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调查报告

2013-09-20 07:40 | 作者:命运板兰根 | 散文吧首发

暑期调查报告

——对当地三农问题的调查

导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最重要来源,土地问题,也是社会最敏感的话题。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业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农业的重要性谁也无法抹杀。然而,农业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通过暑假在我们当地与一些农民伯伯的交谈中,我记录了一些数据,收集了一些资料。经过反复研究,发现了许多我们当地三农政策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故写下这个调查报告,谈谈自己管中窥豹的一些粗知浅见。

农业:农村:农民

1》农业,一个高劳动强度、低经济收入的行业。

烈日当空,酷暑难熬,很多人坐在空调房里舒服的吹着冷气,很难体会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天。尽管如此,在这样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丝毫不能减少广大种植户的收割热情。湖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农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一年适合双季种植。七月份上中旬,正是当地最热的时候,却也正是早稻收割、晚稻入田交接之际。一般的来说,也把这个叫做“双抢”。双是双季稻,早晚两季,为何要称之为抢呢?这是一个时间问题,抢在时节前面,早稻一般在大暑左右就要完成收割,立秋之前就必须要晚稻下水。误了时节,收成自然不会很好,这些都是几千年种植水稻的传统了。所以,顶着大太阳都要下田干活的缘故也在于此了。虽然科技进步了,有收割机,犁田机等设备,但机器毕竟是需要人的操作的。我看到田地里的人,挥汗如,有些人脸上已经是一层层的盐霜,可是,收成的喜悦溢于言表,让他们辛苦而快乐的劳作。

农业的辛苦,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对等的收入。关于农业收入,我初步调查了当地一些农户,收集了一些平均数据,整理如下:

毛收入:1040元\亩\季。

早稻130元\百斤,平均亩产8百斤

成本:450元\亩\季。

肥料(复合肥70元\亩+尿素20元\亩+钾肥20元\亩)=110元\亩

治虫:20元\亩\次*4次=80元\亩

收割:100元\亩

耕地:70元\亩(若请人另算)

种子:80元\亩

除草剂、农具等累计折旧分摊约10元\亩

净收入:590元\亩\季。

按双季稻计算,因为晚稻收成比早稻要好,所以,每亩收入能够达到700左右。

一个四口之家,在当地可以有约5亩地,在双季都种植的前提下,一年的收入大约有

590*5+700*5=6450元

加上国家对于农业的直补,一年每亩大约有两百元,所以有6450+200*5=7450元。

关于农业收入低,其中农业成本的大幅度提高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里有一组以农用肥料中的复合肥为例收集的数据,早几年,亩用复合肥一包,价格是五十元;这几年,复合肥价格连续上涨,达到了七十元,算一下增幅达到40%。其他如农药、种子等增幅都很大。不禁让人疑惑一个问题,这是不是对农业补贴的“变相”收回?这样看来,控制农业用品的价格比补贴也许更会让农民受益。

光靠农业收入,不出去打工或者不兼副业,在现在这个物价飞涨,物质生活水平居高不下的社会当中,显然会生活得步履维艰。

炎炎夏日,在田地里劳累的农民们,高强度,低收入的工作还能继续多久?新时代的农村人越来越不倾向于回家种田,农业的命运,已经是社会的薄弱环节,很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科研开发农机用具,减小农业强度;调控农作物收购价格,增加农业收入,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体的利益,增加农业的生机与活力。

2》农业的低收入,带来的问题很多。比如说,农民的流失。

农民工与农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以理解是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同时也有着内部深层次的联系。农民工由农民转换角色而来的,却又不同于农民,也不等同于工人。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产生就意味着农民的减少。为何要转换角色?这里有着多重因素。最重要的当然是经济原因。农业的收入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工作岗位多,工资水平高,工作强度相比农业要低。一个农民在家里种地累死累活的月工资达不到一千,但是出去做工,按现在我们当地的工价来算月工资可以达到四千多,如果去外省可以更高,相形见绌之下,谁愿固守在自己的几亩薄田上?另外,科技的发展,农业的人力投入需求变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农民向农民工的转换,是一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二个重要的数据,超过(十四亿)人口,跨过(十八亿)耕地的警戒红线。农民流失,耕地荒芜,这个现象在农村比比皆是,试问这样下去以后找谁去要粮食?不要以为有超级水稻就万事大吉,那些更多的只是在试验田的种植。

农民的流失,给农业带来了压力;农民工的增加,给很多城市也带来了压力。也许两者之间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平衡关系,经济利益应该就是调节的杠杆。

3》农民的流失带来的些许后遗症及如何解决?

“乡村生活城镇化高速进程的同时,乡村文明的退化,也在紧锣密鼓,尾随其后。今天流失的只是某些习俗,明天迷失的就是我们的心,不是危言耸听,如今乡村文明已经百花凋零!曾经引以为傲的乡村文明,在我们这里,出现了断层。

世代群居的邻里乡亲,什么时候起也是聚少离多。有些为了生活,有些为了生活更好,背井离乡也是无奈。更多的空巢老人,心灵空虚;更多的留守儿童成长的教育;更多的习俗继承,人员的空白;更多的乡村文明,绵延的危机…。这些更多的都成了缺失问题。

空落落的村子寂寞了,可是她留不住村民匆匆的脚步,无能为力。”

这是我曾经在自己的日记里写过的一段话。没有夸大其词,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村里有些人可能一年就见一两次,常年在外的也有,他们的父母、小孩,自然而然成为了我们熟知的两个词语: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至于这种生活状态会带来什么“后遗症”,举一例分析,其中关于青少年的成长!在农村,父母出去打工的一般会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看管。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一般文化水平都很低,对孩子的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做的不到位,大部分的还会表现出溺,放任自由。这是一个充满各种诱惑的社会,而青少年对诱惑的抵制力 是缺乏的,面对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好奇让他们的防线崩溃!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危害社会。冷漠,抑郁,早熟,叛逆,色情,暴力、、、,这些都已经是屡见不鲜了。当父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往往已经迟了。变形记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代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问题!

如何解决农民的流失问题,我认为重点是要提高当地经济收入对农民的吸引力。只有农民留在农村,农业才不会被放弃。而吸引力就来自于经济利益。如果说不需要背井离乡出去打工,在自家门口就能挣到与外地差不多的收入,谁会选择远赴他乡呢?我隔壁一伯伯以前是在广东那边打工,这几年回家了,然后在市工业园做事,他说工资虽然低一些,但是在家门口工作还可以天天回来,既能顾到家里事务,而且对小孩老人都是很好的。

我们市里好像每年过完年以后都有大型的招聘会,这无疑能留住更多的人,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贡献。当然,硬件条件是要发展当地的经济,鼓励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

4》关于农业直补的问题及意见。

纵观中华几千年历史,每朝每代从来就有交皇粮的传统。建国以来,国家实行的也是以农促工,优先发展工业的国策。温家宝政府上台以后,经济已经得到长远快速发展,因此开始高度重视农业建设,“免税”,“直补”,接二连三出台的政策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开天辟地的壮举。既无经验可循,也无样本可参,必须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进行中完善这一利农政策。

实事求是,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这是一个优秀传统。如今,在这一政策的推行中确实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例如,在直补过程中,政府是依据分田到户的亩数进行补贴,而实际情况是,许多农民在向农民工的转换过程中,荒废了大部分的田地,而政府部门并没有对这种情况进行调查处理。荒废土地是对耕地的严重破坏,补贴是一种对农业的鼓励,当荒废了土地的人同样也得到了补贴,换言之,不就等于是政府在鼓励荒弃耕地?显然这是与政策的目的背道而驰,是很滑稽的,可是,现实情况的确是这样的。

其二,国家的补贴是针对双季稻的补贴,分早晚两季。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不再是一个家庭的主业,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的农户不想种地,又为了不荒废田地,所以选择种植一季稻。问题就在于,种一季水稻拿双季补贴,农业补贴增产增收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哪里?早几十年是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如今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期。补贴是一项利民政策,但是如何有效补贴,真正起到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这项政策还有待改进完善。

我在这里收集了一位大伯跟我聊过的一个建议,个人觉得很有道理。他说当年分田到户的时候,大家都拿田当宝,如今看着这些好田都荒了,心里真是着急,可是没人种了啊!归根结底就是农业不挣钱。你说要是国家把补贴的钱拿一大部分放到稻谷的收购价格里去,现在132块钱一百斤,以后140、150

一百斤,种田卖谷子有钱赚,人家还会不种田了吗?我觉得这个意见不错,现在很多人种地都是卖稻谷挣钱,同样是补贴,把钱补贴到稻谷的收购价格里,种的多,稻谷就多,农业收入就会增加,收入一增加农业的吸引力就会变大,对于农业的促进作用,应该是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5》 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业水利设施的问题。农村有句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农业水利设施是发展农业的首要前提,水稻没有水,是种不了的。比如说今年,全国到处大旱,我们湖南更是大旱的重点“灾区”。在这种情况下,水利设施的建设不到位的隐患就轻易的显现出来了。三农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实政府这些年对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还是很大的,只是真正落实到农村的却只是很小一部分(当然这不是我讨论的问题)。池塘、水库、渠道的清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一个水库本来是十米的储水深度,因为淤泥没有清理可能就会减少一半的水量,遇到大旱很快就会见底。另外,塘坝,水库大堤,河坝河堤等修缮工作也是很重要的。比如说有一些池塘年久失修,堤坝大量漏水,季的雨水不能得到有效储存,到夏天就没有充足的水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水利设施的建设,是现代化农业发展普及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第二,农药瓶的回收工作。众所周知,农业生产是少不了农药的。我经常在我们那边的小河道里看到好多的废弃农药瓶,周围一般都还漂浮着“牺牲”的小鱼。这样随处扔农药瓶的很多,根本没有人禁止,当然也禁止不了。归根到底,是农药瓶的回收工作做的不到位!其中的重要元素是收购价格太低,大部分人省的麻烦。至于如何有效回收,最有用的就是由政府来挑头提高收购价格。回收利用农药瓶,是对资源的节约,也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责任重大!

结语:“春耕,夏耘,秋获,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冷,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往来迎送,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这是在晁错的《论贵粟疏》里看到的一段话,描写的是农民百姓一年辛苦的劳作。读至于此,作为一个农村人,怀揣着最真挚的感触!秦朝暴政,二世而亡,及至楚汉相争,高祖立国,早已是民生凋零,百废待兴。汉文帝初期,既有积贫积弱的总体社会现实存在;又有郡国并行制下豪强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致使百姓流离失所。广大农民无地可种,广袤土地无人可耕。

农业的辛苦,几千年来都是大同小异,农村的发展从来都是滞后的,农民也从来都是社会脆弱的群体,至于新时代的利民政策,我觉得应该更加倾斜于农村里的农民一些,毕竟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大多数。

关注农业、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构建和谐社会,早日实现中国

最后,对于这篇调查报告,想借用一篇新闻报道的标题做心声:勿与农民争利!

评论

  • :凭君此文,该状元及第,凭此胸怀,当理一方山水,做个有为的父母官。顶!…
    回复2013-09-22 04:26
  • 千里暮云平:有价值…
    回复2013-09-22 18:43
  • 忽忽:顶一下,推荐阅读~
    回复2013-10-04 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