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严书画艺术的渊源、走向及其价值(上篇)

2011-08-26 16:40 | 作者:山村一夫 | 散文吧首发

印严书画艺术的渊源、走向及其价值(上篇)

□邓三君

2007年8月3日,释印严法师的专著《妙峰禅庐——印严法师诗文书法作品选》暨“释心儒艺——释印严法师禅画作品展”在广东惠州举行。这次活动,举办得空前热烈,受到政界、商界、书画界的广泛好评和关注。有业内人士评价说:“这次活动开创了惠州个人画展的空前盛况”。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活动不仅现场活动策划、组织、执行的到位、有力、高效,新闻媒体的反响积极、热烈,影响广泛。《惠州日报》两次报道了此次活动,《东江时报》以整版篇幅刊登了释印严法师的国画作和释印严法师介绍及社会各界对释印严法师书画艺术的评价,《南方都市报》以图文形式发表了活动消息,惠州电视台和惠州电台亦较为全面地报道了活动盛况,《惠州全民素质论坛》更是全面、系统、强势地对活动进行了全程报道。全国各地的网站亦反响空前,一之间,各地网站如新浪网、网易、艺网、中国收藏网、美术路上、中国佛教信息网、中华佛学网、新华网、中国书画交易中心、佛教中国、中国艺术收藏网、华仁视觉艺术、中国艺术视窗、艺术家族等近百家网站发布转载了这次活动的消息,使这一活动取得了全国乃至世界性的关注与影响。印严法师在艺术界和社会上的知名度通过这次活动得到一次喷井式散发和提升,标志着的艺术生涯走向更为宽广的道路。

至此以后,印严法师的艺术展览不断,艺术成果被社会广泛认可。释印严法师自皈依佛门前到现在,共在台北、吉隆坡、东莞、惠州、大理、楚雄、大姚、昆明、江苏等地举办个展10多次,其于2007年10月在惠州举办的“释印严禅画展”和出版的《妙峰禅庐——释印严法师诗文书画选》,标志了释印严法师书画艺术的成就和影响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也标志着钟义波从一个俗界书画艺术家过度成为释印严佛门艺术家的成熟嬗变。

从释印严法师日益增强的社会影响力和宗教界、社科界、书画界以及政界、商界的强大的关注度看,探求、分析、总结释印严法师的艺术渊源、走向及其价值是一件十分迫切而具有意义的事情,一是可以通过探讨,揭示事情的发展本质和规律,让更多的人了解懂得,无论是凡俗还是佛门,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奋斗,必须精进,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的道理,亦为后人研究今天的佛门艺术以及今天的佛界高僧及其艺术成就留下宝贵的资料和依据。

上篇:印严的书画艺术渊源

世间每一件事物,都有其源、流、向。源是事物的根本,没有源就没有流和向,怎样的源便会缘生怎样的流和向,就犹如唐古拉山脉成就了长江,巴颜喀拉山成就了黄河一样,万事万物概莫能外。

痴迷少年

钟义波1970年出生于云南大姚县,其父母皆为国家地质队的职员。他在云南大姚生活了2年,后到祖籍广西钦州随祖父祖母生活了5年,这时的钟义波与其他孩子相比似乎并没有特别的地方。

1979年8月,9岁的钟义波来到惠州(有关书上介绍他1972年移居广东惠州,即印严法师2岁时,此时为他父母到广东惠州的时间。后与印严法师核证他来惠州时间为9岁)。9岁,这可是一个充满憧憬向往的年龄,钟义波亦与其他孩子一样,有想,有痴望,更多的是稚趣。当印严法师在康帝国际酒店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记者问到他少儿时对绘画的感觉时,他说:他喜欢画画,但与一般孩子不同的是,他绘画时特别专注。一只杯子,一张椅子,一朵野花,他不仅画出平面效果,更希望通过平面,了解、窥见到结构背后更深奥的东西。可见,他的专注、痴迷和执著在这时已初露端倪,慧根在幼小的钟义波身上就开始萌发出来。这说明,人与自然是有很多相近似的地方,那个地方出产金,那个地方出产煤,要靠发现发掘,而不是靠我们的主观臆断。这样说似乎又是讲天命了。我以为,皇皇宇宙和茫茫人世肯定是有天命的,我们在认命的时候,不是萎靡和颓废,而是要知己知彼,因势利导,顺势而起,物尽其用。就有如不产金子的地方,它可能会产石油,不产煤的地方它可能会产稻,这些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看我们怎样去扬我之长了。

学源居派

按释印严法师说,他上学时并无聪明过人之处,先后在惠州一中和惠州三中读中学,他的同学现在仍然可以证实印严法师此说并无虚言。他给同学的印象是,不太多话,成绩并不拔尖,但却是一个很特别的人。所谓的特别,就是他的个性与性情,他不善张场,不事吹捧,更无诓言,却是一个十分专注、专心、专一的人。1986年,钟义波见到据派传人张剑萍先生的牡丹画,便深深喜欢,且千方百计找到张剑萍,拜他为师。其时,张剑萍老人已拒门收徒,在前已收有袁学君、何伟达,而在钟义波诚恳和勤勉精神的感动下,张剑萍最终破例收下了他这位关门弟子。

张剑萍其时是惠阳高级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他是清代著名画家居廉的得意弟子张纯初(张逸)的亲侄子,12岁就与后在香港赫赫有名的牡丹王——张韶石为学友,成为居廉入室弟子张纯初的传人。

居派的技法,上可追朔到清初花大家恽寿平,而恽寿平自言效北宋大画家徐崇嗣之法。其没骨技法由徐崇嗣开创,他为此法的创始人。没骨技法即所画不用墨笔勾勒,而直接以色彩晕染。至居巢居廉时,他们创造性地推出了撞粉和撞水技法,将没骨画法推陈出新。居派发展到后来,便派生出两系。一系为传统居派,一系则为“两高一陈”(岭南画派创始人是高剑父1879-1951年、陈树人1884-1948年、高奇峰1889-1933年)的新派。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折衷中西,倡言国画革新,孕育出岭南画派,开出一番崭新的艺术格局,在近代中国美术史上留下重大影响,占据重要地位。在高剑父培养的高徒中,有李抚虹、方人定、关山月、黎雄才、黄独峰、司徒奇、杨善琛等,成为居派的第二代传人。高奇峰授艺与赵少昂(1905-1998年),关山月(1912-2000年)、黎雄才(1910-2001年)、杨善琛(1913-2004年)、赵少昂(1905—1998年)为岭南画派第一代杰出人物,被誉为当代岭南四杰。

而居派的传承中,除“两高一陈”发展成岭南画派之外,还有一大批传人依然以居派传统自守,如张逸(纯初)一支,与岭南三杰为居派的第一代传人,他传授的弟子就有张剑萍。而张剑萍与当代岭南四杰同为居派的第二代传人。

以“两高一陈”为代表的新派在理论与实践上自成一格,题材多有时代精神,手法又多汲取西方水彩画的技法,是“居派”的全面创新和发展,并自成一格,形成岭南画派,奠定了在中国绘画历史的地位。传统“居派”的传人,当为张纯初,他继承了“隔山画派”的风格,身为张纯初侄儿的张韶石和张剑萍,亦同为张纯初的入室弟子,深得家传,成为传统居派第二代传人的典型代表。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张剑萍休笔20年。文革结束,他才重拾画笔。由此,钟义波进入绘画领域的第一影响人,当是张剑萍,所学画技乃居派传统体系。钟义波在1986年礼入张剑萍门下后,曾四年专画居派牡丹,到1992年又吸收北方画派技法融入居派,由用色逐渐体现于用墨,后又得禅宗精神与文化的熏染,加之从诗词、文学中吸收内涵修养融入画中,逐渐在作品中体现出具有禅意的文人画风,有别于居派和岭南画派的风格,但他还追根不忘本地把他的艺术成就定为始自于居派,按居派传承,应列为居派第三代传人。我们不仅可以从印严法师的牡丹画风、画技上看出居派衣钵的痕迹,在出版的各种书画刊物上,印严自述也如是说。

善结艺缘

可喜的是,钟义波并不仅仅停留和满足于绘画这一领域上,而是广学博涉,先后拜诗人陈豪、篆刻家祝国沛、书法家徐续等为师,学诗歌、学书法、学篆刻等,涉足各门艺术。

传统的中国画与诗、书、篆,有着紧密联系,一个出色的画家也必通琴棋书画诸门类,比如唐寅、郑板,现代的黄永玉、吴冠中等,都是诗书画大家。如果没有这些技能,就是“缺胳膀少腿”的画家,或者说是一个艺术素养不全的艺术家。钟义波似乎很早就知道了这些道理,所以才孜孜不倦地拜师学艺,广种薄收,以求精进。

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受到社会形态和风气的影响,获得文凭成为读书的最大驱动力。因为有了文凭就可以当官,当了官,就可以在社会上获得好的人生受活。因此,读书是为了学习知识,学习更多的知识就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宗义被功利化,直接成为个人截取利益的手段和管道。与此风比照,钟义波的拜师学艺求实作风,就显得极为难得,其思想和精神境界也就有了鹤立鸡群的高度。他拜师学艺,就有如从事铁匠,是为了锻造出好使的铁器;从事银器,是为了雕制玲珑剔透的金银制品。他拜师,就是为了学艺而非今天许多人所追求的一张废纸——文凭。这正是他今天能成为学界、画界、书界、诗界出品高精作品难得人物的最根本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这段求学历程,我们可以看出,释印严法师在未入空门前的艺术路径和绘画学派对他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以“居派”画技为基础,苦修诗、书、篆各技,兼收并蓄,形成了年轻时就才华出众的钟义波风格。因此,他19岁就进入惠州丰湖诗社,成为该社最年轻且有艺术成果的佼佼者。也因此,年仅22岁的钟义波于1992年在东莞可园举办了首次个人书画展。1994年就与95岁高龄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结缘,其画作被陈立夫老先生收藏,并获陈立夫先生回赠的书法条幅《艺以弘德》,从而在书画界初露头角。

(待续:中篇印严法师的书画艺术走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