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让孩子“早当家”

2014-03-02 16:38 | 作者:安然 | 散文吧首发

前不久去访一位旧日同事,落座之后,朋友的16岁的女儿出来大方礼貌的打招呼。递烟、沏茶、洗水果一阵忙活。我忍不住就夸赞了几句。女孩望望自己父亲不无得意的笑了,同时脸上洋溢着几分自豪的神情。朋友对我说,今天他的女儿“值班当家”

见我一脸的迷惑,朋友说出原委。原来这个普通的三口之家最近有个内部规定:定期让不谙家务的女儿当家理财,并且家中一应生活琐事悉数承包。朋友还说今天妻子上中班中午不回家,午饭也要由新的“当家人”一手操办……面对一桌可口的饭菜,吃着地道的香气四溢的手擀面,我对同事的颇具创意的举措顿生一种感佩。好一个“今天女儿试当家”!

想想我自己的孩子,真是有些汗颜。除了上班她差不多已经到了饭来张嘴衣来伸手的地步。我相信与我一样的父亲大有人在。天下当父母的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孩子再大在自己的眼里也还是孩子。言外之意就是只要我们这些当父母的在,孩子就永远长不大,就永远应当受到无微不至的呵护与关。说起来关爱孩子无可厚非,然而一味的娇惯溺爱并不见得有利于孩子的成长。那种“顶在头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育人方式,实在有显而易见的弊端。不经风的小永远飞不上蓝天;温室里的花朵也难有照人的光彩,不是吗?

当今社会,人人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日趋激烈的竞争,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参与竞争的基础实力。老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中蕴含着生活磨难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深奥哲理。而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孩子及早经受生活的磨难,似乎更具现实意义。让他们早当家会使他们亲身体验柴米油盐来之不易;使他们在“当家方知柴米贵“的切身感受中,理解温馨的生活需要劳动去创造。从而增强独立意识,全面提高生活能力。社会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竞争,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普遍重视孩子的从小的培养。美国的一所州立学校特别规定:学生必须身无分文独立到社会上生活一周方能毕业,条件虽然有些苛刻,学生们却获益匪浅;美国的中学生们有句口号“花钱要自己挣!”他们干家务送报纸女孩当保姆赚钱贴补家用是常事;德国法律规定孩子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衣物;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这些,都应当成为我们当家长的好好借鉴。

清代著名学者郑板临终嘱咐儿子:吃自己饭,流自家汗,自家的事情自家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好汉。讲的就是自立自强的要领。当代作家也说过“财富不能长宜子孙“的话。我们这些做父母的能够留给子女的决不仅仅限于财富,比物质更重要的应是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克勤克俭的传统,是生活的技艺和能力。送一条鱼不如赠一面网。倘若赠网之余还能授子女捕鱼之术,还愁碗里没有鱼虾吗?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正常孩子的模仿力是惊人的;而同时他们又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与信赖,并随时希望及早跻身成人行列。在此情况下,让他们早一天做一番当家的尝试,有益于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性格;有利于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只要做父母的引导得法循循善诱,我们的孩子就一定会在早当家的实践中锻打自己,在我们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夯实生活的基础,为今后的发展铺平道路,这不正是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所孜孜以求的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