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岛

2013-06-28 08:55 | 作者:精耕细作 | 散文吧首发

长寿岛

长寿岛位于汉江襄阳段,南距古隆中近6公里。南岸是襄城区卧龙镇,北岸是樊城区牛首镇。整个岛呈“纺锤”形,“纺锤”的上尖起于卧龙镇白马村(因白马洞而得名),下尖收于卧龙镇袁巷村。岛的南边一条蜿蜒的汉水小河贴身流淌,北边是汉江干流。南北宽约3公里,东西长7—8公里,面积达14平方公里。上面住着牛首镇新中村9个组,卧龙镇黄河村的三组,人口在2400人左右,岛上100岁以上老人3位,80岁以上老人有近百人。

听老人们口口相传,长寿岛的形成是这样的,清朝初年,一艘满载炼金石的大船从上游驶往汉口,途经白马洞处沉没。满载炼金石的大船被“铆”在江中,在水的作用下,船的下游便逐渐淤积成沙洲,洲上长满各种植物,经年的洪水淤泥,使沙洲不断“长大”、“长高”,形成岛。在肥沃的淤泥上种庄稼,收获是喜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岛上种庄稼、定居的人逐渐增多了。

长寿岛名称史上有马家洲、中洲、新中等。它在解放前可是个险恶之地,一是常有恶狼、野猪出没,二是土匪、恶人袭击,三是在丹江水库未修之前,每逢秋季节,汉江涨洪水,人畜随时有被冲走溺亡的可能,庄稼绝收。庆幸的是,岛上有一块60亩左右的高地叫薛家岭子,1935年,汉江发大洪水,此地不曾被淹。每每汉江涨洪水,人们就转移到这救命的台地上。

长寿岛四周环水,水质为国家优质二类标准。土地为肥沃的沙壤地。农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划成大“井田”,路旁栽有小叶柳、大叶柳、杨树、杉树等。农地种的均为旱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荞麦、蚕豆、豌豆、山药、土豆和各类瓜果。农房掩映在浓密的翠绿中。农户的宅基地都大,大的有7—8亩,小的也有2亩左右。房前屋后种杨树、柳树、榆树、楝树、槐树、各种果树及竹子。家家都有菜园子,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有吃的,有卖的。鸡鸭信步在绿伞下,牛羊啃食在水边绿毯上,渔船荡漾在绿水上,成群的旱、水鸟时儿起飞,时儿翩落,尤其是白苍鹭跟在牛羊后,及时扑食惊飞的虫子,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哎呀呀!好一幅田园图画,好一个世外桃源。

长寿岛上的人们淳朴、善良、勤劳、勇敢。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上高中时,往返纵穿此岛两年多。有一次从牛首往南过渡,渡船坏在江中,待修好到岛上天已全黑了,我家在岛的上游,滨江而居,两地相距25公里,在那连自行车都是奢侈品的年代,徒步跋涉是不变的交通方式。我自己给自己定目标,坚持走到汉江老岸上,再上303省道就不怕了。但事与愿违,越走天越黑,农户越来越稀少了,没有了路人,加之路边十几米高浓密的芭茅,风一吹,唦…唦乱响,路上还不时蹿出野鸡、野兔、野猫,让我头皮越来越紧,心越来越纠。好不容易见到一户人家,我硬着头皮敲门,好心的李明和热情地让我在他家留宿一,晚饭还特意打了几个鸡蛋款待我。次日,我千恩万谢的告辞了。还有一次,我从家里背30多斤重的米去牛首上学,为了抄近路,我沿汉江南岸下行(山路),然后上岛往下游渡口方向走。在岛中间,我又累又渴,坐在一西瓜地旁树荫下歇息。瓜农看我是个学生,就招呼我到瓜棚坐,在攀谈中,我知道他姓林,43岁,林大叔毫不吝啬地切了一个大西瓜给我解渴,我说我没钱给他,他说:“哪个要你钱啥,是奖你的,能到襄阳县一中读书的,都是好样的,一个乡也没有几个考去的,你呀,好好读,将来会像我这西瓜秧一样,能结出又大又甜的西瓜”。我俩都笑了,笑得那么轻松,那么开心。

这些年来,长寿岛上的人们那种勤劳善良,热情友好,直率大方的性格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美好而绵长。

2011年惊悉,长寿岛获批国家级湿地保护公园。我憧憬,长寿岛通过保护性开发,永续利用,它一定会更美丽,更璀璨夺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