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逝的洪油

2011-07-31 22:51 | 作者:嵩云樵子 | 散文吧首发

在我国西南部的崇山峻岭之间,河流山川之傍,丘岭低坡之上,森林密布,植物丛生,动物珍奇,物种繁多,是不可多得的大自然瑰宝,人们生活的天然家园,更是人们赖以生存和依靠的无穷宝藏之地。在这些繁多的物种中,生长着一种叫“桐”的树种,俗称叫桐油树,属大戟科油桐属,十字花科乔木。原产于我国,生长江南,盛产湘西南、黔东南及云南大部,栽培历史悠久,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即有记载。元代经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介绍,桐油就逐渐远传海外。

桐树是多年生木本林木,抗病虫能力特强,整个生长过程中不须施肥和农药。桐油是我国著名的特产,也是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之一。桐树五月开花,十月结果,果实淡红,大小若拳,籽实富油脂。桐油是一种优良的带干性植物油,具有干燥快、比重轻、光泽度好、附着力强、耐热、耐酸、耐碱、防腐、防锈、不导电等特性,用途广泛。它是制造油漆、油墨的主要原料,大量用作建筑、机械、兵器、车船、渔具、电器的防水、防腐、防锈涂料,并可制作油布、油纸、肥皂、农药和医药用呕吐剂、杀虫剂等。

就是这种桐油,在过去几百年的岁月中,在人们的不经意之间竟创造出了一个离奇的神话,造成了一个产业的兴盛和发展,带来了一方经济的活跃和富有,造就了一个古商城的兴盛和崛起!这就是享誉国内外,深受江浙客商青睐,在洪江经过加工后的桐油,又名“洪油”。正是这种洪油,以它色泽金黄明亮,防腐防蛀,味苦防锈,是木房、船舶、农器具的优良涂料。洪油的性质与桐油不同。防腐防虫能力极强,并且具有抵抗咸水的特殊功效。由于其味苦,涂油在房屋、船舶、农器具上能延长使用寿命,特别是涂油在船舶上,可免青苔、丝草、海藻等水族生物侵蚀,其使用效能比桐油提高5倍,因此深受江浙水乡人们的欢迎。

“洪油”以桐油为原料,而桐油则以桐籽为原料,用传统方法所生产的桐油称为“清油”,当时主要用于涂敷农具、家具和照明等。说起来,洪油的产生也是很有一番故事的:

据有关记载,在清咸丰年间,四川秀山有座油榨房不慎失火,房屋被毀,存放的桐籽被烧得焦黒。油商们在损失惨重之际,认为这些被火烧的桐籽,弃之可惜,倒不如将其熬制成油,看看效果如何?谁知歪打正着,惊喜地发現其熬制出来的油品色泽黄黒,气味芬香,运到常德、武汉等地销售,当地船民们用其来作船蓬凃料,能防止水渗透,頗受欢迎。因而打开了销路,从此后便批量生产,起名为“秀油”。

时有洪江商人在外销售,蹍转奔波,見江浙沿海一带桐油好销,生意不错,获利頗丰,便纷纷效仿。有商人更是独具慧眼,别开蹊径,派出人員,深入四川秀山学习掌握秀油制作技术。回洪后又锐意创新,精心研究,大胆试验,从改革制作工艺入手,合理配方,将梓油、洗油按比例混合,熬炼制成一种新的油品,便起名叫“洪油”,成为久盛不衰的名优特产。

洪油由两种半成品“耔油”、“洗油”配合熬炼而成,配方比例为“耔油”45%,“洗油”55%,其所用原料为桐籽、桐油。“籽油”的生产过程为五道工序:一是筛选,即将桐耔所含杂貭经过筛选去净;二是烘炕,将经过筛选后的桐籽送至烘炕烘烤干燥,使其容易粉碎;三是碾粉,将烘干的桐籽碾成0。4mm粉末;四是炒粉,将桐粉倒入锅内炒至黄黒色,温度140。c取出包饼上榨;五是压榨,分初榨和复榨两个阶段,炒好的桐粉包成饼通过榨油机榨干是谓初搾,然后将榨过枯饼碾碎筛出其中的桐壳部份剩下的粉末再经过加热包成饼压榨叫复榨,这样榨出来的油就成为“耔油“了。

“洗油“是将榨过耔油的枯饼碾粉筛净,每百升粉子配合桐油60一70公斤炒和,温度达到160。c一180。c取出包饼榨干,榨出的油就叫“洗油”。将耔油和洗油按45%和55%比例并掺入少量松渣,配合熬炼,温度要达到240。c后,把油取出放入預设的油仓內经过5一7天的冷却沉淀肘间,再装入裱糊的木桶内,封好口贴上商标就成为产品。每桶油重量六十八斤半,其中桶重八斤半,净油重六十斤。

洪油品质鉴定方法为:一是感官上凭肉眼覌它以“香、浓、红、艳”为佳;二是按旧制每年开工之前,要将上年生产的洪油及半成品籽油洗油各选一种样油按样组织生产;三是比较方法,即将生产出来的新油滴入样油中,新油滴入样油中不现形迹,高于样油,其色浓,低于样油,其色淡,如果质量一致才算合格。

洪江桐油业的兴起,始于清朝中期。清同治三年(1864),洪江首富张吉昌创建了洪江第一家油号,其前身为李吉昌。据说早在清咸丰年间,福建籍商人李吉昌只身来到洪江,开始小本经营丝绸香烟生意。不久,了解到洪江附近各地盛产桐油,销路不错。于是决定改行,创办了一家小油行,招牌取名“李吉昌”。在他的惨淡经营下,初具規模,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张吉昌这时在李吉昌油行附近的地方,摆了一个布摊,销售本地生产的粗布,经济十分拮剧。经过一段时间,李老板与张老板逐渐由认识到熟悉,产生了许多共同语言。有一天,李老板约张老板谈心,并提出要诚聘张老板作助手,担任油行管事。张老板为李老板诚心打动,立即答应下来。

张管事在油行工作半年,深得李老板满意,也十分放心。有一天,李老板思乡心切,便同张管事谈了,希望张管事暂时代管一段时间,以后定予重谢。张管亊十分感动,并答应下来。李老板走后半年也未见任何信息,张管事四处查找,也杳无音信。两三年后,张管事决定在李吉昌油行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资金全部注入,并将李吉昌更名为张吉昌,创办了张吉昌油号,在洪江滩头修建油榨房,自产自销,并兼营木材、布匹等生意,获利頗丰,不到十年功夫,张吉昌油号成为百万银两,富甲一方的殷实大户。

在张吉昌油号创建不久,陆续有不少有实力的大户加入进来,经营洪油的油号也不断增多,形成了集收购、榨炼、制作、包装、运销为一体的格局,经济实力也逐步增強,成为洪江古商城经济繁荣的三大支柱产业之首。据《中国实业志》记载:“鼎盛时期,同业(洪油业)有十六、七家之多,运出桐油(洪油)年二十万担以上,值七百余万元银元”。

桐油业的成功,除了当时市场形势外,根本的一点还在于油商们的艰苦创业,精明干练,审时度势,管理严格,开拓创新,经营有方。同时,也在于重质量,创名牌,讲信誉,愽得消费者的信任。清末时期的张吉昌油号、民国初年的庆元丰和徐荣昌油号,都号称为百万银两的大户。高灿順、朱志大、杨恒源、刘同庆、刘安庆等油号都是实力相当雄厚的豪商大贾,富甲一方。由于洪油业的迅猛发展,还有力地带动了圆桶业、裱糊业、运输业和其他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随着洪油业的不断发展,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抢占市场高地,挣得市场份額,油号老板们为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运输费用,干脆把生产场地搬到了桐子原料产地,分别在洪江、辰溪、新晃、会同、托口、远口等地建设榨坊,置备榨、炼器具、修建仓库等设施,于每年秋季桐果收获时,派出大量人員,前往榨坊所在地和湘黔边陲的广大地区收购桐子、桐油。到了季则在当地招聘雇请季节性工人开展制炼,定量包装(以裱糊皮纸的木桶为容器,每桶净重60斤,合市称63斤),翌年端阳节前完成。待之交江水漫涨,乃雇木帆船驶运常德转交轮船运武汉,再转江轮运镇江或上海销售。各油商在常、汉、镇、沪等地派有亲信人员经办转运、报关、纳税、交捐、出售、汇兑等事宜。

另外,油号老板还千方百计地在装载桐油的盛器上想办法下功夫,以降低成本、减少费用,如盛器最早开始为当地生产的陶器土坛,因其笨重易碎而被逐渐弃之,后以当地杉木生产的木桶代之。木桶质地虽轻,但价格也不便宜,由于数量众多,时间一长算下来成本也是偏高,故也逐渐被油商老板淘汰,继而采用竹篓。竹篓是用楠竹破成蔑条编织而成,以猪血为浆,内外用多层皮纸糊就,防跌防撞,不渗不漏,且价格低廉,便成为了油号老板盛油器具的首选。由于竹篓的被广泛使用,从而又带动了油篓编织裱糊业的发达和兴盛,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員也越来越多,并拥有了自己的同业会馆一天王庙,也拥有了较为集中的生产场地一如今天的油篓冲和堡子坳等一带地方。

此外,在经营手法和经济手段上,各油商老板也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放寛搞活。由于洪油业是一項季节性强、投资量大、周转期长的行列,往往在收购原料时会遇到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便采取以下几种办法:一是牌子老,信誉好,可以吸收部份游资存款,还可以預售远期沪、汉汇兑,给买方百分之几的好处,到期向汉囗、镇江等各分庄机构兑款;二是必要时可以向各地分庄贷款,称为“上架子”,信用越好,利息越低;三是洪油牌子俏,可以預售期貨,先收款,后交貨,利用这笔钱,既可以经营纱布、煤油、白糖等,还可以增购原料,扩大再生产等。如杨恒源洪油号流动資金最多年达30多万元银元,年产洪油四万桶、秀油一万桶,都是采取預售(先款后貨)、分庄貸款等资金周转的办法,使有限的資金,扩展到几倍业务。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褔。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冦大举进攻中国,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相继失守,成为了沦陷区。长江实行了封锁禁运,各油号全部停业,产品造成大量积压。1939年初,徐荣昌油号驻镇江分庄管事邓子英得知当时江浙一带油缺价高的信息后,认为有利可图,于是向总号写了一封书信,建议将常德等地积压的存油运往镇江销售,以求厚利。谁知这一业务往来的信件,被国民党洪江邮捡所特工人員截获,为讨好上司,立即将信函送交给当时驻洪第四专员公署专員兼保安司令谭自候的手中。

谭自候如获至宝,认为发财的机会到了,经过密谋策划、精心设计,以下请帖的方式,诓请徐荣昌老板徐余松,杨恒源老板杨竹秋,庆元丰老板刘琼等八大油号老板到司令部说有要事相商,然后把邓子英写信一事讲了一通,说是“运油资敌”,以莫須有的罪名无限上纲,进行恐吓威协,目的就是要各油号拿出一笔钱来。各位老板既沒有看到这封书信,也沒有任何运油到镇江去销售的打算,一至矢口否认,绝无此事。谭自候恼羞成怒,釆取高压手段,将八位老板关押了起来,等着家属拿钱来赎。当谭与八家老板讨价还价之时,“运油资敌案”这一特大新闻,通过报界及记者们的推波助澜,很快就传遍山城,并通过香港《大公报》惊动了国民党政府最高当局,立即命令重庆军事委员会严励查处。军法处收到命令后,立即电令将案犯押赴重庆严加审讯。因此,八大油号老板因而锒铛入狱。

这八家油号的主事们看到案子越闹越大,情况也越来越严重,本着“舍财躲灾”的想法,一面四处找人说情打点,一面找关係托人出面斡旋,最后经司法机关审定“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撤销起诉将所关押的八人无罪释放。这个轰动全国骇人听闻的“运油资敌案”就此了结。案情虽然最终真相大白,但由于救人耗资巨大,洪江的洪油业从此元气大伤。庆元丰油号的老板刘雪琼释放后不久便在重庆旅社病故。曾捐资修建洪江大、洪达中学、赣材中学的杨恒源油号老板杨竹秋随后也一病不起,辞世而去。支撑洪江一方经济的洪油业由此全部歇业,洪江经济也由此开始走上衰败灭落的日子。桐油,曾经给了洪江人兴旺发达的全部希望,但最终却给了他们最残酷的命运,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剧,人类的悲哀!

抗战胜利后,洪江油商看到了希望,纷纷重操旧业,希冀通过复业重振昔日辉煌。但未料到外患刚去,内战又起,生意又怎能好做?在苟延残喘,惨淡经营中,洪油业始终未见起色。

1949年洪江解放,洪江油商响应政府号召,出资筹建“公私合营洪江植物油制炼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一五”建设时期计划項目之一。1951年11月19日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員会主任陈云亲自签发营业执照。洪江桐油使用的洪江桥牌商标,于1952年5月1日,由当时的中央私营企业局核准注册,经著名经济学家、中央私营企业局局长薛暮桥签署的,可称得上洪江最早的商标。

洪江植物油制炼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集洪油炼制技术及人員于一道,加強管理,灵活经营,大胆创新,不断改革,并将木榨改为机榨,将原来古老木榨日榨640市斤桐籽提高到4000市斤桐籽,每100斤料比木榨提高出油率2斤以上,并且还解决了工人们常年沉浸在烟雾弥漫中榨油的痛苦,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由于洪油技术精湛、貭量上乘、价格公道,依然畅销东南沿海,深受江浙一带客人的亲睐和欢迎。由此,公司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1958年,江浙官方派員来洪学习洪油炼制技术,尚无知识产权意识及专利技术保护的洪江植物油制炼股份有限公司一班人慷慨传授,致使炼制技术外泄。等所学人員离厂回去设厂制油并抢占东南沿海市场,造成洪油市场日浙萎缩,产品滞销,效益大滑,植物油公司一班人才大方初醒,平生乃覚晓,奈何“一江春水向东流”,悔之己晚矣!随着时间的流逝,效益的下降,技术人员的走失,特别是老一辈的油商及炼制人員的溘然长逝,洪油炼制绝技逐渐失传,不能不叫人叹息和痛心!

别了,洪冮的特产,洪江的支柱,洪江的洪油!

嵩云樵子

二0一一年七月三十一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