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从读书说起

2014-01-09 07:13 | 作者:散文吧网友 | 散文吧首发

  为何略说,实是学之不精只能略说。儿时顽劣,识字之外,常沉迷于小人之游戏耳(打炮牛,传电等等)。故很少读书,彼时家贫,也无书可读。有几本小人书《三国演义》是舅父的藏书,出于好奇,常常窥探之。哈哈,只是看得出打打杀杀,其它不求甚解。小学时光转瞬即逝。而今记得的,除了一加一等于二之外就剩下几首唐诗了,倒是一部粗制滥造的电视剧《封神榜》至今记忆犹新。中学之际,亦未肯读,只是那个时候交际的面积稍微扩大了些,有好学之同学,家有藏书者,可借阅。却往往有些饥不择食,好坏不分。金庸,古龙之烽烟四起。琼瑶,于晴之悱恻缠绵。张恨水,路遥,贾平凹之乡土芬芳。在我青少年之际都略有涉猎。除《平凡的世界》之外其它的都已不记得多少了。后来陆陆续续的读到陈忠实的《白鹿原》,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生死疲劳》等等。这样一通读下来,也没有发现多少令自己触动的东西,除了对这个时代人性略有认识之外,就是几段色情的情节了。说是读书,实则未读。既没有读四大名著,亦没有接触中国文化之根本-----儒释道。

        直到过完第二个本命年之后(24岁后),才慢慢接触古文版书籍,较为喜好。譬如《周易》《道德经》《庄子》及儒家部分经典《大学》《中庸》《孟子》。医学巨著《黄帝内经》等等。书是买了一大堆,满心欢喜的放到铁皮书柜里,正当我满怀喜悦的打开其中一本读的时候,一下子傻了,不知所云,根本就看不懂,读下来都很吃力。我也算是在体制内读了九年书的人,怎么这些书一本都看不懂,甚至连当时本就是白话的《三国演义》也觉得吃力的看不下去。这是很令人沮丧的。后来就想尽各种办法,找今译本,边看边用笔注解,注音,逐渐的总算能看懂个大意了。有幸遇到了家师和一些有见识的师兄弟,在家师的教导和师兄弟们相互的交流中,逐渐的掌握了一些传统文化中涉及的基本常识。干支,五行等术数基础,逐渐的更加的喜欢上了这些古本。但总归是浅薄无知的,古代先贤的智慧如玄妙的宇宙深邃旷达,胸怀如博大的海洋容纳百川,实是中华民族的真正宝藏。后来无意间在网上听闻大学者南怀瑾的视频,知有著作十卷,欣喜非常,果断出手购买全集一套,南师知识广博,包罗儒释道,经史子集。且风趣幽默,用语平实引人入胜。为我们打开一扇学习经史的方便之门,真是功德无量啊。本集我个人正在阅读学习之中,且不多说。

        我有一好友独读史,耳濡目染之间为我普及了一些历史的知见。俗话说的好,历史是一面镜子,博古方能通今。期间玄机无限。就读史而言,《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通通未读,历史巨著小说《红楼》也曾翻过几页,觉得唧唧歪歪,卿卿我我。便甩手一旁,再也没有翻过。大大咧咧,随性散漫,这就是我上不了台面的个性了,另有一好友推荐一本书是关于生命深层次的探讨,作者是印度的克里希那穆提《生命之书》看后觉得和佛道修行部分的主张惊人的一致,真是路有万千条,而真理却只有一个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另购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一套,文字深奥,未及细读,便束之高阁了。走马观花已成习惯矣。我之读书同我做事一样,从来不往心里去。近日重新翻开《三国演义》,躺在床上打发时间,突然发现,咦,能看下去了,文字上没有障碍了。读起来心里很是畅快。以前看过电视剧2到3便,但看电视和看书的感触完全不同。文字的趣味是影视所不能表现的。

        一部三国包罗天地人文,伟人毛主席可用一部三国打天下,而像我这样的凡人却有另一个方面的发现,当年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难途中因多疑而杀死了吕伯奢一家八口,并说出那句可以定性其人生名言“宁叫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 。而奠定其乱世之枭雄的历史定性。而在不久后的(公元193年)曹操一家被陶谦杀害,见《三国志·武帝纪》、《后汉书·应劭传》及《世语》。说陶谦因为怨恨曹操几次前来进攻徐州,所以派轻骑追杀了曹嵩一家。而三国演义里说是被陶谦手下之将张闿为图财所杀,历史的事实是被谁所杀,我不想深究,事实是他杀别人全家,别人杀他全家。一报还一报如此的丝毫不差。如同道德经里的话“其事好还也”,也如同《大学》里所说,“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同样的道理。另有一例,孙坚当年在讨伐董卓时在皇宫枯井里得到传国玉玺,当盟主袁绍问起,孙坚违心发誓说“我若有此物,日后当死于乱箭之中”然后没多久在与刘表的争斗中被流矢射中头部,就死于了乱箭之中了。此为“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切不可轻易而违心的乱发誓。再如高祖刘邦先入长安而并没有杀死秦王子婴(后被项羽所杀),而汉家天下到末位也没有子孙被杀。最后一个刘禅,亡国之后还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乐不思蜀也便是此公。再往前追溯一下汉高祖当年斩白莽起义,后有王莽篡权。另有高祖功成后杀三王,韩信,彭越,英布(又称黥布),后汉室三分而亡。类似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也实在是太多了,晋灭三国而后三家分晋等等,就不啰嗦了。

         桃园三结义时,三位英雄有一句话,“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后来果然三年内先后离去。关羽是公元220年去世,张飞是公元221年去世,刘备是公元223年去世。三人共创一番伟业,其情其义,感人至深。岂非天意乎?说到这儿,想起我少年不经事的时候,也与兄维琦,启龙,弟涛有结拜之举,也效仿桃园结义,说过此语。虽是少年游戏,但也是一句不经意的承诺。大家当互敬互爱之。虽不同古人之至诚,也不可全当儿戏。当然历史上结拜者多如牛毛,如此三公从一而终者如凤毛麟角矣。另插一句,周围友人,有人爱史,有人学佛,有人研儒,不才好道。甚觉有趣。哈哈,再有当年曹操爱关羽而恩待,赐赤兔,赠战袍。赏珠宝封亭侯。后面才有华容道上义释曹操。皆是一因一果相互关联组合,历史就是这样推进的。历史本是一部因果的大书。

         家乡有一联:“一等人忠臣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是多么淳朴而雅致的教诲,可惜我等已不愿读书或不求甚解了。现代教育完全西化,培养机械式的人才,使人无法全面而深刻的思考了。就是从思想上奴化人民的一种现象。当人只知道唯物的原理而深陷其中时,未来的机器人就和我们完全一样了。就没有智慧可言了,有句话说,“存在的便是合理的”,我也不是杞人忧天,在忧己也。说了这么多关于我读书的一些过程和重读三国的一些发现之外,就是我吹吹牛而已了。并无任何可取之处,之所以说这些,我的考虑是,一是梳理一下自己的学习过程。二是希望多少有些启发于人的作用。同样是读书,读的角度不同,也就有不同的感受。但读总比不读的好。至于读其它经典的感受和收获,在此还不敢说,因为自己还止于皮毛的了解。如有可能日后可能会再谈一些读经的感受和经验与大家分享。至于上面读小说的一些看法,纯属偶然谈起。就此搁笔。

                                                                             ---------------2014,玄易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