,并代表中国元素辉煌灿烂的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喜爱。旗袍又做为近代中国女性服饰文化的象征,曾被国民政府选定为“国服”。民国的中山装作为礼服与制服,也曾被公认为中国的“国服”,并在建国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我们国家的国服到底是什么款式,至今也无定论。

我欣赏中山装的庄严厚重,也喜爱近代唐装的潇洒富贵,更倾慕旗袍的秀美典雅,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原汁原味的、汉服的高贵与素朴。任其服,首先是自己的,适用的,有原始特征的,我期待这样的国服。

3、安其居

安其居,出自《老子·小国寡民》,意思是说,自己的居处,不管简陋与否,只要心安,就是最好的住所。即使在山野的茅舍内生活,却也安乐无穷。这是老子寡淡的理想生活状态,就是希望人们保持内心本真的浑朴,反对过多的接触正常生活以外的世界,以免带来不应有的欲望。古人云:“大抵心安即是家。”说的就是人们无论面对生活工作的区域、还是家庭居住的寓所,都是要讲究“随遇而安”的。如今,在交通与信息如此发达的社会里,要想做到波澜不惊、取舍自如,还真是需要一种淡定超凡的功夫,也就是能够让自己保持心安的那种定力。

纵观世道之繁华,地产风云之绚烂,高楼大厦,叠叠而起,喜迁新居的人们,真是忙得不亦乐乎,偶尔还要摆上几桌,热热闹闹,以之庆贺,也是常理。但不寻常的是,那房叔、房姐的房产怎达到了让人不可想象的地步,用“贪得无厌”来形容,再也确切不过了,其结果却是浮华若,转眼即被查抄殆尽。再想想那些在烂尾楼里居住的农民工兄弟们 ,只是用塑料布简单的遮风挡,日子却过得有滋有味,因为他们的欲望不高,只是想让孩子能上得起学,只是想让老家的人有房住、有饭吃 ,所以他们很满足 ,很有成就感。

有大就有小,有豪宅就会有蜗居。蜗居现象从古到今都是数见不鲜的事。要知道,数学家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1+2),就是在狭窄的蜗居里,就是在煤油灯下来完成的。“窄小蜗居,虽非富贵王侯宅;清闲螺径,也异寻常百姓家。”在凌濛初的笔下,蜗居倒是成了容纳闲情逸致的高雅之所。有人喜欢蜗居,那是一种对富贵的反思,那是一种对奢华的反叛,而更多的人是出于无奈。在开发商的佳园里,城市里的部分弱势群体,用什么去购买新居,恐怕连蜗居这样的空间都要难于保留了,只有靠政府渐渐的来加以解决。

我时常留恋的,还是小时在农村住过的那种东西屋南北炕式的土坯茅草房 ,麻雀常常驻窝在房檐下,燕子来了,更会毫无忌惮的跑到外屋的房梁上去驻窝,从来也没有谁会去想轰赶这些尊贵的客人,即使把粪拉在了水缸盖及蔬菜上,也不会遭到大家的嫌弃。房屋宽敞明亮,南北窗户通风甚好,火炕是暖暖的,日子也是暖暖的,让你丝毫不会感觉到西北风的冷。

提起民居,最能让你赞佩的,那就是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了。曾有诗人写道:"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土窑无厦房;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夏天凉。" 窑洞式的旷野村落,古朴简洁,雄浑壮观,不仅表现了西北人民,同时也表现了中华民族豁达豪放、自然简朴的性格内涵与高尚品德。窑洞这一神奇的画面已经成为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窑洞具有居住、圈养、厂房、仓贮等多项功能,可使用数百年而完好无损。闭合环绕的下沉式窑洞,宽敞的院子上接天阳,下引地水,恐怕连老北京的四合院都要逊色三分了。人类穴居的历史恐有二十万年,窑洞文化的形成也有几千年,难道今天的发展,人们一定要丢弃窑洞,去住砖瓦房和高楼吗?

有些人,屋子再大,也容不下他(她)的心;有些人,屋子虽小,却是只要容身就好。

4、乐其俗

风俗,是民族文化的璀璨之花,是纯粹高雅的行为艺术。风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一个部落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风俗,是传统的、宗教式的,能给人以精神安慰,并指引国家治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建筑方式、艺术表达、节日确立等各个领域的一种社会哲学。风俗,是原始的法律,更是自然的民风。

如果要问你中华民族最重要的风俗是什么?可能你一定会说是“节”,因为春节是全民族传统的最盛大的节日。大抵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春节。春节自舜帝兴起,汉武帝把正月初一定为“岁首”,让中华民族从古老的岁月,在贺岁团圆、辞旧迎新、喜庆祈福的和谐氛围里,欢乐祥和的走到今天。

但是,在我的眼里,春节还不算是传承中华民族血脉的最为重要的风俗。中华民族最绚丽的、最具灵魂的风俗,那是“道”。《围炉话》因“百善孝为先”而传诸于世,《尔雅》称:“善事父母为孝” ,把事亲、尊亲当成人类道德的最高要求。而儒家则把“孝道”做为宗教的伦理观念,视为调解一切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孝经》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其旨意就是:孝由事亲,进而孝悌,进而孝治,进而立身,进而君臣和睦,进而宗祖爱国,进而社会稳定。孝道是中华伦理道德体系的基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

不过,有些习俗,还是要“移风易俗”的。不论是在农村的生产生活里、还是在摄影的图片里,农村老汉叼个烟袋或卷个旱烟卷,还真觉得很生活、很实际、很有一种抽象的美,可在公共场所里、在办公室及会议室里、在乌烟瘴气的麻将桌上,再高级的香烟,如果抽起来,咋看都是没有修养的丑态,没有一点文明的味道。 大操大办的婚丧嫁娶,还有升学、当兵、乔迁等等各种宴席,真是庸俗的很,不过是借机敛财、回收成本的方式和手段罢了。某一时期三陪女这一陋俗的出现,连个习俗都称不上,更谈不上风俗了,就像一阵风似的就被吹得无影无踪。有的国家甚至盗用风俗这二个字,变成了风俗娘,真是糟蹋了风俗这大雅的名声。

而土生土长的民俗文化,则是带有很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情。她是民间的,世代相传的,且人人喜爱、津津乐道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改良的社会传统,一种生活风尚。《汉书》讲“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正是反映了民俗因区域的不同、人群的不同而相应不同的特点。如东北的大秧歌、二人转;四川的麻辣火锅;云南傣族的泼水节;西北的秦腔、腰鼓、系头手帕 ; 绍兴的三乌、花雕、加饭酒;蒙古族的那达慕;回族的开斋节。总之,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风俗与节日。其中汉民族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已经成为全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管子》曰:“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风俗也好,民俗也罢,都是存在于政治以及法律以外的,最贴近民心与生活的一种文化,所以历代圣明的君王无不体恤各地的风俗民情,并做为制定法律法规、治理国家必须遵循的重要法则。

文化与风俗,那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没了风俗,就少了灵魂!

5、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社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自由、民主、平等、博爱,这才符合古人至德淳朴的道德要求。

然而,现实的并不一定是理想的,理想的也并不一定马上就会成为现实。所以,一定要珍惜现有的生活,而不要去奢求得不到的东西。过多的奢望只能给你带来无尽的烦恼,甚至疾病,甚或出现不轨的行为。无端的羡慕别人的身份、地位、资产与成就,倒不如欣赏一下自己,哪怕是小小的努力、小小的成功、小小的拥有。而有的人却又往往能容忍其他人的成功,而容不得身边的人的成功,这会让他产生:羡慕——嫉妒——恨,甚至会幸灾乐祸的进行诅咒,真是小人之心的丑陋。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不同,自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也是不可复制的,如同基因一样。

物质的,并不一定是快乐的。守住自己的快乐,那才是人生的本真。随着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对物质的过度享用,对金钱的过度追求,导致生态环境的危机,人类精神的危机,甚至导致人类生存的危机。人类的社会学家们,也面临了空前的难题。如何保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人们该如何相处?我们将来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家园?所有这些,我们都不妨需要向古人进行学习了。

天人相应,万物相合,一切皆是自然。这淳朴的理想的社会,也许就是原始的共产主义社会了。这正是《庄子·马蹄》的“至德之世”:人类保持着原有的天性,一切顺应自然的变化,没有勾心斗角的谋略和私欲,也没有任何违背自然的偏差行为,山川道路没有人工开凿的痕迹,也更没有船只与梁。在草木葱郁的自然界里,人与动物资源共享,相邻而居,平等相处,禽兽可以随人结伴同游,树上的小鸟也把人当成朋友。人们本能的以朴素自然的生活为乐,“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是人人都能保持心态平和,身体健康,各自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能够取得自己必需的生活物品就非常满足了。哪里还需要仁义的教诲,哪里还需要礼教的约束,哪里还需要法治的惩罚。

今世之人,真是太需“至德淳朴”这一剂良药。因为良药清苦,所以人们不愿意服用;因为良药寡淡,所以人们都想远离他。只有经历了尘世的磨砺,才会知道这良药的好。

想起这旷世淳朴的太平,我又不时的想起来我梦中的桃花源:蔚蓝的天空下,祥云高悬,阳光明媚,绿柳成荫,山泉碧透,虎守杏林,龙盘橘井,牛羊成群,鸡鸣雀跃,没有杀戮,没有欺骗。至朴至乐的人们,无需文墨的雕琢,没有仁义的阡陌,不知君子是何方神圣,不知小人是梁上小丑,不知金钱是什么文物,也不知保险柜是什么古董,不知国家的概念,不知枪炮的悲惨,不知雾霾的传说,不知反腐的故事。静静的世界里,偶尔有雷电的幻影,暴雨的淋沥,冬的覆盖,权当做是上天的一场欢歌,他原有的美丽永远不会缺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明月清幽、晚风爽荡的夜色里,做上一盘萝卜丝炒辣子或芹菜炒土豆丝,配上一碗陈年的老酒,真是美哉悠哉。“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原来幸福竟是如此的简单!恍惚间,梦中的桃花源,周围又筑起了篱笆墙,篱笆的东南西北又留了四个出口,不知这究竟又是为了什么?

这真是:身在凡尘中,心游凡尘外。在这世界之外的世界里,我已皈依!

于是有曰:至朴至乐兮,善哉、善哉!

(伍味子 2014年3月7日于吉林·蛟河·城市家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