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盖州】烟囱山冬恋

2013-11-11 16:52 | 作者:于学忠 | 散文吧首发

【风物盖州】烟囱山

烟囱山风景旅游区位于盖州市城东南6公里的徐屯镇韩家沟村东山,烟囱山海拔高度250米,落地围长8华丽。山峰为南北走向,东西两侧岩石光滑似壁,异常陡峻。山上有古城遗址即灶洞峪山城遗址,西侧峰巅下半平坦处有古城墙、古井、庙址、石刻等遗址。

——题 记

初冬时节来到烟囱山。

透过冬日的苍凉,我感到烟囱山如同脱去戎装的武者,又如同顶礼膜拜的卧佛,更像一位告老还乡的智者——在萧瑟寒风中露出了平静而温和的面容。

烟囱山,又名烟筒山、竈突山。作为“盖州八景”的“灶突高耸”,名气实在是太大了。古往今来,无数文豪大家都曾为此所动,留下了千古绝唱。清康熙二十一年《盖平县志》说:“竈突山,城东南二十里,众山环绕,一峰屹立,故名。俗呼娘娘庙山”。清宣统元年编修的《盖平县志》说:“竈突山,在城东南二十里龙湾区北,距清河十里,山质全石,高五十丈余。众山环绕,一峰屹立。自北面遥望尖锐插矢,酷类灶突,故名。山半有古城遗迹,半就堆圮,惟西面尚有城门在焉。倚门西望,闾山辽海,如在目前。门内峭壁上有‘皂洞峪山城’五字、‘仙凡隔界’四字,并有昔人题咏披十行,镌刻半空,不可攀识。自下仰视,强半模糊,莫能成诵……”。民国九年《盖平乡土志》对此山也有寥寥数语的记录:“皂突山,在城南十余里,上有前朝遗迹甚多。”民国十九年的《盖平县志》几乎照抄了清康熙二十一年《盖平县志》,没有新意。不过在《盖平县志•古迹•名胜》中说:“竈突山,在城南任家屯,东山皆石质,一峰矗立,上有土台三级,颜曰‘点将台’,明万历十一年建筑,刻有‘碧霞’二字,款志墨继光书,底层有‘仙凡隔界’四字,万历三十年刻。又有‘竈洞峪山城’五字。现存石门一座,门外列置碾磨并旧除菜畦一池。门内刻石为蹬,名曰‘倒天梯’,游人至此须翻身侧上,始能登峰造极,较之游华山者挽铁索,登石蹬挺身直上,为尤难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烟囱山山城遗址,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有历史记载,烟囱山是唐代政府高句丽族的重要战场,是唐代名将薛仁贵率领唐军安营扎寨之地与高句丽大将盖文激战之地。山城建在主峰西侧平坦之处的半山之中,城墙依石崖陡峻处叠砌而成,全城呈南北走向的不规则山城。南北长140米,东西宽56米,总面积约9000平方米,分内、外、中三城。城墙皆为石筑,设一座城门;城门至今保存较好。山城中筑有两个高耸的石台,分立南北两端,山峰上有水井,烟囱山古城墙,还有筒瓦、板瓦、砖头及白灰块。山上还有明万历三十年的宝贵历史文物。有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刻的“碧霞”二字和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刘杨道人在峭壁上刻的“仙凡分界”以及“灶洞峪山城”,字迹清楚,字体苍劲有力,底蕴深厚,峭壁上还有多处石刻,历历可见。

说烟囱山名气太大,也是因为烟囱山摩崖石刻是营口地区最为了不起的考古发现之一——据《营口市文物志》记载,在此山共发现有八处石刻,在西坡东上折北处的东面石壁上,竖书“仙凡分界”四字,款字为“明万历三十年二月农肃师心书”十三字。皆为阴刻,书面为高2.5米,宽0.8米;那字迹或如行云流水、潇洒不羁;在山门外刻于岩石上“竈洞峪山城”五字,字为阴刻,凝重冷峻、风骨铮铮;在山城内中心城墙北端悬崖处,竖书“天仙居”三字,字为阴刻书面高0.86米,宽0.627米,气势磅礴、纵逸遒劲;在山城内北端西侧石崖上,竖书“天之始清湛而去云霞之灿烂气氛氲其色维何非赤非白四顾苍苍瑶空一碧天地之子是元君照临下土主宰人群齐明盛服伟诚荐芬博心一志伯礼殷勤有祈必应释及无垠百千万亿照灵□□”。款题“弟子张明孺齐沐谨书”共八十九字。阴刻,书面0.8米,宽1.4米;居4刻面上方石壁上,刻有“碧霞”二字,款为“黑继光书”四字。竖书,阴刻,书面为高0.7米,宽为1.2米;山城内城中东石壁上,刻“竈突青峰”。竖书,高0.7米,宽0.5米。阴刻浅陋,现剥蚀难辨;另外两处,刻于山城内城东南隅东石壁上,竖书,皆阴刻,字迹浅劣,剥蚀不清。书面7为高0.9米,宽0.96米;8为高0.46米,宽3.37米。可谓真草隶篆诸体荟萃,名家手迹洋洋大观。追溯烟囱山石刻文化之源,“妙心驻苍崖,题咏留人间”就是历史最好的见证。

苍古班驳、穿越时空而各具神韵动律的烟囱山石刻,散发着历史的芳香,闪耀着人文的灵光。读烟囱山石刻,如同在触摸一个民族古老而鲜活的脉搏,沐浴着一种“天地同攸”的理想光辉。

烟囱山名气太大,还在于历代善男信女来烟囱山封禅祭祀,这使得烟囱山成为国泰民安的象征。清康熙二十一年《盖平县志》说此山俗呼娘娘庙山,说明清初时该庙香火不再。而这些摩崖刻石是在该庙香火鼎盛时的作品。那篇“天之始,清湛而去云霞之灿烂,气氛氲其色,维何非赤非白?四顾苍苍,瑶空一碧,天地之子是元君,照临下土,主宰人群,齐明盛服,伟诚荐芬,博心一志,伯礼殷勤,有祈必应,释及无垠,百千万亿,照灵□□”。款题“弟子张明孺齐沐谨书”的“八十九字刻石”是歌颂和赞美三宵娘娘殿这个道教道场的刻铭。元君在这里应是道教语,是女子成仙者之美称。唐•吕岩《七言》:“紫诏随鸾下玉京,元君相命会三清。”《云笈七签》:“南极王夫人,王母第四女也,名林,字容真,一号南极紫元夫人,或号南极元君”。例如把西王母称为金母元君、把后土夫人称为碧霞元君。“照临下土”是指元君每天都照耀我们的土地之意,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中庸之道。不管娘娘庙如何,摩崖上的石刻是历史文化之遗产。烟囱山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融道、佛思想为一体,因而深受人民的崇尚。

登烟囱山是一种磨练,是一种自新,是一种生命的造山过程中带来的躯体震颤和灵魂升迁。当我走过一棵棵苍松翠柏,跨过一级级稳固的石阶,望过一座座峻峭的峰峦,穿过一处处寂静的庙宇——才知道烟囱山此时简约平淡的冬装下,蕴涵着深邃的东方思想,以及我要寻找的山水之乐和生命的真谛。

由于兴奋,我感觉眼前的景色陡然变得亲切、灵动起来,仿佛沈延毅那幅水墨纸本屏轴《竈突山图》画面中的题识:“心上奇峰几往还,插天万仞迥难攀。烟岚今日尤生色,供作人民恣意看。灶突山在盖平东南三十里,孤峰斗绝、万仞插空,峰后有石城为高句丽遗迹,奇崛突兀、甲于辽左。晴窗无事,彷佛写此用以自遣。己亥嘉平,公卓题并志。”我想,沈老所迸发的豪情,也应该基于“置身霄汉”的烟囱山精神吧!

有人说,你自己越真实,你的周围就越虚幻。而我面对烟囱山,觉得自己倒变得虚幻了起来。是的,真不敢相信这竟是一棵唐代松树,它是这样真实地呈现在我的面前。它历经千年霜寒,依然枝繁叶茂,读它,会深刻体验生命的壮阔寂寞。我感到它在守护历史,守护文化,守护民族的灵魂,而它本身就是一部传奇。是的,生命本身会创造奇迹,更何况是在囊括了一个城市所有生存秘籍的烟囱山啊!

我面对一棵棵烟囱山奇松,恍若穿过了时空隧道,与古人同在蓝天下捋须思考。我想,那些亲手植下它们的人,也许不经意间为自己树立了一座座千年丰碑,这丰碑,在烟囱山宽厚慈的怀抱里——亘古及今,浩然长存!

古松柏是烟囱山的象征,是大自然的珍贵遗产。烟囱山的百年古松近万株,千年古松近百株,它们都曾被文人墨客吟咏过,据说都是有灵性的。迎客松为烟囱山众多名松之首,支杆苍劲,势若游龙,经历千年风霜,依然生机勃勃,笑迎天下宾客。与此同时,烟囱山有很多古银杏树,它们在秋日的晴空里显得巍然壮观、矍铄迷人。

我在“仙凡分界”的石刻前凝眸。这是佛国瑰宝,这是书坛佳话,怎不令我感慨万端?

“烟囱山松石美名传”。怪石、巧石、奇石,遍布山腰、溪谷、峰顶。由于烟囱山石岩久经风化,或曲直园方,或断裂纵横,其状“如笔、如矢、如笋、如林、如刀戟、如船桅”,或“似人似物、似禽、似兽”……

远望,烟囱山的古建筑风格各异,那古香古色古情古韵怎不令我心醉神迷……

如今,太和寺新址所处的山群峰相拥,特别嵬峨,故称“大和”。该寺分为山门、大门、太和宝殿(即太和寺正殿)、三圣殿(既为三进院,也称“大雄宝殿”,是太和寺的主殿。殿内供奉的3位神像为“太和三圣”。中为释迦牟尼,左右为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这庙表达对观音的信仰,希望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龙王殿。每值四时季节,这里芳香四溢,沁人心脾,令香客游人倦意尽消。寺依山傍水,高低错落,古朴端庄。近年来,先后由住持传楷在这里募资重修、扩建,修亭筑阁,建成了登山公路,山门高耸,凉亭处处,古景新辉,名刹焕彩。

说句实话,在这万木萧疏的初冬时节游览烟囱山,一开始我的心情并不十分欢畅,现在看来我的想法是偏激的,因为烟囱山作为城市文化和自然双遗产这一事实本身,或许要比它以往那些当之无愧的“灶突高耸”更加激动人心。

烟囱山的云海,以无边无际、崎丽多姿、变幻无穷而独立成景,并有别于其它旅游名山的云景奇观。“顷之,山半出云如冒絮,如白龙,奔逐四合,弥漫荒野,一白无际,渺极天际。日射之,如积之环周;而诸峰落其间,仅见其顶如螺髻,乍隐乍现。……其依风而横者如岸,其冒树而拔者如堵,其因风而时高时下者如浪。人在峰顶,如秉搓而浮于海上。已而轻风骤卷,云气迸驳,石出山高,岛屿耸峙,向之所见,如泡如幻,警亥之间,不知消之何有,此所谓‘铺海’之云也”。这种云飞雾走构成的动态景观,在烟囱山四季常在,具有令人神思飞扬、心胸浩荡的审美效应。

除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烟囱山也兼有黄山之奇、峨眉之秀、华山之险、雁荡之俏。然而要真正深刻感受烟囱山的一切谈何容易,那是一定要花上许多时日的。单就烟囱山风光而言,就有四季不同的色彩和韵味——且看这冬日的“灶突高耸”宛若一尊卧佛,熠熠生辉,望着它,一种崇高的情感便油然而生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功,造就了烟囱山独具魅力的古寺、奇松、怪石、云海,称之“四奇”;加上山泉流水,又被称为烟囱山“五绝”。常言道,山因水而美,水因山而灵。这灵秀的山水,当然要引发我美丽的遐想。

哦,烟囱山——你如此博大精深,即使在初冬,你依然这般五彩斑斓,摄人心魄,因为你的历史之树、文明之花已经在盖州儿女的心中生根发华而永不凋零。

——啊,盖州烟囱山!“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之怀,盖州之魂。”

雄哉,奇峰烟囱山!

(于学忠/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