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通山

2008-06-07 15:12 | 作者:晨暮随心 | 散文吧首发

新婚旅行回来,老婆要回娘家通山。说起她的家乡,大多数国人会感到比较陌生,如若提及避暑胜地九宫山,想来知道或听说过的人不少,据说当年闯王李自成就死于此。

在同老婆相识相恋之前,我很早就听说过李自成之死的故事,也知道我们湖北有个九宫山,但对通山并不熟识。我父亲生前曾与一个通山人有过交往,当时好象是帮那人销售楠竹,而且还跟他进了一次山。据我父亲回家后说,那地方很穷,住的房子都很破旧。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听到有个地方叫通山。

由于对历史比较感兴趣,我也时不时会想到李自成之死,会想想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很遗憾的是,尽管我知道作家姚垠著有长篇小说《李自成》五卷,第二卷曾获关第一届茅盾文学奖,但从没读过这部被誉为“中国17世纪上半叶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而当我看到他给通山的一所小学题写的校名时,却真真切切地告诉老婆他写过一本书,名叫《李自成》。

老婆这次想回娘家的理由是,她妈妈信说假期如果长,可到九宫山去玩玩。我听一位去过那儿的朋友说,九宫山还是不错的,老婆也多次发表同样的感想,我想自己已经没有不去的原由了,毕竟是新媳妇回娘家啊!

其实,我们谈恋时候,我到过通山三趟,第一趟是“死皮赖脸”地跟着她去的,第二趟是她妹妹结婚跑去祝贺,第三趟是上她家过节。实际上第一趟她是不愿意我去的,因为两人的恋爱关系尚未得到她家人的完全认可,而我坚持想要去的原因也在于此。现在想起来,那趟通山之行算是“破冰之旅”了,对于我而言的确是“勇气可嘉”,因为一路之上她都在嗔怨。

可话得说回来,我第一次下车踏上通山土地的那一刻,也着实让她前来迎接的妹妹吓了一跳。小丫头没料到只闻其声的我真的会出现在她面前,而且是在“全然不知情”的情况下。我没在意这些反应,只是告诉她两个妹妹,这次来只是想到通山看看,并非是未来姐夫来上门。然而正如她们所说,我既然来了就不可能不让她父母知道,也不可能不到家里去住,到底我还是她姐姐的恋人呀!

对于这趟贸然之行,通山给我的印象除了陌生,另外就是有些新奇,那片天地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譬如我周边的人都说着让人较难听懂的通山话----值得一提的是,我第一回听老婆跟她妈妈通电话,她说的通山话我竟然大都听懂了,这也让她惊讶不小,因为通山话是很难懂的。这似乎预示了我和她的情缘早已由天注定。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趟,那是去年底她妹妹结婚,恰好她也放寒假了。我是特意请假随她去的,当时刚飘过一场大雪,沿路的山川河流都披上了银装,看上去真让人爽心悦目!

我和老婆坐在车的后座上,因为位置较前面的高,所以视野比较开阔,窗外的雪景大抵上可以一揽无余。老婆依偎着我说,我是第一个走进她内心的人,这让我此行着实感觉十分欣慰。茫茫人海之中,漫长的守望里,我能找到她,她能发现我,何尝不是天作之缘呢?

这趟的通山,漫天飞雪,人们的脸上却挂满了喜悦----是啊,这些年难得下这么大的雪(以致后来演变成南方诸省的大雪灾)!

从温泉换乘至通山的车后,车逐渐由平原驶入了山地。大概因为天气太冷,车到白沙段时突然熄火了。据司机说,全咸宁都没有零号柴油卖,车爬山路抛锚是常有的事。尽管我们也下车帮忙捡拾柴火给车“暖身”,然而它却铁了心一般就是不肯动。看着一车旅客这样在冰天雪地里冻了半个多小时,特别还有一个仍在妈妈襁褓中吃奶的孩子,我们不得不另想办法寻求援助了,因为司机和汽运公司联系始终未果(公司说是车都出去了,没得车过来替换)。

有事请找警察,还是那句话。我站到路中间去拦警车,先后过去两辆都没停,直到第三辆终于肯停下来。听我说明情况后,车中唯一的警察说这事得找交警,或者让司机联络汽运公司。见救助基本被拒绝了,我提出先请他带我们到通山,然后去找县城里的交警大队。他正在犹豫之时,老婆用通山话跟他聊了一句,他才同意了我的建议。之后,我们邀请那对抱婴儿的夫妇跟我们一起上了警车。再之后,到了通山我们赶到县公安局,结果人家基本不予理睬,管事的人反说我不懂,这事应该找交警或汽运公司;打电话通山交警大队,对方说车在咸安地段,让去找那儿的交警……言而总之,请别找我麻烦!

就这件事,我们气愤之下找到了县政府,可惜上班时间未到,没人可以接待我们。我和老婆只有仰望苍穹了,心里默默祈祷那些仍滞留在车上的人们:愿上帝保佑!

第三趟原本可以避免的,只是第二趟受雪灾影响,我一直待在老婆家,而单位领导又催回,不得不先回再去。其实,回来没几天就到春节了,我母亲便亲自送我到车站,这趟主要是去通山陪老婆过节,因为那是我们在一起的第一个新春佳节。那趟给我的印象是,除夕之腾飞的烟花照亮了整个山城。

而这一趟,我和老婆的感受大不一样,老婆是新媳妇回娘家头一回,我则已然是半个通山人了。一路上,老婆的脸上还挂着新婚旅行时的幸福微笑,我的心中也荡漾起一层美丽的波澜……

我老婆的家在通山,那儿有避暑胜地九宫山,据说当年闯王李自成就死于此。

2008年5月8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