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同乐寺记

2013-11-06 11:24 | 作者:精耕细作 | 散文吧首发

游 同 乐 寺 记

最近,我和朋友连续游览了凤凰温泉风景区的灵泉寺和华严寺,在华严寺遗址的残碑上发现了“同乐寺”。我们很快搞清了同乐寺的大致方位,抽出时间专程游览。

路过华严寺的山冲,到达卧龙镇赵冲村四组。山峦耸翠,古树森森,小流水,鸣啾啾,美好的感觉不断涌来。向导杜大哥领着我们来到“一口三冲”的地方。“一口三冲”是我们取的名字,意思是一个山口里面分岔着三个山冲。三个山冲分别是同乐寺冲、棋盘冲、廖家冲。我们为自己刻画山冲的创意而自赏。

我们顾不得其他两冲,径直往同乐寺冲奔去。虽然山路一直向上,但垫了石头,比较好走。杜大哥介绍说,这是同乐寺的老路,也是农民的田间作业道。

山冲窄窄,梯田层层。虽是干天气,山路下的渠沟里却流水淙淙犹如音乐,两三里长的冲田越往上去水势越大,山冲的中段已经呈现出水乡泽国的景象。田地的中央有几个水牛卧澡时留下的小圆坑,小圆坑的清水在冬日的照耀下明镜一样的闪光。

我说:“高山流水,本身就是一道风景。”

杜大哥说:“这个山冲水层很高,随地下挖几米深就是一口水井。”他指点着山上的位置说:“那里,那里和那里,一共有三处泉眼。水量最大的就是同乐寺僧人吃水的山泉,现在村里把山泉砌成了水池,用水管把泉水引到山下农民家中。我们四十多户一百多人吃的就是这里的矿泉水呢!”杜大哥的脸上充满着自豪。

我们应道:真好。这里的大米绝对生态环保。

杜大哥说:“老辈子人说这个冲的水地都是庙田”。

我们明白了,中国是多神多祀的国家,佛教有寺院,道教有宫观,各种神有庙宇。中国封建社会寺庙庵观都占有优质的田产。

我们释然了,水源这么丰富,难怪高僧们在这里建寺。

半个小时后,我们到达山冲的尽头。同乐寺就静卧在大山的怀抱里。我们仿佛听到了暮鼓晨钟的回响。

杜大哥像是在考我们,调侃道:“你们看看,同乐寺建在哪里?”

我们几位游客转身四周观察着,有的嘴里念念有词。

“坐北朝南。”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我也吟诵起唐代诗人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诗句。

大家一起把手指向了一个地方。

那里,山势真是奇特,非常符合寺院的风水要求。更明显的是,两座低矮小山环抱的山坳里有一片适合建房的平地,陡峭山坡上的树木显现出一定的高低层次,就像一座座整齐的绿色宫殿,而且翠竹葳蕤,清香扑面而来。

“你们真是看门道的人,有水平”。杜大哥赞叹道。

“阿弥陀佛!不是我们有水平,是同乐寺的僧人有水平。他们在千山万壑中找到这个有灵气的地方。人家给寺院的名字也取得好,同乐寺,与万民同乐,多么仁慈宽广的胸怀啊。”

在怀古的感叹中,我们走向宫殿。我们期待着找到寺院的痕迹,哪怕是残砖碎瓦。

但是,什么都没有找到。这里只剩废墟。我没有索然无味的情绪,只有遥想寺院倒塌的悲壮。

将近六十岁的杜大哥说,他小时候曾经在这里刨过砖,每块砖都是一尺多长,现在的老房子和院落里还有那些古砖。古砖搬走了,遗址搬不走,翠竹也还在,它们都是古代走来的使者。

是的,这个同乐寺已经没有任何文字资料可以考证了,连清朝乾隆年间编撰的《襄阳府志》也没有记载,但是它绝对是一个历史的存在。因为,当地的传说证实了它的存在,实地踏勘的地形地物显示了它的存在,现在还有许多人见证了它的存在,华严寺的残碑上的文字也旁证了它的存在。

距离同乐寺四里远的华严寺遗址上有一块两面有字的残碑,上面写有“同乐寺住(持)”,还有“襄阳”、“本寺”、“广德寺住(持)”、“圆通寺住(持)”、 “襄府内臣廖”、“千户郭原”、“油坊滩巡检司”。 从这些文字的内容判断,此碑是一个始建华严寺的纪事碑,上面刻着部分捐资者名单。这块纪事碑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同乐寺的住持为建设华严寺捐过资。同时从这些名单可以推测到华严寺建寺时间。乾隆《襄阳府志》记载:“广德寺在隆中山下,旧名云居寺,汉唐以来古刹也。…….弘治中,襄王奏改为广德寺”。明朝弘治年代(1488—1506)仅18年。据此推知,华严寺的始建时间应该在广德寺更名之后,有500多年历史,那么同乐寺的建筑时间应该在华严寺之前。至于它建于哪个朝代,什么时间被拆除,就无从可考了。

站在同乐寺的废墟上,清新的空气激活了我们的思考。这块风景优美的地方有点神奇哦。不谈其它的文化发现,方圆五六里内,就有同乐寺、灵泉寺、华严寺、圆通寺、白塔寺、泰山庙等寺院庙宇,达到了一冲一寺院,一山一道观的密度,实在是了不起。所以哦,我们觉得湖北和兴集团在这里建设5A级风景区,是一个智慧的选择。因为这里太有发展旅游的前景了!

我想起了作家余秋句子: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襄阳市襄城区林业局 邵纪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