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在,梦未老(之一)

2013-07-22 13:42 | 作者:散文吧网友 | 散文吧首发

心若在,未老

题记:尽管过去了这么多年,我依然保存着最初的纯和真,以及对梦想的热情。

引 子

去秋来,年复一年,浑然不觉中光阴已在我的生命之树上刻下第四十一道年轮。望着镜中自己头上冒出的白发,虽不敢自称“多情”,倒也真应了我很喜欢的那句诗:“十载江湖生白发,华年似水不堪论”。在日复一日波澜不惊、平淡如水的生活里,我的情感世界是否一如容颜正日渐苍老,一片荒芜。

前几天,我一个人看了玛丽昂.歌迪亚主演的电影《玫瑰人生》(2007),很有感触。M.C扮演的艾迪贯穿了一个女人几十年风风雨的人生。影片中女主角大部分时间并不光鲜美丽,反而有许多的沉重、苦难以及老态龙钟、步履蹒跚。但有一点最打动我(我相信也打动了亿万观众和奥斯卡的评委),那就是艾迪的眼神至始至终的清澈、睿智、热情,略带一丝天真、好奇和狡黠。那是一双什么样的眼睛?拥有那样眼神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这眼神有如芒刺在背,让我再也坐不住了,我不禁想到了自己这41载的人生,遂提笔写下了这篇东西。

一、童年 家 故乡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出生在湖北襄阳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妈都是农民,奶奶健在,爷爷早在我出生前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59—61年)就去世了,他是外出逃饥荒饿死的。我是家中长子,也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因此全家人都很宠我,按奶奶的话讲,我是吃着“蹦蹦饭”(蛋炒饭)长大的。在我3岁那年,二弟降生了,谁也不曾想到这竟成了我个人命运的转折点。

我爹有一个姐姐(奶奶就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也就是我姑妈,她大我爹九岁,在农村务农,结婚十几年一直未能生育。姑父是一名教师,长年在外,和姑妈的感情不太好。我二弟出生那年,姑妈已经34岁了,仍然没有自己的孩子,问别人也要不到小孩,她的家庭已到了崩溃的边沿。就这样,在姑妈和奶奶的一再苦求之下,为了挽救姐姐的婚姻,我爹终于狠下心同意将刚过三岁的我过继给姑父、姑妈当儿子。

姑妈家虽然也在农村,但离集镇更近,交通也要方便很多。但生我养我的小山村更让人向往、留恋。那儿山更多、更高,树林茂密,山里有数不尽的各种野花、野果、野;更有许多的河塘、水坝盛产各种鱼类;果园、茶场中间点缀着梯田一样的层层叠叠的水田、旱地,农人们吆喝着耕牛在田间穿梭,小狗们跟着小孩儿在田埂上蹦蹦跳跳撒着欢儿。一切就像梦中的天堂一样无比美丽。别了,生我养我的家乡,我心中最美的乐园,这魂牵梦萦的地方!

随着我在新家的一天天长大,养父母的婚姻家庭总算保住了,但那年代盛行的这种“半边户”式家庭结构以及文化差异并未能让他们的感情更进一步。于是乎,我的童年又在他们的争吵声伴着对奶奶和弟妹的思念里,还有和新伙伴们愉快玩耍中重新开始了。至今我还记得,小时候每年我最开心快乐的时候就是奶奶带着二弟、三弟、小妹到我的新家来玩;还有就是每当我学校放假后我爹接我回他家去玩的那几天。但这种开心的日子一般持续不了多久,往往没呆上几天,姑妈就会担心我和弟妹玩熟后不再回新家了,于是她非常紧张地又匆忙把我接走了。

幸运的是,年幼的我聪明乖巧,很讨养父母的欢心,并且自上学读书起,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棒。从小学到重点初中一直考到省城读中专,越走越远。在我中专快毕业时,姑妈也终于苦尽甘来,脱离了农村,搬到学校和姑父一起生活了。而我也逐渐成了两个家庭的骄傲。由于长期不在他们身边,一提到我总少不了称赞和挂念。慢慢地我自己也成熟到以足够的智慧去平衡这两个家庭的关系。而且阅历越丰富,我越理解爹妈的不易,我不但没在内心里埋怨、记恨他们当初的无情,反而更能体会到亲情的弥足珍贵,生存的艰辛和命运弄人。所有这些都激励我要更好地为人做事,不辜负亲人们的养育和期望。不论我走多远,天涯海角、千里万里,我始终觉得他们就在身边,未曾离我半步。

(未完待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