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兼容性

2013-06-19 15:45 | 作者:清风太多愁 | 散文吧首发

中国文化已有千年,其中的儒家首当其冲,虽然政府的导向在其中做了很大的改动,但是长期以往的遵循已深入骨髓。当然在很多场合许多人提出了“崇洋媚外”一词,感叹外来文化的入侵,民族文化的缺失。但是这应该只是论证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具有兼容性的。

自从汉朝的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中央思想集权的文化奠定后,中国还是一直受到外来文化的侵入的,南北朝的鲜卑族文化、元朝时的蒙古文化,这些都是自上而下的一种文化宣扬和汉武帝是并无相悖的,只是因为民族文化的不可毁灭性的导致这些统治者无功而返,以致学习儒学。刚才所说到的仅仅只是从朝代统治者的方面来说的,像当时的佛教入侵也算是一种对儒家文化的一种打击,但是千年已过,并未看出两种文化的冲突,反而愈加结合的完美。以至于现在说起中国文化——儒释道。但是这其中的释并非中国创造的。而是外来文化的兼容。

文化的兼容性只是兼其外来不同文化,还有自身的兼容性。一种文化具有优良的一面,也有在当时社会所不接受,或者是与时代发展相悖的。但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必有其存在的理由,若以当代人们所知的去给其框架,必回造成一些文化的缺失。很多人都很羡慕当时百家争鸣的时代,说那是文化繁荣昌盛的景象。但是这样的文化景象是在文化极大程度的兼容下的背景下成立的。如果一直召唤一种文化背景,主流思想对那些边缘文化的不容忍,再加之一些外在非文化程度上的打压,这必将造成文化的毁灭,以至于完全没有文化的归属感。

所以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对话应该是可以不认同,但要尊重其存在。这样才能造就文化的多样性,成就文化的繁荣性。而我们一直表达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文化继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的,但是确实在实际上是不可行的。一种文化的存在必然有它的糟粕与精华之处,而简单地抽离他的精华之处必会造成原文化的的变样,甚至是缺失。

虽然十分认同文化的具有优劣两面,但是这些优劣是针对于当代人的主流思想或者时代的哲学理念造成的,所以对于文化我们应该是包容的,而不是一味的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为我们对于精华和糟粕的定义还不够全面。诸如我们对儒家学派的的看法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孔。对于这些的全盘否定,以致后面我们的不断补救。还有对于一些封建迷信的的抵制,有些自古相传以来的神学、风水学,可以说是与时代不符的,落后的文化,但是其存在这的一些少数人在极其无助时当作心理上的一点自我安慰,这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况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寻求这样的一种信仰。

上次又说的民主权利应该是既要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也要维护少数人的利益。所以文化的也应该是这样的。而以文化外的手段——政府强权手段来抵制这些,本身就是文化的不自信行为,极大地减弱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我国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但一直找不到自己文化的归属感,完全是上层统治者千年来不变的一种畏惧,怕因为文化多样性引起社会的变动,一直打压着其他的思想文化 ,一股脑的传输自己的统治文化,造成民众的被动性接受,长期以来的这种方式导致民众对于这类的厌倦,没有从自身喜好找到文化的归属感。

而担忧文化入侵造成本民族的文化的缺失,也是上面的原因造成的。文化是具有兼容性的,其自身一直进行着博弈,与外来文化的抗争,和自身系统不断完善的内斗。文化的本身就具有一个自我的调节系统,强加干涉必然会造成许多文化困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