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写作之表象

2013-12-24 17:47 | 作者:昆仑一刀 | 散文吧首发

【一刀作品】

写作和说话一样,方式不同,目的一致,可谓殊途同归。当我们拿起笔将语言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本身并没有离开语言,至于语言和文字分道扬镳,也就是书面语和口语出现分别的时候,其实还是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交流。无论是写作还是说话,都是将自我的意见表达出来,展示给别人看。因为这一简单的出发点,写作和说话一样,变得生活化,不可或缺。很多写作的人,一开始选择写作这一样方式,只是为了表达自己,而不是超越生活。然而写作虽然产生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只要是认识字的人,都具有写作的能力,甚至不认识字的人,也可以写作,效法圣人,“述而不作”是也。圣人以阐述前人的经典而代替写作的形式,只说不写,恐怕是“信而好古”,泥古不化。然而他们的门人子弟们可不这么想,所以圣人们到底还是述而有作了,只不过是别人代劳了而已。不认识字的人,只要具备了思考的能力,能“述”则必然有“作”,就是声名显赫的伟人大家,在自己不能够亲自执笔的时候不也有口述代笔一说吗?所以对于写作,人人大有可为,和每个人天生长了舌头就能说话一个道理,每个人天生就有写作的能力,何况写作就是说话,就是表达,说话和写作,五千年前是一家。

写作以其博大的胸怀,包容了每一个热写作的人。就像一条大河,就像汪洋大海,对于每一滴注入其中的水都给予了同等的公平对待。但是写作最终的路,并非为每一个人所铺下,尽管写作为每一个人敞开了大门。

写作不是生活,写作必然高于生活。写作虽然源于说话,沾亲带戚,但是写作绝不是说话,写作凌驾于说话之上。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涎皮赖脸,嬉皮笑脸恐怕就与文章相去甚远了。这就是文章作为写作的产品,为什么一定会有优劣高下之分,阳、下里巴人之别。然而写作的最初本质和功用毕竟与说话一样,作为一种简单的表现形式,开口说话的人,不一定要考虑语惊四座满堂喝彩,写作也一样,并不是一定要“语不惊人死不休”。

写作是简单的,“我手写我心”。热爱写作的人,将写作视为一种乐趣,这种乐趣和打麻将玩游戏有相同之处,都是一种闲来无事聊胜于无之后产生的精神寄托。试想如果一个整日忙碌的人,怎么可能有时间去打麻将呢?同理他也没有时间去写作。自古帝王何其多,可见帝王几人著作传世?他们太忙了,百官群臣,军机事务,天下兴亡,黎民水火,事事躬亲,事无巨细。故而帝王和圣人一样,也多述而不作,也多假人以手,自己不能写,那就命令别人写,帝王和圣人以传承文化,继往开来为己任,有大追求大担当,托他们的荫蔽五千年华文明得以薪火相传不至于无以为继,不然祖龙皇帝一声令下,岂不再演一出焚书坑儒的悲剧。话又说回来,写作也属于没事找事,最后有人把它当成一件事,有人却并没有当它一回事。当然当事的未必成事,成事的未必都当事。写作的成功,已经失去了最初写作的初衷,不再是单纯地表达自己。一个人因为写作成为作家,就像一个人因为说话成为演说家,已经不再简单地追求“我手写我心”这一出发点了。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写作出发点,一千个出发点至少导致九百九十九个终结点。类比于每个人的人生。写作是一条路,人生也是一条路,和鲁迅先生说的“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不一样的是,每个人走的都是一条阡陌小道,有别于成家立业生老病死这样的具有概括性的大路。人与人写作的区别就是人与人的区别,没有相同的人,也就没有相同的写作。写作出现了差别,归根结底是因为写作的出发点。“我手写我心”,我心里想什么,别人不可能知晓,所以写作变成了一个人的事,闭门造车,自我修炼。

飞来一片雪,因此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飘过去一朵云,因此心绪难平悲喜交加;我经过一朵花,故而驻足流连不忍离去;我走进一汪水,故而顾影自怜唏嘘不已。于是乎儿女情长,英雄气,酸溜溜叫人肉麻,凄惶惶令人堪忧。我起床,洗漱,散步……我进食,排泄,睡眠……我嬉笑,我怒骂,我长啸……我所经历的一切,都成为我写作的对象。我种了一株草,我泡了一杯茶,我买了一本书,我遭劫了,我失恋了,我跌倒了,我受伤了……我遇见了一个人,我错过了一辆车,或者我看见别人遭劫了,失恋了,跌倒了,受伤了,无论是幸灾乐祸还是同情怜悯,无论春风得意还是失意潦倒,都应该被纳入我写作的范畴。房屋、路灯、高架、柏油路……阳光、落叶、影子、沙石、暴风雨、艳阳天……我手写我心、我见、我闻。我将直观的世界,作为直观的文字表现或是记录,凌乱地堆叠,储藏。我将耳目所摄取的每一个物象混合杂糅,发酵发霉。就像一头大恐龙胃里的半消化的食物,惨不忍睹,臭不可闻。这就流于写作的表象,写作成为一种形式化的工具,成了傻瓜照相机一样咔嚓一声记录下了一个生活的瞬间,但是这一瞬间却是粗糙的,没有细腻的艺术价值。

真正的写作可与绘画相比拟,是一种无限投入和永无止境。写作最起码的要求是能说会道,绘画最基本的技术是能写会画,可谓入得其门,能否窥其奥妙,却是不敢保证的。

写作作为一种创作形式,经验,学识,眼界有举重若轻之效力。经验来源于简单的重复,是“我手心我心”的深化。热爱写作的人,打开了一扇奇妙的窗户,窗里窗外的风景,只有改变说话这一简单的表达方式的人能够理解,而对于风景的鉴赏,必然要看过无数的风景,才能练出一双火眼金睛。学识水准则是做菜的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能够博闻强识厚积薄发,只好提笔而叹“书到用时方恨少”。而眼界绝非锦上添花,而是画龙点睛,起死回生的神奇,文字的堆砌是技术活,生动的文字则需要一股灵动的气韵。没有独到的见解,耳目一新的议论,何必再造一座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根基不稳,大厦将倾。而一篇文章的气势以及魄力,全在于笔者的远见卓识,高谈阔论。

写作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就表象写作而言,实在是轻而易举。写作的人完全可以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以简单的文字组合成文,以记日记划小账的方式处理文字,记的就是拉拉杂杂,林林总总,鸡毛蒜皮,鸡零狗碎。这样的写作和说话聊天是没有分别的,你一言我一句,你来我往,喧嚣嘈杂,好不热闹。

写作的提升和渐进体现于阅读、思考以及观察。很多写作的人停留在小学生写作文的水平,或者更进一步,到了中学生的水平,最大的原因归结于他们根本不阅读,只是凭借小学或是中学时候看过的几本写作指导大全随心所欲随意发挥。要想写好文章,那就博览群书吧!没有土壤与阳光的滋养和浸润,一支妙笔如何能够生花?文学典籍浩如烟海,如何能够一一吃透,如何能够不被湮没于这苍茫茫的汪洋大海?这就是需要思考了,顺从意识和性格的召唤,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风格,摆脱人云亦云的窠臼,挑选此间风景独好的一个好去处,赏一路好风光。这还是停留在阅读上,阅读而后写作,写作而后思考,在自己的文章里,注入自己思想的结晶。将发酵过的,消化了的,升华后的个人元素构造出带有独立色彩别具一格的文章。做到了这些,似乎也就毫无障碍地完成了写作。当然不是这样的,如此岂不陷入了圣人“述而不作”的圈套?写作是创造,只阐述而不著作行不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以旁观者的态度去对待,拥有无与伦比的洞察力,以如刀的眼光解剖社会,解剖生活,达到批判现实,揭露人性的最高境界,才是写作最终的归途。

不可否认,无所事事没事找事提笔写作的人,或多或少都具有一点“品茶观书,种花养”附庸风雅的文人浪漫,可是品茶观书,种花养鸟之余,是否想过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衣不蔽体,食不温饱?抛却了这种虚荣而虚假的追求,睁开眼睛看世界,看现实,才算是真正抛弃了写作表象的华丽外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