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雷隐隐忆水磨

2013-07-01 07:55 | 作者:旭昀 | 散文吧首发

深藏在兰州市以南20多公里群山中的古老小镇俗称水磨沟,小镇中街以上高岭沟以下1公里多的一段地名叫水磨滩。发源于马衔山的AG河水一路奔泻,直入黄河。

上世纪四十年代,从小镇以南的韩家寺到以北的华家水地一公里长的AG河两岸,共建有水磨坊十数座,安装水磨十几盘。后来几盘水磨陆续被山洪冲毁,至解放初期,尚存九盘水磨。这九盘磨一直存在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

1982年,我曾写过一首“水磨沟怀古”,以记小镇的水磨:

幸有衔山仙源溢,山明水秀景旖旎。

沿河错落建高屋,傍道纵横流清渠。

石压谷碎飞白,水推轮转响轻雷。

旧名尚留意谁解,昔日繁华几人知。

离我家的房子一箭之地,就是当时颇有名气的邱家水磨所在地。为水磨专修的引水渠两旁,成了我和小伙伴们最去的嬉戏之处。初时节,水渠两边的缓坡上,开满了姹紫嫣红的野花,铺满了绿茵茵的小草,杨树飞花,柳树飘絮,榆树挂钱。这里简直就是我们一群小孩子天堂,每天都能在这里疯玩到很晚,直到大人们喊着回家吃饭时才依依不舍的各自回家。

小镇的水磨之所以能产生和发展壮大,得益于昔日AG河充沛的水量。AG河自马衔山湍急而来,沿途接纳了几条小河之水的补充,流经小镇时已成奔腾之势。充沛的水量,为水磨提供了廉价、丰富的动力。当时尚存的几盘水磨都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小镇上家道丰盈的人家出资修建的。当时人们称水磨为“刮金板”,谓家里有一盘水磨转动,就可吃穿不愁,生活小康。

修建水磨的工程是相当艰巨和浩大的。先要在临河适当地方选好磨址。磨房地址既要来水方便,又要避免被洪水冲毁。磨房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水磨机房,俗称“磨仓”,用石块砌成长宽高各十米左右的凹槽,这是磨房的主体。水磨由直径5米左右的立轮和与其齿轮啮合的直径3米左右的平轮组合而成,两个轮子都由地质坚硬的木材制成。将河水由河道通过筑坝提高水位后引到磨房处,经木槽流到大立轮上的水斗以带动立轮转动,再由立轮带动平轮转动。磨房的上部是纯木结构,是磨体部分。是在石建凹槽上铺上地板,然后在木地板上建机房和安装磨体。磨体的主要部件是两张直径约2米的石磨扇和悬挂于石磨顶端屋梁上的进料斗。两张石磨扇下面的一扇是固定在平轮轴上的,和平轮一齐转动。下面的磨扇转动时合上面的磨扇相磨擦产生压力和推挤力将粮食磨碎。

磨坊内的面积一般有80平米左右,一半为磨面区,一半为筛选区。水磨转动时,发出的响声犹如一首美妙的音乐,离磨坊很远处就能听得到。磨坊的木地板铮亮如鉴,为了保持磨坊干净,磨坊的工作人员都不穿鞋袜。他们要随时注意料斗的进料情况。磨碎的粮食纷纷扬扬地洒落在磨盘的周围。将磨好的粗面粉,装到粗细不同的筛子里,放到靠墙的木质筛架上。工作人员左右手各执一筛,欢快而有有节奏的左右摆动,面粉即由筛网的粗细不同而被筛成头面、二面、黑面和麸子。磨房里的工作人员经常是白发白须白衣衫,活脱脱一个雪人

磨坊里传出的隐隐轻雷声,在来磨面的人听来,是一首歌唱丰收的诱人小曲,它让劳作了一年的农夫尝到了辛勤劳作的果实;在磨坊的主人听来,是一首庆祝收获的欢歌,它让磨坊的主人生意兴隆,家道更加殷实;而在我们这些在磨坊周围玩耍的小孩子们听来,它就是给我们的游戏加进的欢快伴奏,给我们的游戏增添了更多的乐趣。

上世纪五十年代,九盘水磨中有几盘归属新成立的陶瓷厂所有,水磨成了该厂加工陶土的机械。另外几盘也因来磨面的人减少而经常处于停顿状态。六十年代初,由于井下采煤造成河水渗漏,AG河水量骤减,已不足以带动水磨转动了,再加上电磨的普及,因而这几盘水磨也就没有了继续存在的价值,相继被拆除。水磨在小镇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从此就销声匿迹了。

现在四十几岁的年轻人已不知水磨为何物了,只能从水磨沟、水磨滩这些因水磨曾经存在而留下的地名中想象水磨而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