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

2013-06-14 12:31 | 作者:天涯倦客 | 散文吧首发

我在想,这一路的风景,在我笔下的描绘与当时所目睹的美怎样

达成一种接近完美的默契。

回到寝室,有种眩晕感,桂林至柳州三江这一路的景色在视觉上存在特异的差距,就像将细致的工笔山水与漓江画派的水墨淋漓强行拼贴于一纸给人那种别扭的感觉。

这是一个侗族寨子,在前往的路上就开始飘着,气温逐渐下降。

沿途经过龙胜。公路一边是某条河,我并不知道她的名字。刚开始我以为是另外一条公路,绿色的,这种绿介于深蓝与深绿之间,水面没有半点涟漪。问旁边的同学,这河怎么这么奇怪,静得极端,没人能回答我。

班车是封闭式的,呼出的热气开始在车窗上氤氲,窗外的色彩慢慢朦胧起来。仰头眺望远处,云雾缭绕,群山叠嶂,云与山纠缠不清,宛若张大千晚年泼墨大写意山水,湿意浓浓。

车子行驶约摸四个钟到达三江县城,我们有一个多钟吃午饭的时间。雨下得很大,即使已经是初。小县城的排水系统不是很好,路面多处积深水,行人极其不便,每一步都小心翼翼,鞋子袜子湿透并不是一件好玩的事。

打伞就近找了家食店。阴冷的天气让人哆嗦,来碗热乎乎的米粉就已经很惬意了。现做的过滤粉,在店主娴熟的动作下,没几分钟就做好,加点特制的酌料,香气四溢,鲜滑可口。

集合后跟随两个老师步行前往三江风雨。风雨桥的美,之前一直是通过浏览照片来感受,现在她就在我面前,闭眼遐思,努力让脑海中的印象与眼前精致、美得无与伦比的风雨桥契合,寻求心灵上更高层次的美的享受。仅仅是纯粹地欣赏,赞叹侗族人民这智慧的结晶,没有像民俗学家或者建筑学家那样,怀着敬业精神去测量有多长多高多宽如何构造有何渊源。真正的美是纯粹的,无需太多理由。

伫立桥头极目平视,目光穿过排列有序笔直端庄的木柱,视野最后聚焦成一亮点,桥的那头。牵着我心的人,不离不弃,无畏风雨,直到白头,这是我当时最真实也最自私的想法。可是,你在哪?

凭栏远望,无边细雨,山色空蒙,江若碧练,小舟星点,岸上人家,微有吴冠中笔下江南意境。

参观三江侗族博物馆后,我们赶往程阳。

抵达程阳八寨寨口,色渐浓。程阳山庄,这是一家旅馆,几乎全木质结构,外形呈现典型侗族民居风格。今夜在此安顿。

夜里万籁俱静,连呼吸都小心翼翼,生怕扰人清。梦里听闻雨声敲打屋檐,迷迷糊糊不确定。

清晨醒来,雨声依旧。

推门出户,并未下雨,相反,天气放晴。梦里雨声何来?混沌的状态欺骗了我的听觉。

山庄背面不远处是条小溪,流水潺潺,溪水冲到鹅卵石荡起银白色浪花,声如雨打房顶,我嘴角微扬,叹了一口十米长的气。

出了山庄,就是程阳风雨桥。没身临其境,所有的传闻都只不过是模糊的传说。桥面架杉木,铺木板,两旁镶着栏杆,好似一条长廊;桥上多角塔形亭子,飞檐高翘,仿佛羽翼舒展;桥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画,富丽堂皇。整座桥雄伟壮观,气象浑厚。她的建筑惊人之处在于整座桥梁不用一钉一铆,大小条木,凿木相吻,以榫衔接。全部结构,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却毫厘不爽。这是文献资料上大致的说法。

远远眺望,我看到的却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历经近百年的风吹雨打,褪却了生涩,多了些浑朴,少了些艳丽,多了些厚重,少了些轻浮,如一个淳朴的侗族老人,伫立田边,任凭去秋来,世事变幻万千。

有人曾说,旅行,就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到别人待腻的地方去。

我是同意的。风雨桥,木房子,鼓楼,布染……也许寨子里的百姓早已司空见惯,毫无新奇,可这让我充满好奇与期许,而今如愿。

在匆匆逛了几个侗族寨子后,于十三点整打道回府。

艳阳高照,暖意融融。

近两天的行走,略显疲惫,车上的人几乎全靠着座椅打盹儿。

初冬阳光懒洋洋的,稍不留神就把人带入梦乡。窗外的美景让我舍不得眯眼小憩,天空蓝得深邃,洁净无瑕,在我看来,飞掠过都有可能成为这蓝的瑕疵,就好像,每次凝视着平铺的宣纸,迟迟不敢下笔落墨,或许是不自信,也许是不忍弄脏这美的洁白,纠结的心情如同不愿看见鸟儿在空中停留,哪怕只是路过。

视野极其清晰深远,不像来时朦朦胧胧。山脉连绵不绝,线条和缓,凹凸分明。车速如我此时心情一样欢快,阳光斜照,将路边山上的松树杉树竹子拉得好长好长,穿过车窗映在身上,明明暗暗,稀稀疏疏,斑斑驳驳,有种在时光里穿梭的幻觉。

就这么一直注视着窗外,内心早已被这自然的美占据。

不知不觉睡着了,也许是累了,也许是醉了,谁说得清楚呢。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