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周作人进行比较

2014-03-09 15:36 | 作者:曹彦 | 散文吧首发

QQ876347987

鲁迅和周作人一生都不同程 度地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但是,对日本 文化的选择,却表现得截然不同。鲁迅 很少谈及日本和日本文化,而周作人却 对日本文化一往情深,一生把日本文化 当作研究对象。鲁迅代表的是大多数 留日学生的文化取向,周作人却显得特 立独行,与众不同。同是一家兄弟,在同 样的文化语境中,同是长期留学日本,但 在日本文化选择上却有如此不同,这确 实值得深思。探讨二者在异文化选择 上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深入认识鲁迅和 周作人,而且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异文化 的选择与研究,交流与传播,有一定的启 示意义。

当时留日学生的普遍现象。在20 世纪初的留学大潮中,中国留学生大都 抱着救国救民的热情和富国强兵的目 的踏上了留学日本的道路,他们往来于 中日之间,或探寻变法自强的途径,或学 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或抨击当时中国黑暗的社会,苦苦思索 国民性改造的问题。所以,虽身在日本, 却根本无暇和无意顾及日本文化,鲁迅 便是这类留学生的代表。归国后,鲁迅 鲜明地举起了国民性改造的大旗,不断 地发表辛辣的文章,猛烈地批判国民性 的劣根性。所以,更无心研究日本文化 了。在鲁迅的文章中,不用说具体论说 日本文化,就是明显提及日本的文章,除 了《藤野先生》几篇外,也是不多见 的。

鲁迅虽然没有选择日本文化作为 自己的研究对象,但是,并不意味着鲁迅 没有选择日本文化作为思想启蒙和文 化批判的手段与工具。鲁迅选择日本 文化,主要体现在对日本文学作品的翻 译上。鲁迅一生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 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日本作品,据统 计大约有65篇之多,以国别论仅次于俄 罗斯。像武者小路实笃的《一个青年》、友岛

日本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竹内实 先生指出“:鲁迅对日

本文化的评价不甚高。他既未曾 选择日本文化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也 未曾从一位文学家的立场对日本文学 表示关心。”的确如此。鲁迅虽然长期留 学日本,耳濡目染日本文化,但却没有把 日本文化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鲁迅与周作人对日本文化选择的 比较研究

武郎的《与幼小者》、森鸥外的 《沉默之塔》、目漱石的《挂幅》、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 征》等等。鲁迅曾戏称自己是“排斥汉 文和贩卖日货的专家”,也就是说,有目 的的翻译日本文学作品,即选择日本文 化,是鲁迅批判中国封建文化,进行思想 启蒙的手段和工具。因此,他翻译武者 小路实笃的《一个青年的梦》时说“: 现在还没有多人大叫,半里上了高楼 撞一通警钟。日本却早有人叫了。 ”

“所以我以为这剧本也很可以医许多 中国的旧思想上的痼疾,因此也很有翻 译成中文的意义。”他热衷厨川白村,是因为 他的作品“于本国的微温、中道、妥 协、虚假、小气、自大、保守等世态, 一一加以辛辣的攻击和无所假借的批 评”

“,觉得有‘快刀断乱麻’似的爽利,至 于禁不住称快。”在鲁迅看来,厨川白 村所攻击和批评的也正如中国的现 实“世态”,所以,把它译介过来,则是“在 同病的中国”“输入作为从外国药房贩 来的一贴泻药”,来

“医治中国人的一般。”从鲁迅翻 译介绍的日本作家来看,大都是日本近 现代作家,他所翻译的也多是选择反映 现实生活的作品。而对于不能反映现 实生活的日本古典作品民情等并不涉 及。

在翻译时“我 只要自己,觉得其中有些有用,或有些有 益”“便会开手来移译。”正如竹内实所 言,鲁迅并没有从一位“文学家的立 场”对日本文学表示关心,也就是说,鲁 迅是站在思想家的立场来选择日本文 学,即选择日本文化的。

以日本文学为 批判武器,去影响和改造自己本国国民 精神,这便是鲁迅选择日本文化的社会 意义所在。

周作人对日本文化研究不仅领域 广泛,而且时间跨度大,若从他1916年6 月写的《日本之俳句》算起,到1965年 10月的《关于清少纳言》,纵贯了半个 世纪,这在中国文学和文化史中,堪称首 属。难怪竹内实先生说:”鲁迅没有当 研究日本文化的专家,这跟他弟弟周作人是个 鲜明的对比。”

那么,周作人为什么对日本文化抱 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并把日本文化作为 自己一生研究的对象呢?鲁迅和周作人 在日本文化选择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不 同?

周作人在《留学的回忆》中阐述 道:当时中国青年人留学日本的原因, 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有两个“:一是明治 维新,一是日俄战争。”当时中国知识 阶级最深切的感到本国的危机,“所以 见了日本维新的成功,发现了变法自强 的道路,非常兴奋,见了对俄的胜利,又 增加了不少勇气,觉得抵御西洋,保全东亚,不是不可能的事。”所以 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

周作人在《知堂回想,便 因为它维新成功,速成学会。可是我们去的人看法却并不一 致,也有人以为日本的长处只有善于吸 收外国文化这一点,来留学便是要偷他 这记拳法,以便如法炮制。可是我却有 别一种的看法,觉得日本对外国文化容 易模仿,固然是他的一样优点,可是不一 定怎样对。

比如维新的时候学德国,现 在的学美国都是,而且原来的模范都在, 不必要来看模拟的东西,倒是日本的特 殊生活习惯,乃是他所有也是独有的,所 以更值得去察看一下。”所谓“特殊的生活习 惯”大的说就是文化的范畴,也就是说 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存在着的特 殊民俗风情、宗教信仰、国民性与民 族文化精神。而这些正是周作人想考 察的内容。因此,当其他的留学生把盗 取日本善于模仿西方的“拳法”当作留 学目标时,周作人却把探究特殊的日本 文化作为了自己的留学目标。在周作 人看来,日本的成功与长处不仅在于是 吸收西方的文化,更重要的是日本特有 的文化,而这正是日本文化接收改造外 来文化却不失去自己,保持个性,消化并 创造的源泉,是日本成功的根源,只有追 寻这些东西,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周作 人更看重日本文化,而不是像其他留日 生那样重视科学技术。因此他说“:到 日本来单学一点技术回去,结局也终是 皮毛,如不从生活上去体验,对于日本事情便无法深知 的。

这一点与当时鲁迅等大批留学生 的认识显然是截然不同的。即便是鲁 迅等大批留学生后来在日本陆续完成 了文化转型“,弃科技从文”走改造国民 性的道路,但周作人始终没有改变初衷, 在思考国民性改造问题的同时,继续把 注意力放在日本文化上,更深刻地说就 是日本文化的独创性和独特价值上。

这一独特认识使周作人对日本文化产 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能够较容易地捕捉 和吸取日本文化的精华,以至促使周作 人回国后,进一步把日本文化作为了自 己的研究对象并贯穿于一生,这正是这 一思想合乎逻辑的延续。

周作人选择日本文化,以日本文化 为研究对象,追寻日本文化的独创性和 独特价值,一方面是为了把日本文化作 为周作人也是在20世纪初留学大潮 的背景下,与大部分留学生一样抱着救 国救民的目的留学日本的。

但是,与大 部分留学生不同的是,周作人既没有选 择探寻变法图强的道路,也没有选择学 习西方科学技术,而是切身体验日本日 常生活,深入考察日本的民俗风情,这为 周作人把日本文化作为自己的研究对 象,一生孜孜不倦地探寻日本文化的真 谛奠定了深厚的情感基础。

回国后,在 北京大学任教,创立了东方文学系,教授 日语和日本文学,同时热心介绍日本文 化,发表了很多关于日本文化的文章。

与鲁迅不同的是,在周作人的文章中,以 日本文化为题材的占了很大的比重。 钟叔河先生编辑的《周作人文类编・ 日本管窥》中,收录了周作人发表和未 发表的谈论日本的文章就有197篇,这 还不包括间接提到日本的,若把那些也 包括在内的话,再加上对日本文学作品 的翻译,数量是相当惊人的。这些文章 从日常生活,性格情趣、乡土风情、民 俗民艺、宗教信仰到文学艺术、语言 文字几乎无所不包,像《日本的衣食 住》《、果子与茶食》《、和纸之 美》《、日本的人情美》《、日本之 盆踊》《、日本之雏祭》《、浮世 绘》《、川柳》《、日本的落语》 《、俗曲与玩具》《、日本的乡土研 究》《、闲话日本文学》《、关于日 本画家》《、关于日本语》等等。

刘 伟等:鲁迅与周作人对日本文 化选择的比较研究

活标本和参照物,为更深刻地认识 和改造中国文化服务。

他说“:我们中国除了把他当作一种 民族文明去公平地研究之外,还当特别 注意,因为他有许多地方足以供我们研 究本国古今文化之参考。”“就是研究本 国的文物也处处可以在日本得到参照 比较的资料,有如研究希腊古文化者之 于罗马。”

他之所以全面深入地研究介 绍日本文化就在于“日本替我们保存好 些古代的文化,又替我们去试验新兴的文化,都足以资我们的利用。”另 一方面是为了吸取日本文化的精华,来“建设中国的新 文明。”

比如提到日本“创造性模仿”的 长处时,他说“:中国讲新小说也20多年 了,算起来却毫无成绩,这是什么理由 呢?据我说来,就只在中国人不肯模仿 不会模仿。”

他批评了那种“不肯自己 去学别人,只愿别人来像我”的自我中 心主义,明确指出“:我们要想救这弊病, 须得摆脱历史的因袭思想,真心的先去 模仿别人。随后自能从模仿中脱化出 独创的文学,日本就是个榜样。”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一 种浓厚的中华文化优越感和“华夷意 识”,对日本历来持有轻蔑态度,认真了 解和深入研究。

到了近代,国甲午战争 的失败,而,,,,?当然,周作人也不赞成一 味地学习日本的文化优秀的方面而无 视或容忍其丑恶的行径,强调“:我们当 立于两者之上,一面礼赞他的精美的文 化,一面对于它的强暴的言动加以反 抗”“,可的就爱,可恨的就恨”可以看出,周作人超越了一 般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以开放的思想 和若谷的胸怀,以鲜明的立场和辩证的 态度,从人类文化的角度看取日本文化, 展现了周作人深远的睿智和超凡的眼 光。这对我们当今研究日本文化以及 其它国家的异文化有一定的启迪。

这恐怕至少是徒劳的事。”不仅 要“异中求同”,还要“同中求异”,不仅 要“主观的”,还要“客观的”,只有把二者 结合起来,才能够发掘异文化的真正价 值,才能正确地把他国文化作为一面镜 子,参照和比较本国文化,才能更好地建 设和发展本国文化。

显然,周作人和鲁迅尽管在日本文 化选择上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方式,但是, 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改造中国文化,促进 民族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历史地看,鲁 迅的日本文化选择在当时合乎时代的 需要,他选择日本文化,是借助日本文学 的翻译为武器,一针见血地批判了中国 的封建文化和国民劣根性,旗帜鲜明地 引导民众走向民族新兴之路,发挥了极 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所以,人们评价鲁 迅不仅是卓越的文学家,更是伟大的思 想家和政治家。在当今21世纪全球一 体化的进程中,正确地运用“拿来主 义”

在鲁迅自身的异文化谱系中,既有 俄国文化,又有德国文化,还有日本文化 的光谱,呈现着一种混合的状态,但是, 鲁迅对各国文化都没有进行较为全面 和系统的专门研究。这是因为在外国 文化的选择上鲁迅有其独特的思想认 识,他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 己来拿!”但是在“拿来”的方式上主张既 要“占有”又要“挑选”,而且强调“首先要 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 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 新文艺。”所以,鲁迅对日本文化的择 取方式上采取的是六经注我,为我所用 的“拿来主义”,是“占有”的“挑选”“,挑 选”的“占有”。

周作人把日本文化作为专门研究 的对象,较全面、客观、系统地探究日 本文化的独创性和卓越价值。在异文 化的选择和研究上,周作人强调“如只 于异中求同,而不去同中求异,只是主观 的而不去客观的考察,要想了解一民族 的文化,

但在当时却不能直捣国民劣 根性的,缺乏明显的现实针对性和强烈 的思想批判性,对思想启蒙和国民性的 改造仿佛没有什么太大的直接意义,所 以,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人们多大的重 视,更没有从跨文化研究的角度对其进 行探讨和评价。在当今跨文化交流日 益频繁,异文化研究越发重要的时代,再 看周作人的日本文化研究,便越发感到 它的深远意义和现代启示意义。全球 化的实质便是跨文化的交流,所以,只采 取“拿来主义”的态度或方式是不够的, 还要像周作人那样,以“异中求同”、“同 中求异”的态度,深入研究异国文化,只 有全面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异文化的利 弊,才能从根本上加深了解和有效地发 现异质文化的精髓,才能对中外文化做 出理性的、科学的判断,才能尝试其彼 此的融合,促进共同繁荣与发展,这对于 21世纪跨文化交流显得更为重要,更具 有当下意义。

当然,我们在肯定周作人日本文化 选择与传播意义的同时,不应忘记他丧 失民族立场走向附逆的惨痛教训。相 信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 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发展,鲁迅和周 作人的留学及异文化沟通中的实践,将 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竹内实.鲁迅的日本文化、文学 观[J].鲁迅研究,1988(12):67.[2]鲁迅.鲁 迅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7.[3]周作人.周作人文类编:日本 管窥[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 社,1998.[4]周作人.知堂回想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