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柳如是》说起

2013-11-30 11:04 | 作者:昆仑一刀 | 散文吧首发

【一刀作品】

在我决定不再看影视作品之前,最后看的是一年前上映的关于“秦淮八艳”之一的风尘女子柳如是的传记性质的情电影,名字就叫《柳如是》,柳氏本名杨爱,号影莲,后改名柳隐,字如是,读过辛弃疾的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吧!“如是”二字取于此,《金刚经》亦有“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恐怕也有些渊源。

电影看完之后没有太在意,过了好多时日,我却发现今天有话要说。

我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看电影了,因为很长一段时间来没有几部电影值得我浪费那个时间,我一直在等一部石破天惊的电影,这有一点强人所难了。想必我们中国的导演们还不至于放出“电影拍出来了,爱看不看”这样的狠话,这就太自绝于观众,自绝于人民,没有看客,演戏的就要喝西北风,拍戏的也只能金盆洗手,饭碗不保,所以中国的导演,大多数还是奔着观众去的,也就是说,奔了观众口袋里的几两银子去的,奔着票房和国际大奖去的,目标很明确,因此自从电影这一新兴的文化形式在古老的中国流行起来,就没有几部称得上经典的影片值得铭记,让人感动

作为众多的观众之一,尽管我一次也没有为导演们的票房做出贡献,但是我还是十分关心这一流行文化的发展,一有新片子上映,就迫不及待地等着在网上免费观看。印象深刻的当数五年前花一年的时间等《关云长》拍出来,我是在一张报纸上偶然看到这部电影的宣传,片子还在筹备中,广告就印出来了,甄子丹扮演的关云长胯下赤兔马,手上青龙刀,威风凛凛,恍若仙人。五年前我把《三国演义》看了三遍,可见当时对于这四大名著之一的经典旧体小说的痴迷程度,众多的人物中最崇拜的就是关圣帝君,那可是书中唯一的神!那幅宣传照片对我有吸引力,因此足以让我耐着性子等上一年,一个月一个月地翻看报纸,总希望看到有关电影《关云长》的最新消息。那时候信息传播还不像现在这么普及,至少在我们那个小城里国家大事社会新闻等等多是通过报纸来了解,网络的力量还没有延伸到小城的每一个角落,最多也就是每个周末花一晚上的时间跑到网吧熬看管理员下载好了的电影,自己连怎么下载都不知道。

小城没有电影院,五年前我看的电影都是从电脑内存里转载到P4播放器上的。

我不是一个影迷,对于成瘾成迷的东西感到本能的恐惧,可是我喜欢看电影,就像我喜欢看闲书,我相信这样的爱好不是因为有瘾,而是为了获取一种生活所缺少的乐趣。尽管五年来看电影的路时有时无,看闲书的路也是曲曲折折,我却发现自己集聚了一些心得,藏在了心底,不说出来不痛快一般。

《柳如是》这部电影还是十分不错的,如果以一般的情爱观念去理解的话。关于明末清初风尘女子柳如是的情感生活,电影更多地迎合了少男少女们的美好愿望,虽然也一定程度上附合了女主角在历史上的定位。同时下一般的漏洞百出、煽情滥情的情爱电影相比,加入了一些更为含蓄委婉的文化酵素,一些家国观念的酵素,因此整体上来说显得丰满。电影最让人动心的是柳如是和丈夫钱牧斋泛舟湖上,当时崇祯皇帝已经放弃希望吊死在煤山上,清军占领了北京,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钱牧斋携柳如是南下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兵临城下时,柳氏劝丈夫同自己一起投水殉国,钱牧斋沉思无语,最后用手试了试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看着丈夫,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里含着悲愤和失望,失望转变为绝望,就在柳氏为国家大义奋身一跃的前一刻,钱牧斋还在同她一起诗酒唱和,画船听,而在最关键的时刻却软蛋当了一回逃兵,连妇人都不如,枉称饱读诗书,为文坛一代领袖,诗坛中流砥柱。

钱牧斋是有苦衷的,一腔学问,满腹经纶,可惜报国无门,壮志难举。以忠君爱国来衡量,他不合格;以历史唯物来评价,他没错。

如果最后柳如是同陈子龙守得云开见月明,男才女貌,天作之合,那就未免俗套;一代风华卓绝、才艺双馨的美艳女子守了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子钱牧斋过日子,在老头子过世之后被逼上吊,香消玉殒,晚景凄凉,这样的结局更能够唤起众生心目中对于美的欲念。“悲剧是将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这部电影是一部悲剧,爱情的悲剧,家国的悲剧,柳如是的悲剧,明王朝的悲剧。

电影一开始我觉得看不下去,看了三次才看完,最后发现这是一部好电影,值得一看。“垂杨小院绣帘东,莺阁残枝未思逢。大抵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这是电影中采纳的柳氏的诗,钱牧斋十分欣赏,作“草衣家住断东,好句清如湖上风。近日西泠夸柳隐,桃花得气美人中”以和之。

关于《柳如是》这部电影最后的票房怎么样我不知道,但是可以推想这样的具有文化韵味的电影应该不是十分卖座。如果我们的导演拍一部《苏东坡》或者《辛弃疾》,大概也会免不了同样的命运,拿不到国际大奖不说,说不定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编剧导演们不会在文化上做文章,也不会在先哲身上做文章,因为他们做不了文化和先哲的文章,大张旗鼓地拍了《孔子》,有周润发、周迅、陈建斌撑台面,还是引来嘘声一片。

自从1973年李小龙凭借武打电影《龙争虎斗》一举成名,遗憾的是这位中外驰名的巨星英年早逝,人不在了,影响绵延不绝,武打电影一发不可收拾,尤其在七八十年代,可谓风靡一时,至今未绝。武打作为一种新型元素搬上大荧幕,造就了那么多的英雄大侠。我尽力回想自己看过的电影,一开始能够印象深刻,可是看多了就审美疲劳,被众多的大侠英雄折腾得记忆力下降。我所看过的武侠电影比如《一刀倾城》、《霍元甲》、《剑雨》、《锦衣卫》等都是十分不错的,可是武打电影真的太多了,多如牛毛,多得让人以为我们整个国家都患有一种武侠崇拜症。关于武侠的文化也是这样的,不真实,却又像确有其事。金庸、梁羽生、古龙等如一阵风暴,一直刮,刮,刮。武侠题材的电影电视一直上映,上映,上映。这其中多少带有一点民族自卑、历史逃避的味道,不然我们怎么那么爱看武侠呢?

中国人的侠义精神一直长盛不衰,可是这其中的“人”这一主题,却是被夸大了,虚化了。我们的“侠”能够飞檐走壁,上蹿下跳,点穴轻功,绝世武功……人的味道却是很淡,神的意味很浓。我想这是因为特殊的时代里的一种需要,需要超人一样的“侠”来拯救黎民于水火。“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太平时期侠客要劫富济贫打家劫舍,山河破碎时期侠客要力挽狂澜保家卫国,“侠”有一个艰难的职责,帮扶弱者,伸张道义,可是弱小的人不能够轻易完成这艰难的使命,于是假想的强大的无所不能的“侠”诞生了。“侠”是幻想的产物,是逃避现实的结晶。

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听到关于抗战的一些事迹,听到日本人侵略中国,我经常在自己的小脑袋里想,为什么孙悟空不来拯救我们呢?这就是侠的作用。

我看过几百部电影,最让我感动的是《当幸福来敲门》、《忠犬八公的故事》、《婚纱》、《七号房的礼物》、《十二怒汉》等外国电影,没有一部是属于中国的,没有一部是中国的导演拍出来的,这就让我对中国的电影业有一点担忧,当然我希望我是杞人忧天。

甄子丹的《关云长》拍出来我看了有一点失落,觉得期许过高。《画皮》、《英雄》、《锦衣卫》、《剑雨》以至于《英雄本色系列》我都很喜欢,可是这样的喜欢和感动是有区别的。我看见刀光剑影、神魔仙道,只是觉得视觉和听觉上受到了冲击,不会像看《忠犬八公的故事》八公为等待主人归来在那个花园的柳树下一守十年的时候在眼角偷偷地流出一颗热泪;也不会像看《当幸福来敲门》当Chris Gardner带着儿子夜宿卫生间时别过头去。

除去侠客英豪一类的影视作品,剩下的就是清宫戏、后宫秘史、校园爱情、都市爱情、三角恋、婚外情、虐心虐性……矫揉造作、虚情假意,大抵上因为编剧导演们觉得只有这些东西才有文章可做,有戏可唱,有点可卖,然而单单缺少了“人性”这最关键最能打动人的两个字。打开电视电影不免感到腻味,我们不是没有好的题材,也不是没有好的小说,可是我们好的影视作品真的很少,也许起步晚,一直在后面追赶。

诺贝尔文学奖已经拿下了,其实在莫言之前高行健就证明了汉语文化不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差。传统的文化形式上不吃亏,新兴的流行文化形式也要后来居上才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