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与悟

2013-09-05 15:07 | 作者:我8023迷迭香 | 散文吧首发

前言

本来起的题目是《谈读书》,想来自己都脸红,心想自己也不是什么文学大家,在这里“王婆卖瓜”,确实有点恬不知耻。随即改成《品与悟》,心里平和许多。

一直尝试着将词藻华丽的文章简洁化,不愿写无病呻吟式的长句。渐渐地写稍微长点的文字,就感觉很是吃力,虽有很多想法却又不知道怎样组织成语言,流利的展现在纸上。写这篇文章我在心里蕴量好久,真的写出来发现文字不是抠出来的,是从脑子里溢出来的。之所以啰嗦前面这一段,是因为我已经好久没写这么长的文章了,不足之处还请各位看官嘴下留情。

正文

言归正传,既然聊的是读书,那就先聊一聊读书人,读书人嘛,说话写作都喜欢引经据典。或许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我自认为算不上读书人里的聪明人,但也不是一窍不通的庸人。在我理解中,当一个人知道的越多,便会发现他不知道的更多。读书,几乎是改变这种窘境的唯一手段,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现如今的人并不读书,有时间都消磨在了工作应酬上和麻将牌桌上。即便读书,也是浮躁的。很显然这个时代不缺读书人,而是缺乏把书的精神读透的人。我所说的读透是除了了解书的精髓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很多人看似博览群书,实际上收获很少。学陶渊明不求甚解,却不知道靖节先生喜好读书,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这种把书籍当做粮食的风格,怕是很多人是做不来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大家都很忙,读书读个三言两语,就感觉什么都明白的人很多,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诚如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懂读书的人拿起一本书,只要眼扫一下目录就知道讲的是什么,会读书可以使我们更好地领悟文章内涵,所谓纲举目张,就是这个道理,就像出自《红楼》中的“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人若是达到这一境界,怕是干什么事情都是胸有成竹、如鱼得水。读书如此,做人亦如此。也许世上什么都能买到,唯一买不到的就是阅历。

我初出社会,这点阅历不足道与外人听。我的人生现在看起来很简单,学校、部队和社会。在学校我学习知识,增长学识;在部队我学习纪律,养成作风;在社会学习做人,一生靠谱。

其实读书也是一种过程,这过程既是品与悟。品就像喝茶,悟就是茶道。品茶,我不是专家,缺少高深的学问,但我是书籍爱好者。我认为“开卷有益”,就像不懂茶道的人,喝茶最次也能生津止渴。会喝茶的人叫做品茶,读书亦如之,两种文化形式,殊途同归罢了。宋代诗人尤裘品书时说过:“饥读当肉,寒读当裘,孤寂读当朋友,幽忧读当琴瑟。”但是现如今的人很难达到这种无毫无功利色彩的读书,因为大多数人皆因就业、生活压力所迫。这种境界怕是少有人能达到,我也只是芸芸众生中沧海一粟而已。现今的工作涉及读书写作,因此把爱好当成职业怕是多数读书人梦寐以求之事。读书让我明白许多道理,增长了我的见识。正如前文说到越读越觉得不知道的越多。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确实,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这样更加珍惜时间,来增加自己生命的宽度而不显的苍白无力。

而怎样将书中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靠的是悟性。人的悟性可以是瞬间的心灵感悟,可以是一点人生感悟,可以是对一事一物的顿悟,可以是对今生来世的觉悟。人之悟,遍及天人,融通百家,有儒家之修身、道家之情趣、佛家之彻悟、墨家之严谨,更有兵家、法家之谋略。悟是通过品读文章后,细细品尝个中滋味,经过自己理解后亲证的体会。悟的那一刻,好像迷雾散开,豁然呈现在我们面前新的景象,就像南宋诗人陆游写的《过山西村》这首诗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般形象,心中或许发出:“噢!原来如此”“哦!我明白了”的感叹。

有人喜欢囫囵吞枣式的粗略,有人喜欢逐字逐句式的精细,根据人不同阅历和学识,领悟的道理是不一样的,就像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如果大家都愿拿出自己的“悟”来分享它,而不是独守自己那份悟,那每个人得到的将是成千上万的“悟”。我想之后,人人都做为他人的、利他人的,当这形成普遍的认识后,人生将变得多么美好

结尾

一个人一时对读书产生兴趣,读了几篇文章,也许算不了什么,而一个人一辈子对书籍都喜欢,与书相伴,一辈子都在读书,那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已经把读书当成信仰,让读书成为精神上的依托,读每一本好书都像是黑暗中的指路明灯,它将指引着你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行走。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中的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和绝望的终极武器”。而你通过读书逐渐形成的文学底蕴将发散出来,必将影响着你一生的言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