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龙山寻幽香

2008-06-07 15:12 | 作者:晨暮随心 | 散文吧首发

地处雁门关之南,黄土高原之腹,汾河之畔,胡汉交界之地的龙城太原,是三代之京华,五朝之陪都,盛唐之北京,先后有九个皇帝从这里起家。古来就有“花花正定府,锦绣太原城”的盛赞,两千五百年的沧桑为她留下无数人文古迹、神奇传说。

太原可游览之处甚多,古有“晋阳八景”之誉,且不说城中景点,仅西山一线便由南向北在30多公里的山脉上依次分布着天龙山景区、晋祠、龙山石窟、太山龙泉寺、蒙山大佛、崛围山多福寺、土堂大佛、悬泉寺等等景观。上述景点唯独龙山一直没有拜访,暮的傍晚,一时兴起,便驱车前往。

由迎泽大上新晋祠路一路向南穿过市区,经晋阳湖、南环高速行约16公里右转向西过古城营行约5公里到晋祠路,再向南行约3公里经风峪新村、农校便看到龙山的广告牌,由此右转西行约2公里即到龙山脚下的停车场,用时40分钟。

此时已是下午6点多钟,山径上偶尔能遇到一两个行人,都是下山的游客。石砌台阶蜿蜒曲折不知所终,小径旁边是茂密的丁香树丛,淡紫色的丁香散发着阵阵幽香。山间声、风声相伴,一个人慢慢向山上登攀,间或有胆大的花喜鹊飞到前面的山径上蹦蹦跳跳地为我引路,消除了独行的寂寞。山势虽不险峻,但登过600余级台阶到达半山亭时,却也气喘嘘嘘。在雕梁画栋、丁香环绕的亭内稍事休息,拍了几张美景,又踏阶上行。山路回转,又登过300余级台阶后,一道院墙显现上方,昊天观到了。夕阳西下,售票亭人去椅空,2元的门票也可免交了。

龙山为吕梁山支脉,前连悬瓮山,西接天龙山,主峰极顶是昊天观,据记载是元初大道人宋德芳主持重建的。沿陡峭的山门石阶登上观前平台,迎面是一棵遒劲的古槐,枝繁叶茂。朱红的院门已然紧闭,院墙上伸出苍翠的树叶,越发映衬出门前石兽的苍老古朴。门前古树上的两个大老鸹窝和院内传出的几声犬吠,使苍凉的古迹有了生活的气息。在昊天观东侧百米处,有石窟八洞,为国内仅存的元代道教石窟群,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也是最珍奇的道教石窟。

龙山石窟开凿于元太宗六年至十一年(公元1234至1239年),由道士宋德芳(道号披云子)主持兴建。在峰顶峭壁上共凿有8个洞窟: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三大法师龛、七真龛及两座辩道龛。石窟自上而下,由西向东分为三组,虚皇龛位于龙山之顶,洞内雕有道教元始天尊及两壁20尊诸虚皇道君神像;三清龛位于虚皇龛之下,龛中正面居中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石雕坐像,两壁6尊真人和6尊侍者雕像;卧如龛位于三清龛东侧,洞中石台上雕披云子宋德芳卧像,神态自然,泰然安详,后有2侍者作肃立状,侍者衣着色彩艳丽,造型生动。龛顶雕有4龙盘旋,乃为道教全真龙门派修道用气之法“玉龙盘体法”的写实性雕塑;玄真龛内有雕像3尊,主像玄真子张子和为道教正一派中著名人物;三大法师龛内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及其子张衡、孙张鲁石雕塑像,另有8侍者肃立;无凿辩道龛内雕有披云子与其师弟李志全、门人秦志安讲经论道的3尊石像,龛右侧小门有一持书童子侧面而立听道不忍离去的情景,极富生活情趣。龛壁有保存完好的赞颂披云子功绩的赞词和自赞诗的题记,完全是元代道教徒修行生活的真实写照;龙山石窟中最有游览和探古价值的是七真龛,也称玄门列祖龛。有9尊雕像,门侧各雕青龙、白虎、仙鹤、云龙,既象征神山仙境,又真实地反映了道教全真七子讲经论道的情景。石雕风格朴实、凝练、庄重、衣饰简洁素静、褶皱分明,与佛教石窟的精致细腻不同,道教石窟风格朴实,手法庄重,雕刻简洁素净,十分含蓄内敛。

晋阳是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融区域之一,也是道教的全真道早期得到较大发展的地区之一。龙山石窟造像题材,除少数道教普遍敬奉的三清尊神外,大多是该支派尊为开山祖师的造像。在丘处机住持的长春宫(今北京白云观前身)等元代造像不复存在的今天,龙山石窟相当完整地保存着具有全真道特色的雕刻品,是十分宝贵的历史遗迹。龙山石窟1957年公布为省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龙山不但有庄重深沉的历史文化,她的自然美景也让人留恋。站在石窟上方的龙山之巅,脚下的丁香沟蜿蜒远去,郁郁葱葱的山林里卷过阵阵花香,汾河古道、晋阳湖、西镇村落都在视野之内,那种“会当凌绝顶“的意境油然心中。昊天观的左侧是锦绣谷,春繁花似锦,秋峰峦俏丽,红叶浓郁;右侧是桃花峪,三月桃花盛开枝头,蜂飞蝶舞,妖艳非凡。龙山四时风光不同,无论何时造访,都有不同的体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