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杭州

2013-11-11 14:15 | 作者:纳兰诗茹 | 散文吧首发

念 杭 州

我一直想写写杭州,但心中的顾虑实在太多,唯恐自己的笔尖笨拙,勾勒不出载满心中灵动的杭州,怕触犯了对杭州的眷念和敬仰,而此刻,心中那股强烈的欲念和期盼,再也没有办法躲开和逃避!

我到过的城市很多,是山是水,至景至物,论城论人,大多数已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淡忘和消散,唯独这座城市,任凭光阴的逝去,岁月的刻缓,在我脑海中刻骨铭心,成了我人生中一道抹之不去的风景,挥之不去,欲罢不能。这也许是缘分,一种与生俱来冥冥之中就已经注定的因缘!

我出生的地方和我现在居住的城市,与同杭州,有着一种千丝万缕的情缘,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革命圣地,文化传承,历史名城,鱼米之乡,在过去人们傍河而筑,楼下之水,在我的家乡,却用木柱支撑,离山坡矮的地方,用木柱,高的地方用长木柱,使之楼上平稳而宽阔,这种建筑地势险要,皆重屋景居,远远看去,高低错落,轻健而不失雄伟,顺势而上,起伏迭岩,环绕山水之间,静享大自然的润泽,沈从文曾把湘西的吊脚楼独特的风格魅力,淋漓尽致的倾泻于每一篇文章里。是的,这里确实是诗意的栖居,它粗狂而不失纤巧,貌拙朴而不轻盈,素净又大方,端庄又淡雅。

但是在杭州,有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闭上眼睛都能感觉到那种开门见河,推窗见水的江南景物,显得别样的风韵和雅致,青瓦砾 白粉墙 麻石路装点的街道,狭窄而悠长,幽僻而宁静,虽比不上“长河落日圆”的气势,却同样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滋润着江南人们,这里曾经也留下太多的历史和故事,历经着沧桑和荣辱!

在未到杭州之前,我把西湖比作一条璀璨的项链,那么西湖就是镶嵌在项链上一颗闪亮的宝石,但是这颗宝石太过尊贵雍容,西湖的景点太整齐太规范,已经找不出一点灵气,供我去思索和解说,她太完美,连半点瑕疵都没有,展现在游人面前。从古至今,历史名人,神话传说,文化传承,清晰而又明镜的坐落在西湖的周边,而我更倾情于丛横交错的小镇,她有着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旷达,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的厌世愤俗的人,要么寄情于山水,隐逸于山林,所谓隐士,要么出家还俗,皈依佛门,设想,若没有大部分的文人雅士参与,中国的佛教道教又是如何历经不衰,流传几千年发扬光大的呢?其实,身入佛门,又何尝真正做到了笑看花开,静赏花落!这里表现得最典型的要数“八大山人”朱耷,相传他为明宁潘朱权孙戈阳王奠土监的七世孙,在他的画里,乖戾,飘逸,而同样飘着白眼,静繆,洒脱,而同样构着悲痛,他是一个怪异又简洁得一目了然的艺术家,他孤傲不群,桀骜不驯, 又怀着悲愤的家国之痛,哭笑皆非,他的“竹居图”简单的笔墨,细腻的勾描,道出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空旷寂静的境界,既然如此,我认为最佳的方式,就是隐蔽在青瓦,白墙,麻石路和石拱以及纵横交错的河道边,余秋认为:“小桥流水人家,莼鲈之思,乃是一种宗教性的人生哲学的生态意象”。但凡尘世间的人,寻得一悠闲宁静之所,静谧几日,并不难,若长久的居住,只怕也会觉得朴实无华,枯燥无味,我本是一个浮躁之人,遇事心急如焚,毛毛躁躁,可看着江南的宁静,人们把日子过得那样的舒适而安详,真是自惭形秽感慨万千!

而后,我又看到了陈逸飞《故乡的回忆》小桥 流水 人家,粉墙黛瓦,木栅花窗,像是一个易碎的,承载着斑斑点点的故乡,于是,江南的水乡在我脑海里,又多了一层掀不开的梦纱啦!

有人说:“如果一个人对一座城市永久的关注念念不忘,那这座城市里一定住着他想关心的人”,杭州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缘分,它古朴亦清雅,深情亦疏淡,可任何时候,都是美丽而骄傲,温柔而慈祥,有些人,只要遇见了就一见如故,而有些人,即使一辈子面对,也泛不起一点涟漪。倏尔而逝的光阴,不知是上天早已注定,还是有人故意打翻我内心的砚墨,泼染整块杭州大地,令恬静如镜的七山二水一亩地临安浸润在潮湿的水墨中,是的,我的内心已经不再平静,为这浓郁的水墨缭绕在风中化也化不开,青瓦,白墙,不施任何粉黛,显得那么坚决,白得那么透切,朴素的那么大方,她真是太美了,伸展一下她的手臂都能弯出一道轮廓图来,,她亦有着平和的姿态,融入自然风采,静静的搁置在清雅如画的秀水灵山中。

不管杭州给予了我什么,不管这种欲念和期盼化成的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是否尖悦,它都曾撑起过信念的一部分,像一根丰满的锁骨悲悯地立在回忆里思绪中,见证着生命成长和壮大,我日以继的想念杭州,她的足音和呼吸,是那样生动又明快,融合此地的青瓦,白墙,小桥,流水,替我去呵护那里的蓝天白云,黑夜白日,去呵护那里的快乐痛苦,健康与安稳吧!

杭州呀,你是否听到了我对你的呼唤,那声嘶力竭的渴望,已足让人肝断寸肠!

2013.10.27

评论

  • 草原白杨:看了开头就觉得欲罢不能。接着读下去,感觉真是越来越美。…
    回复2014-01-18 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