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树·春蚕·母爱

2013-05-13 17:03 | 作者:兰石客 | 散文吧首发

吴晓东

村口的国槐树下,每次回老家,母亲都会推着她的那辆旧式的三轮车在那里等着我,好像不这样儿子就找不到自己的家似的。时光如水,静静地流过,而母亲却一直固执着这一习惯,不愿改变。

记得十几年前,刚修村西的这条柏油路的时候,我正在济南上学,第一次乘车回家,也是在这个路口下车,老远就能看到母亲站在路边的槐树旁向我招手,满面的欣喜和快乐;那时国槐树刚被栽上,还不及母亲的身高,如今这些“见证人”已经成了为路人萌荫的巨“人”了。倒是站在树下背弓得厉害的母亲,与高直的槐树相比更加显得单薄和弱小了。母亲满头的银丝同槐树的绿叶映衬着,如同浮雕钉锲在我的脑海中,清晰得刻骨和难以忘却。

年复一年,母亲老了,我也早已过了而立之年。时光之刃亦在无情地削弑着我们脑海里的记忆,但每每看到和母亲年龄相仿的老人时,我的眼前都会自动浮现出这祯难忘的定格:村口·槐树·母亲,心理便立即溢出一种说不出的幸福和酸楚。

如蚕,丝缕不尽,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刹那,到咿呀学语,再到背着书包上学,就业、成家,母亲一直都没有停息过对子女的关爱,她用毕生的精力无声地滋养、浸润着孩子成长的全程。蚕如母爱,奉献毕生,母亲把自己的最宝贵的年华都凝聚在对子女的牵挂的长长的丝线上。

其实,千百年来,古今中外,母爱的伟大如同蚕的奉献精神都深深溶入世人理想的博爱世界里。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这些母爱诠释里到处都在彰显着大爱的精华。而对于可爱的蚕,居里夫人则达到化身与蚕同类的境界:“那些蚕细心工作着,不懈不怠,令我大受感动,我看着它们,觉得我跟它们是异物而同类”。其实蚕儿的一生里要经过四次蜕变才能作茧,成长过程中,还得一次又一次的阵痛,最终留下的才是华丽的蚕丝和新的生命,这种终此一生不断剥离的生命过程,不断印证着蚕执著忍耐和博爱的优秀品质,那不正是翻版母爱的伟大所在吗?

母爱和蚕有着亘古渊源,在古诗词中对蚕的精神亦有偏爱和体现,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中,李商隐以悲烈的“命终丝尽”壮举着实描绘出了春蚕的不尽大爱。只是在现实中一些人错误地把它用在了普通情爱之中,那是对蚕儿大爱精神的亵渎和逆用。

其实相比于母爱的无私无求,绵延不尽,蚕与母爱在情愫的聚结点上有着相互重合的轨迹,使大爱的诠释得到了有机的统一。为了心中的那份海大的博爱,倾注出自己一生,这不正是大自然所赋予和造化的完美融合吗?母亲对子女们不尽地关爱着,而自己却节衣缩食,自感苦辛,从不言累;她们默默地从青丝走到白发,从青春走到暮年,把自己的一生毫不吝啬地全部倾注在儿女的身上,没有休憩,从不停息,多似那勤劳、博爱的春蚕一般。而我每次要求母亲来城里生活,享享清福时,她都以各种缘由加以推脱,我明白老人是不习惯城市生活和不想给儿女添麻烦才这样做的。此时我多想面对着白发苍苍母亲道一声:母亲啊!您的如山重恩,孩儿今生如何偿还得了。

博大的母爱如海如潮,如丝如缕,她从人类的洪荒年代拉着牵挂的蚕丝一径走来,以博大和绵延的气势,涤荡着自私和狭隘,碾压着薄情和寡义,感化着逆行和背信。难怪面对母爱谢婉莹先生发出了那意味深长的感喟:“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

槐树·春蚕·母爱,归途的小村路口那里有着母亲对我定格的等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