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似潭

2013-12-09 11:01 | 作者:观鹅会意 | 散文吧首发

淡 泊 似 潭

文/观鹅会意

当你入眼淡泊似潭这个文题时,不免会产生出与笔者对淡泊的认识有不同的观点,或许会说把淡泊喻作高山、大海不是更好吗?我认为把儒、释、道三大文化体系喻为三座高山为宜,这三大文化支柱汇集成了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大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范畴,而淡泊恰恰是这些文化沉淀酿造发酵出来的产物。它是经过忍富贵名利之诱;悟有容乃大之理;破澄怀观道迷;证为善最乐之果的修炼,这些修炼就像从儒、释、道三座高山上流下来的瀑布,经过天长日久漫长的冲击,在瀑布下形成了一个深深的潭,名利、贪欲、沮丧、浮躁、狭隘之丑石,扔入深潭是击不起迎合它们的污泥浊水,这样的深潭才是淡泊存在的澄怀之境地。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之名句,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不仅是对淡泊的解释也是孔明先辈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总结。洪应明在《菜根谭》书中有一则文曰:“藜口苋肠者,多水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澹泊明,而节从服甘丧也。”意为能吃下粗茶淡饭生活艰苦的人,他们的道德品质多半像冰玉般纯洁;而讲求华丽服装和饮食奢侈的人,多半甘愿为富贵做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因为一个人的志向要在清心寡欲的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来,而一个人的品格都在贪图物质享受中丧失怠尽。

古代淡泊之贤人数不胜数,老子之“无为”;孔子之“中庸”;庄子之“ 逍遥”;韩非子之“孤愤”;李白之“洒脱”;陶渊明之“耕隐”;刘禹锡之“定慧”;李商隐之“望岁”;朱熹之“理气”;苏东坡之“脱束”;梅堯臣之“茶官”;杨万里之“勤奋”;马致远之“自适”等等,他们或者看破红尘;他们或者淡迫名利;他们或者潜深伏隩;他们或者轻世傲物;他们或者孤高自许,他们的淡泊心态之境界,让后来者叹为观止。

在他们当中鄙人尤善韩非子前辈,笔者认为他那论辩雄才之思源,就得益于淡泊这个深潭。当你品读《韩非子》一书时,在他那深潭似的哲思里,你看他在《初见秦》的篇章中,道出了臣对君的忠诚;你看他在《臣》的篇章中,分析了君过分宠爱臣的危害;你看他在《主道》的篇章里,论述了君主应具备的治国治民之术;你看他在《二柄》的篇章里,阐明了明主赏罚有度;你看他在《孤愤》的篇章里,倾诉了智慧之人得不到重用之苦恼于愤懑;你看他在《亡征》的篇章里,罗列了四十七种亡国的征兆;你看他在《观行》的篇章里,论述了审查自己和观察别人的准则;你看他还在《说林》、《内储说》、《外储说》的篇章里,不仅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思想,还引用了睿智深刻意象雄浑的寓言故事来辩述自己的观点,他文章中的守株待兔、买椟还珠、郑人买履、滥竽充数、兔死狗烹等寓言典故,更成为了当代人应用的成语。

人须用仁慈去等待生命;人须用热情去享受生命;人须用淡泊去纯洁生命;人须用珍惜去绚丽生命;人须用奋斗去轰烈生命;人须用学识去美化生命;人须用艰苦去壮实生命;人须用竞争去超越生命;人须用快乐去滋润生命;人须用洒脱去张扬生命;人须用成功去勉励生命;人须用磨难去淡然生命;人须用思想去点燃生命;人须用想去憧憬生命;人须用善良去洗涤生命;人须用勤奋去激活生命;人须用信念去延长生命;人须用澄明去鞭笞生命。

淡泊是一本人人需要的教科书、一位老师、一面镜子、一根皮鞭、一个口罩、一盆清水,血气方刚之人,需要淡泊去柔化他;性急嘴快之人,需要淡泊去节制他;是非不分之人,需要淡泊去智化他;气量狭隘之人,需要淡泊去开导他;自私贪婪之人,需要淡泊去制约他;谗谮谄媚之人,需要淡泊去善化他;庸俗愚鲁之人,需要淡泊去晓喻他;卑鄙散漫之人,需要淡泊去导通他。

淡泊似潭,可以洗涤你心灵之尘埃,洗涤你攀权结贵、追名逐利、唯富哈腰之媚态。淡泊似火,可以点燃导向生命之舟的灯塔,以避开贪婪、狭隘、谄媚、诱惑之暗礁。把淡泊当镜、当鞭、当师、当船、当灯、当宝去看待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