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

2013-09-16 10:06 | 作者:筱笛一声 | 散文吧首发

于无声处

读齐鲁书社一九八二年出版的《稼轩词选注》(1980年9月第一版、82年5月第2次印刷),看作者薛祥生先生写的前言,用短五页纸,对辛弃疾的一生进行了清楚全面的介绍,用十三页纸,对辛词的艺术魅力和艺术风格给予了恰当的分析,又用了多半页纸,对选注工作进行了四点说明。整个前言语言鲜明生动,评析理性客观,让人轻松读之,即对稼轩先生的为人和为词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不禁佩服薛先生的笔力。然而读到最后,在无声之处,又是让人心魄大动。

前言的最后,是写作日期,薛先生在这里写着:“一九六四年八月二十六日初稿”“一九七九年八月二十六日修改”。

在对选注工作的第四点说明里,薛先生感谢了已故冯沅君先生和院内外许多老师的关怀和帮助,向冯先生表示哀悼,向其他老师表示谢意。

联系着写作日期,让我们感到,一本书,牵连着多少世事悲欢!除了亡去的故人让人伤逝,只要稍微有些历史知识和历史记忆的人都知道,在一九六四年和一九七九年这跨度如此之大的十五年中,在书页上悄无声息的两个日期间,还发生了一些什么。流逝的,都是什么?!

薛先生在前言中只字未提这十五年的际遇,整本书对辛词的注释里,也没有一丝一毫怨尤情绪的流露。然而,相信任何读完前言被这两个年份不同月日完全相同的日期震撼的人,都会在读辛词看注释的时候,遐想,八百多年前山河破碎报国无门空有一腔英雄热血的词人,在这十五年间,给了薛先生怎样的启示和感悟时空绵延,在超越时空的相遇中,灵魂和灵魂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相惜与契合?

薛先生是理性的,他没有悲愤满怀,也没有哀怨沉沦,十五年韶华空逝,只化作一声深深、深深的叹息,藏在两行相似的日期里,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薛先生是智慧的,他的文字里没有一丝一毫受到戕害的痕迹,仍然干净、安全和温暖,如果不看那日期,你会觉得,这就是一位温良和蔼的师长,一位恭谨治业的学者,在你面前,谈文学艺术、解社会人生,说能力、讲气节,娓娓道来。

也就是这位智慧可敬的长者,以别样的方式留下了自己振聋发聩的声音:政治、政策、决定对国家、团体中每一个个体人的影响是如此巨大!对国家、组织的影响是那样深远!治国、当政者当慎之又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