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

2014-01-22 08:19 | 作者:木木 | 散文吧首发

莫 高 窟

敦煌,最使我心驰神往的就是莫高窟。

第一次知道莫高窟,是从余秋的一篇散文《道士塔》开始。这片散文中,我知道了莫高窟,我也知道了一个管理佛寺的道士,王圆箓。

后来看了一本书:《敦煌》,于是莫高窟就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

早晨,和朋友,搭乘敦煌的公交往市外25公里处的莫高窟进发。7月的敦煌,太阳浓烈,照在皮肤上有刺疼的感觉。

下车后顶着太阳走了一段,我们来到莫高窟的大门外。

莫高窟的大门对着一条已经干涸的河,河床上裸露着粗大的沙砾。我不知道这条河叫什么名字,在很早的时候,它也曾是碧水荡漾,鱼虾浅游吧?河的两边修有现代水泥墩和栏杆,对于干涸的河床来说,桥墩和栏杆显得多少有些多余。河两侧种有密密的白杨林,盛中,绿油油的一片,这在灼热空气中让人感觉到一丝清凉。

河的东侧是一个比较大的广场。广场地面是大块砖石铺成。有巨大的树和碧绿的草地。树已用石台围起来。不知道这些树在这里生长了多少年。广场上有一个飞天的雕塑,身姿婀娜的飞天伸展双手,衣带飘拂,似乎正在升空。

广场稍微靠北一点的地方是一片白色的粗沙砾地面。沙砾地面有几座高低不平的白色塔。从《道士塔》里我知道,那些塔应该就是僧人们的圆寂塔。王圆箓的塔应该就在其中,我从塔群前绕过,不忍细看。王圆箓,这个道士和一群高僧葬在一起,是一种讽刺吗?我在心中默默问自己

传说公元366年有一个叫乐遵的僧人云游到此地,当他抬头仰望鸣沙山的时候,突然看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似乎有一千座佛像在云端山顶浮动。看到了佛祖的召唤,于是他对着这万道金光发下宏愿,从今以后就在此地修行,并要广建洞窟,塑造佛像。于是莫高窟千年的辉煌历史就从乐遵和尚开始。乐遵是否真的看到了佛祖所发出的万道金光我们无法考证,但是他从此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并且坚定不移的为此奋斗终身,由此引发了一场千年后还在影响世界的文明。这种有目标并一直坚持奋斗的人生值得我们敬佩。

站在莫高窟的大门外,面对三危山,我在心里问自己,有多少原本属于莫高窟的宝藏现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博物馆展出,有多少原本属于莫高窟的宝藏损毁在连年的战乱中?那塔中的王道士他知道么?

从大门进入,抬头仰望,鸣沙山断崖上像蜂窝一样错落有致的排列着大小不一的洞窟。这些洞窟中藏有世界上最宝贵的壁画和塑身。有多少艺术家为这些精彩绝伦的壁画和塑身终身都在洞窟里度过,千年的时光飞逝而过,他们的姓名身世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只留下这些精美的宝藏供后世人仰望。

我们随导游进入莫高窟。导游在带我们进入洞窟之前说,因为目前洞窟破坏严重,且每天游人较多,人类呼出的CO2对壁画有相当的破坏性,为了保护莫高窟现存壁画,所以每天开放洞窟的数量有限,所以在莫高窟现存几百个洞窟中,我们仅仅看到了十几个洞窟而已。有些遗憾。

我们在导游微弱的手电光下,静静的看着美妙的佛像、飞天、伎乐、仙女,听她用动听的声音讲着佛教故事。洞窟外热浪滚滚,洞窟内凉爽至极,比空调舒服多了。不知道到了天,洞窟外寒风肆虐的时候,洞窟内是否会温暖

莫高窟千年的历史似乎在眼前展开。一千多年来,从北魏到元代,洞窟外是风起云涌的朝代迭换,有刀枪厮杀也有安居乐业,有战乱纷飞也有歌舞升平,有狂风暴也有和风细雨……洞窟内却似乎一直保持一种安宁,无数无名艺术家置身纷扰的世事之外在这里默默奉献着自己的终身才华,一层一层的艺术在这里累加,一片一片的色彩在这里流淌,一段一段的历史在这里浮现……

我们跟随导游在各个洞窟参观,默默的看着,静静的听着。

那些疏离奔放、硬而有力的线条应该是北魏的僧侣刻画的吧。外面连年的战乱是不已经植入他们的骨髓,虽然战场也许离他们还遥远,可是战乱的苦痛却在他们的血液中悄悄的流淌在了莫高窟的洞窟内。佛教因果轮回的教义使饱受战乱惊扰的人们找到心灵的安慰,佛教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兴盛起来。

壁画及塑像虽历经千年却仍然鲜艳夺目,各种色彩纷呈,这应该是到了隋唐,在这精美的壁画中,我们可以听到音乐,看到舞蹈;这里有极乐天国的花雨漫天,这里是黄金铺地的富足国度,这里没有痛苦,只有欢乐。终于有一段时间,我们的祖先可以免受连年征战所带有的痛苦,在这蒸蒸日上,朝气蓬勃的国度中,在这安定的社会中过那么一段平稳的生活。在诗仙李白喝酒吟诵的时候,有僧人在用这些美妙的壁画表达生活富足之后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丰腴端庄的菩萨塑像是人们祈求更美满生活的象征。佛教开始在这片土地鼎盛。

一转眼时光已跨过曾让国人骄傲一时的唐朝到了又一次充满战乱的五代十国。争权夺利的纷扰战争让莫高窟精良的壁画与塑像艺术和佛教文明在世俗的权欲中逐渐没落。

宋人想尽办法把追赶盛唐时期那种美妙的色彩和精美的雕塑,虽然形成了另一种美,但也许是战乱的创伤太深,逝去的繁华再也无法重现。

在铁木真彪悍的蹄铁之下,敦煌的佛教文明逐渐衰微。只是在衰微,毕竟这里是佛教的天堂。于是这里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同在这里享受香火。

朱元璋设立的大明帝国把敦煌弃置在了嘉峪关之外,于是敦煌的繁华和莫高窟延续了一千年的香火便淹没漫漫的流沙之中,直到几百年后由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重新把这个属于佛教的文明以一种不太光彩的形式展现在世界面前,由此打开了莫高窟另外一种形式的文明。

在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我见到了王圆箓的照片。他穿着道袍站在木制屋檐下,面露微笑,极普通的一个人。他并没有长着一副我想象中国宝盗卖贼的丑恶嘴脸。

导游用平静的声音讲着王圆箓的生平。因生活所迫,出家为道,远离湖北故乡,流落甘肃酒泉。当有一天他来到敦煌,意外的发现了莫高窟,他以为自己到了天堂。于是便在莫高窟住下,开始修行。

来莫高窟之前,我对王道士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他一次又一次的把莫高窟珍贵的宝藏以极低的价钱卖给外国人,以至于现在我国的学者要研究属于我们的“敦煌学”的时候还要从外国人手中购买这些资料的影印件。

在研究研究陈列中心,我看到另外一个王圆箓。一个为保护莫高窟文明一直在坚持奔波的却没有权势的小人物。

当他来到的莫高窟时候,看到神圣的洞窟在岁月的风沙中已经一片残破,无人管护,虽然他是一个道士,却以自己棉弱的力量做起了保护莫高窟佛教圣地的工作。他四处奔波,苦口劝募,省吃俭用,所有钱财用于清理洞窟中的积沙,想使被积沙淹没的洞窟重见天日。

当他发现藏经洞的时候,也曾在7年间风餐露宿的徒步行走近千里的路去找各方官员,甚至向当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老佛爷”写过信,希望他所发现藏经洞内的经文能得到妥善保护,可是他所做这一切努力,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他只有独自在莫高窟等待着,期盼着。他的等待与期盼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

他在等待了无数个日之后,盼来的却是西方一群疯狂的窃贼。一个道教教徒也许无法知道这些珍贵的佛教典籍有多少价值。既然都没有人愿意管,那还不如卖给愿意要的人。王道士当时是不是那么想的,我无从得知,这只是我的猜想。但是藏经洞的经文从此开始被卖往国外,被那些“购买者”轻易的运出了我们的国门。那些“购买者”是勃奥鲁切夫、斯坦因、伯希、吉川小一郎、橘瑞超……,敦煌的文明随着他们留在了不属于中国的各大博物馆中……

莫高窟在那个年代的灾难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道士的肩膀可以担的起的。他也许已经尽力了,却没有办法改变结局。

王道士,他并不是一个贪图钱财的人,但是他却把藏经洞的典籍卖给了外国人;他虽把藏经洞的典籍卖给了外国人,却把所有钱财都用来修缮莫高窟,并没有自己任意挥霍。

从莫高窟返回的时候,我回头看了看王道士的圆寂塔。那塔在夕阳下投出长长的影子。一切功过与是非都已成为了历史。希望王道士可以在塔下安眠。

因为我们没能参观莫高窟的所有洞窟,回来的时候,和朋友都在敦煌研究院买了本《讲解莫高窟》。回到西安,在千里之外,晚上在灯下捧着这本书的时候,我似乎又回到了莫高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