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的困惑(上)

2014-02-24 08:58 | 作者:心平气和 | 散文吧首发

节俭是一切美德的根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俭朴,反对奢侈。人们一向以“勤俭”作为立身的标准,持家的原则,治国的法宝。古人有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古今中外前贤(领袖、富豪、名人)节俭的故事,不用我浪费笔墨去历数,无数书籍资料都不难找到,尤其当今信息时代,只在网络上输入几个关键词,不费吹灰之力,就会找到那些叫我们热泪盈眶,感激涕零的节俭故事。

就是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许许多多勤俭持家,节约度日的普通老百姓,我要历数他们的节俭故事,当然我说的故事就是旧事,并非是编造人物,虚构情节,渲染效果的文学体裁。

故事一

还是50多年前我小的时候,我们屯有个老杨头,他们家基本不用火柴,秋、季抽烟在火盆上点,烧火做饭用麻秆在火盆上点着,用嘴吹出火苗。天成天点着用艾蒿搓的火绳,可以点烟,也可生火做饭。

人们问他,怎么不使火柴?他说用惯了。其实是为了节省,舍不得花钱买火柴,人们说他家一辈子就使一盒火柴。这我信,因为老杨头年轻时还没有火柴这种东西,那时使的是火石,火镰打擦出火星,点燃火绒。麻杆吹火,火绳生火和那是异曲同工,他说使惯了,也是真的。

听人说,老杨头家一辈子就使两双筷子,这其实是不确的。他老伴儿说,一共5双,那3双平时放起来,有客人来时用,他们老两口一人一双,也使不坏,据说一直使到他们死。他们家盛菜的泥盔子到1970年代还在使用,还有几个不知是哪代祖先传下来的粗瓷大碗(当然不会是宋瓷),到他们死时才叫旁系亲属都摔碎了。

故事二

中学同学李海是我要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学习,一起厮混,有时他到我家吃饭,有时我到他家吃饭。后来我有一个疑惑,在他家吃饺子时都是蒸饺子,没吃过煮饺子,我问李海,你们家为什么总吃蒸饺子?李海说,不好吃吗?我赶紧说,好吃,只是我们家总吃煮饺子,吃惯了,觉得水灵。他说,他们家就是除夕里吃煮饺子,平时吃饺子都是蒸饺子。他说,煮饺子浪费,把面都涮到过锅里了,你看那饺子汤里面多浑,那里都是面。我明白了,原来是为了节省。

李海还说,他家总也不吃过水的捞面条,吃面条都是炝汤面条,这样汤和面全都吃了,一点儿也不糟践。我恍然大悟,难怪李海平时那么节俭,感情他家都把日子过得这么精细。

那时生产队分烧柴,大家都愿意要那些秸秆和不那么零碎的,李海家专门要打完的豆杆,这样的碎柴不起火,谁都不愿要,所以也没人和他家争。他家烧火时边烧边抖落,有些豆荚和豆粒都掉出来,每顿饭做完后,都能收集差不多一斤大豆,那些豆杆烧完,每年都积攒70—80斤,在那样粮食金贵的年代,这可是个不小的进项。

挨饿那几年,李海家比别人家减轻了不少饥肠咕噜。

故事三

张景生是北镇某村社员,1977年我在他们村包队,大家都说他过日子节省,但话语中都带有讥讽和嘲笑,露出鄙夷和不屑的神色,可我却对他印象很好,他算是高个,穿着不新,但干净利索整洁,平时不言语,也不是那种烟不出火不进的人,干活出力,从不影身挪移,偷懒耍滑。

时间长了,我才知道了他的一些事。

夏天铲地时,敲钟上工后,大家第一件事,都是磨锄头,但很少看见张景生去磨,他把锄板也擦的锃亮,就是不磨。只是要铲很荒的地时,他才在大磨石上蹭几下。别人的锄板用1--2年就要换,他的能使5—6年。我问他,你这么省锄板,不是费力气吗?他笑笑,留着力气有啥用,也不能变钱。

别人还说一件事,下时,大家往家跑,他从来不穿鞋,把鞋脱掉夹起来,人家说不穿鞋扎脚怎么办?他说,脚扎坏了能长上,鞋扎坏了就不能穿了。再说下雨穿一天。够平时穿一个月。

还有人说,张景生有一辆自行车,在家里贡着,每天都要烧香,说完那人哈哈大笑,我才知道是开玩笑,但还是引起我的好奇。一天派到他家吃饭,我问他,你的自行车呢?他说,在仓子里,领我去他家的仓子,里面各种物品摆放的井井有条,没看见自行车,这时他往上一指,我才看到自行车挂在房梁上,擦拭的干干净净,上面覆盖着塑料布,但没烧香,也没有贡品。他说,一年也骑不了几回,放在外面风吹雨淋,怪心疼的。车子买了已经三年了,还和新的一样。

上面的三个故事,是普通人的事,是过去那些年的旧事,这些事虽是人们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