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悲痛的历史

2008-06-07 15:12 | 作者:晨暮随心 | 散文吧首发

兴安县城的西边有一座山,名叫点灯山,古时又称金峰。山脚是旧时中转官盐有盐侯之称的三里陡村,及灵渠上有着500多年历史且保存完好的古三里桥。古灵渠沿着山脚弯一个大弯,象是与点灯山作一个亲密拥抱,然后才依依不舍向南流去。点灯山山不高,海拔二百多米,但站在山顶却能将整个兴安县城尽收眼底,此山在兴安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虽说点灯山在兴安是一座名山,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那场“文化大革命”里也难逃劫难,整个山上的文物被洗劫一空,山上的宝刹“金峰殿”,和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中山纪念堂”被夷为平地,殿旁碑亭树立的一些记载该山历年历代大事的珍贵碑刻和名人名流所题字词的碑刻都被砸烂丢弃。点灯山的标志性景点——灯盏窝窝、灯盏心,及古时的一位隐者陶处士读书的陶亭、收藏书籍的藏书岩、晒书台等都被毁坏殆尽。

金峰殿作为一个宗教胜地,从前有过辉煌的时期,其建筑结构也是非常牢固的。所以人们在拆除金峰殿及中山纪念堂的时候也就不辞辛劳,将其坚固的基石和墙砖、阶石运下山来,修建起一座礼堂。还美其名曰“破旧立新”。

四十年前的那次拆庙建礼堂,在当时是非常的声势浩大,是一个被县里树为典型的一次破四旧、立四新的大行动。全镇的干部、群众以及学校的学生都被发动起来,山上是一片拆砖撬墙、砸石碎瓦的轰鸣声。所以,过后当大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起这次拆庙建礼堂的盛况时,孩提时的我还被大人们的义举所振奋,为他们的那种精神所感动,而且心里很自然地对他们就产生一种崇敬之情。

但几十年以后的今天,当爬遍点灯山再也找不到一块完整的碑刻,遍寻几个景点也还是满眼苍凉的时候,我的心已无一点儿时的感动,有的只是对那个年代的无奈。无限感叹人的力量太强大了,他可以创造一切,同时也可以破坏一切。

这天,风和日丽,我和博物馆名誉馆长陈兴华、国税局干部唐焕周相约一同登点灯山,想寻找一点当年点灯山曾经有过的,莫说很辉煌但至少也是兴安一个著名的风景名胜的历史痕迹。心里且有一种强烈的感慨,认为点灯山作为兴安重要的历史文物古迹,就这样在岁月的长河里销声匿迹,于先人或后人都会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过了西环路来到三里桥旁,据陈馆长介绍,从前县城出西门往点灯山来一路都是一米左右的青石板路,距三里桥还有百米的地方有一座大牌坊,非常壮观,很有特色,这是山上金峰殿在兴盛时期迎来送往和作祭祀活动的起始点,然后过桥继续沿着石板路来到山脚下,再蹬上石砌的台阶拾级而上。这台阶全部由大青石砌就而成,有一米五至两米宽,从山脚到山腰的陶亭再到金峰殿蜿蜒曲折数百米,估算也有石阶千多级,尤其是金峰殿与中山堂门前的石阶,其厚实、其雄伟、其壮观更是无与伦比,气势恢宏,让人有庄重、肃穆之感。山上有不很高的松树,无其他杂树,满山遍野都是一尺见高的杂草,无甚墓冢。一路上石阶旁有几株古樟树,樟树下有石凳,可供游人和上香朝拜的信徒休息乘凉之需。听老人们说,从城里往点灯山瞭望,石阶、古树、青草及凉亭、庙宇依稀可见,其景异常壮观,煞是好看。遇每年九九重阳节庙会的时候,大殿门前及两旁的菊花争奇斗艳,怒吐芬芳。引来四方宾客来此游山、上香、会友,顿时满山香烟缭绕,云遮雾罩,身处其中有如仙境。有诗赞道:萋萋芳草映阶痕,参天古树衬堂辉;亭榭楼阁翠栖,灵岩泉水戏鱼追。

然而,现在对我们看来,往日这些奇景就好象是一种幻觉,任凭怎样去找,怎样去寻是再也找寻不回来的了。现在山道两旁及满山遍野都是乱葬的坟冢和遮天蔽日的杂树,这些都是文革以后的产物。我们真希望在山道上寻见一块(那怕就一块)能证明昔日壮观的千数级石阶的大青石块,或者见到一块完整的记事碑刻,但那也只是美好愿望而已,要想寻到却是很难很难的了。

所幸,民间还是有很多有识之士的。刘荣才就是其中一位。他五十多岁,人称刘道长。他于04年在原“金峰殿”旧址上又建立起一座简易的“金峰殿”,他四处募集资金,将大殿周围修整一新,并将散落在山上各处被砸得面目全非的记事碑刻寻找、收集并整理到一起,加以保护起来。他语重心长的对我们几位说:这些都是宝贝啊,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哪怕是半块,或是小半块,只要上面还有字,我都要把它收好来,好让一些对它感兴趣的人们来研究,我这也算是做善事啊。

果然,这些被他保护起来的重要文物都被安置在殿堂里。刘道长非常热情地请我们进殿观看碑刻,并不时给我们讲解碑刻的出处,及一些有关收集到这些碑刻时的故事。有半块被砸成三角形的碑上记载着民国十九年为了维修点灯山金峰殿及秦堤灵济祠,兴安各界捐钱的鸿名碑,其中能看得清名字的有当时的县长卢德寿,捐银陆拾元;民团副司令蒋西谷,捐银叁拾元。还有当时的教育局长王祥琬、财务局长周玉书、商会会长甘蕴瑜以及电报局长刘鉴年等数十位社会名流都捐了善款。这很能说明问题,证明点灯山金峰殿与秦堤灵济祠在当时是特别受关注的。

最值得称道的是另半块碑刻,而且据说这半块碑刻当时寻到也是极不容易。上面记载的事情因另一半没找到就有点弄不完全清楚,但看后给人感觉这碑上的内容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其文字非常优美,其书法及篆刻也是铿锵有力。我几位愚见,认为这写、书、篆三者决非是等贤之辈。我在此记录一些,让朋友们一睹为快。“重修点灯山记——痛中国之沦溺愤异——负郭之金峰殿岿然独存——足历史悠久未可任其湮灭——存古迹左为中山纪念堂——若乃此山游会期在暮秋——而使游此山者憩乎陶亭饮乎灵泉——使鄙夫宽薄夫敦懦者立顽者廉乃至百世——”等等。这些句子虽不完整,但却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让人有恨不得一气读完全文之快感。现在却只有半块碑石,有如鱼刺卡喉,很不舒服。怎样才能找到另半块碑石呢?还有就是这半块碑石还存不存在?如果存在,它又会是在哪里呢?如能得见它的全文,真乃我辈之幸也!

四十年前的那场大劫难,让一座非常有历史文物价值、非常有旅游观光价值,非常有宗教传承价值的名山毁于一旦,岂不是我们兴安之悲之伤之痛乎?

就连山背后那眼灵泉,虽没有遭到严重破坏,但也已失去往日的风采。曾经是山上唯一的饮用水源,在当时是泉水叮咚,终年不歇;人在水面影,鱼在水底欢;上山的游客是必饮此水才觉得此行无憾,方能尽兴而归。而现在的灵泉只有一丝细流在那里感叹,在那里默默地述说,几十年的风风雨,灵泉有很多故事要对人们述说,想要听吗,朋友?就去点灯山走走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