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就有新收获

2011-06-27 20:27 | 作者:心楚依 诗人 作家 | 散文吧首发

李仲玉

2011年6月18日我应约参加了王平华老师的“新”书研讨发布仪式,会上在坐领导们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他们都做出了惊人的事业和成就,都是我的上级、我的领导,都是我学习的楷模。

这次研讨会由赵林老师主持,整个研讨发布会过程生动活泼,有礼有节,主人公王平华老师出身书香世家,从小酷文学,尤其喜爱诗歌,她从小学开始学写诗歌。1987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1988年入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进修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创作;1990年参加新闻工作,主要从事新闻采访和编辑工作。她在30余家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作品300余篇,已出版《美人殇》上卷“我是你的红颜”、下卷“你是我的知己”,及诗集《寻找亚当》,散文集《风情独好》、《情满春江》大约近500万字。

我拿到王平华老师的五本书,白天、晚上、早上在最佳看书时间里,先选读了一些诗歌及散文。当我读到“虎啸天地,感动人间”时,我就反复读了5遍,从它的书中感受书中的每一个场景和她笔下的人物。因为她的书中的那位马新华老师是从安徽淮北煤矿来的画家。他在北京学画时,那时他才20几岁,是我先生著名画家杨志辉的学生。他在东郊煤炭干部学院学习,有李乃宙老师教课,当时杨先生是煤矿基金会书画艺术委员会主席负责之一;那时马新华老师年青,精力充饰,常常是已继日的学习画虎,那时他曾说:“他要专门画虎,将来办画展,选择最佳作品,到全国各地,甚至出国到其他国家去搞画展。当时他的雄心不可一世,想到美国去展,叫美国老看看我的真虎,活老虎,吓呼他们一下,让他们不再欺负中国人了!”

每个星期日,他们学习班的同学们几乎都不休息,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我家看杨老师,有什么要求和设想,争取意见都不论方式,都很随意地讲出来。杨先生向领导回报后,经过有关管理者的同意,在中国美术馆给学习班的同学们举办了展览,受到京城观众和来自外省的观者们的好评。煤炭系统的美术人才发展十分迅速,在很的时间内就达到了几百人;基层的画家轮流来京参加学习。在杨先生的积极热情下,人才队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也为煤矿领域的美术人才提高了一大步,深受各级领导的敬佩。

我在王平华的散文集里认真拜读了她写的“虎啸天地,感动人间”70页——74页,我反复阅读,深感王平华老师写得马新华老师的艺术进步和达到很高境界。尤其在书里看到,于2005年11月16日,他的江西省南昌市省展览中心的画展,赢得了江西省美协主席,省文艺家协会会长胡敬修的好评,他说:“这次展览规格之高,场地之大,观众之多,影响之大,在江西美术界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这是意味着马新华的艺术作品受到艺术界的最高肯定和赞赏。证明他的艺术造诣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艺术风格也获得了协会广泛认同!

马新华的“群虎图”画出了虎的神威。虎头、虎尾、虎斑处理得极为精到。最突出为虎的眼睛,虎的神情简直如活虎一般,栩栩如生,好象从画面上走出来一样的灵情,他那一只只神态精活的东北虎感动着每个观众,他们都留下了赞语和崇高的评价和精美言辞。如“向马新华老师学习,学习他那虎一般的神伟,他的百虎图绽放着神奇和威武的光彩”!

马先生的《龙虎斗》据谢天锡老师说:“除了强调传统的笔情墨趣,还运用了很多特殊的技法,使背景部分丰富多彩,烘托了气氛,也填补了许多空泛。尤其那三只幼虎,黑、白、灰三色相互衬托,层次分明。但背景用的特殊技法,这就产生了令人提摸不透的妙趣……画面中间那大面积黑色的乌云,这是国画中处理的一大难区,往往下笔就成了一块僵硬的“黑板”让人压抑憋闷,可他处理得却出入意料,胧状态中;不仅构思奇特,想象丰富,这种虚实相生,动中有静的神秘色彩,也使主题得到了强化,成为难得的巨幅佳作。

他的写意作品传统和造化统一,主观和客观神交,东西文化融洽,既是对意象造型的继承,又是对传统表现的超越。每次画展的墨虎,几乎运用泼墨写意来成功体现他的艺术典范。

他大胆探索,凭胸逸气,遒劲泼洒,时而笔锋跳跃,时而高低,晕染,在潇洒中求严谨,在偶然中求必然。因此,现代意识的艺术风格也就包蕴在其中了。

有的画家评论说,马先生的虎简洁点线的勾勒使画“金睛王者威,竹林起雄风,笔风既有空灵之洒脱,又有完整之气韵的效果,给人以震撼力和深邃的美感。”

马先生的生活经历非常丰富,思维敏捷而生动,认真观查生物,充分研究虎的神情、姿态和坐卧,细致的探讨虎的灵性感,下笔犹如泉涌,充分发挥他的艺术精深,来体现和发挥他的艺术魅力。

这些都是从王平华的散文中品味和读到的,这也是我的意外收获吧。从王平华的散文中得到了我先生生前的学生,竟如此获得这样的艺术境界,我也算是替他高兴和欣慰吧!读书的过程,其实是人们求知、求索、求证的过程。一个人只有用渴望去求知,用胆识去求索,用恒心去求证,才能将自己人生乐章演奏得更为辉煌。

求知我理解为,如果没有一种“求知”的欲望就不要去读书,这是求知的先决条件。为娱乐消遣而读书不是求知,打发时间更不是求知。读书就要有所知,有所得,有所获。为求知而读书,是人生获得前进的动力,也是一种高尚的境界。

再说求索:一个人读的书越多,得到的知识越多,就会感到心中的疑惑越多,需要读的书也就越多。有人曾用一道弧的长短来形容获得知识的多少,弧线越长,接触外界的空间就越大,就越感到要学的东西和未知的领域越多。读书应该上下求索,求索是求知的深化。读书之后,别开生面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这才说得上是用功、用心来读书。带着问题读书,带着疑问读书,而不是人云亦云。从一定意义上说,求索的过程就是打破传统、破除固定思维模式的过程。

求证:我认为这不但是一种读书的态度,也是一种工作的精神。科学实验是求证,社会实践是求证,追求真理也是求证。求证是读书的最高境界。生活中,为什么许多人只把路走了一半,就退缩了?其实,读书也需要一种无畏的精神和超人的耐力。虽然他们在求知中学到了一些东西,在求索中提出了一些问题,但却没有用恒心去求证,书虽然读了,却没有用,所以也就没有领略到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的风光与豪情,没有品尝到求证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冰心在为梁实秋祝寿时写道:“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要好的朋友。”人的才情趣从哪里来,那就是多读书,那就是读有趣的书,做有趣的人,做求知、求证、求索的读书人,这样你的内心世界才会富裕,你的见解才会独到,你的心情才会快乐,你的生活才会幸福,你的人生才会更有意义。

2011年6月25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