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月饼

2011-08-26 22:07 | 作者:萧飞 | 散文吧首发

印象中,小时候的月饼个个大得超英赶美,都想跟月亮一比高低;又厚如板砖,没有见到比月饼更厚的饼。然后,身上裹一件土里土气的外套———一层印着品名、厂家、电话的印刷粗糙的纸,那薄纸却挡不住香艳的油透过纸背渗出来,诱惑着我们的味蕾。

为什么过中秋就要吃月饼呢?

那时候特单纯,从来没去考虑这样费神的难题。那时候也特迟钝,对于月饼的品种毫不讲究,随祖母喜好,她不喜欢豆沙,喜欢莲蓉,我也随意。到十来岁都没搞清楚豆沙和莲蓉有什么区别。

长大后,慢慢地知道了一些关于月饼的来历,有说是古代祭月的祭品,有说是唐朝军队的祝捷食品,还有说是与流传在阜阳一带“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有关。

其实,月饼的历史应该更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是为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名曰“胡饼”。

到了唐代,民间开始出现胡饼制作的饼师和卖胡饼的店铺。据说某年中秋,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太宗嫌“胡饼”不雅,贵妃举头望月,“月饼”二字脱口而出。从此“月饼”取代“胡饼”,在民间流传开来。

北宋皇家过中秋,喜欢吃一种叫“宫饼”的食品,“宫饼”又叫“小饼”,其实就是月饼。不过馅已比从前细致了许多。东坡有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酥,说明面中掺入了油脂和鸡蛋,饴,说明馅里加入了糖类或果类,与现在的月饼已十分相似。

明代中秋吃月饼已十分普及,而且月饼的制作也日益考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图案印在月饼上,使得月饼不仅好吃而且好看。

清代月饼品种繁多,制作工艺也上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咏月饼诗》,写道“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说明了当时月饼制作工艺的精湛。

月饼的品种在历史发展中不断丰富。老式月饼按产地分有:苏式、广式、京式、宁式、潮式、滇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从馅心讲,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饼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就造型而论,又有光面、花边和孙悟空、老寿星月饼等。新式月饼的花样就更多了,有冰皮、果蔬、海味、纳凉、椰奶、茶叶、保健、像形、迷你、冰淇淋月饼等。

从健康角度讲,月饼绝非健康食品;但年年中秋,月饼大战总要上演,时刻惦记着减肥大计的我等家庭主妇们都要或主动或被迫地带领全家人消耗掉大量高糖高脂高热量的月饼。

毕竟,中秋赏月吃月饼的传统已被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它蕴含着吉祥、团圆,而这,是中国人一直向往与追求的。

其实,吃月饼,是吃一种心愿,一种文化。于是,月饼也就如心愿和文化一样,永葆年轻,并不断发展进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