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君一曲红豆红

2011-06-20 18:17 | 作者:云卷云舒 | 散文吧首发

“燕子不归事晚,一汀烟杏花寒”。春来江南,独那小楼轩窗前的杏花雨,爱那灞陵边的杨柳依依,爱那莹如珊瑚的相思红豆红。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即使思念如星燃过天际,泪成灰,风吹尽,了无踪,也请不要绝望,那温暖仍留存记忆里,美丽如初……

唐诗浩如瀚海,李杜仙圣自不必说,大漠边塞风致当属岑参,王维诗画也自成一格,而李义山却以情诗夺魁。后人评李义山的诗,含蓄隐忍,朦胧未解,扑朔迷离。未明其人,只诉情思。“昨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那星月穿越千年,那久远的苍凉欲语无声,晨风初起,心与心间若相知,言语只成负累。只一个回眸交汇,便能读透心底。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的一生,潦倒而不得志,但那旖旎绮丽的心事,播撒与字里行间,字字句句,点点滴滴,划刻出沁血的心迹。说他的诗朦胧含蓄,表达的不分明确切,说此诗的描写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及,只能说是对他了解不够深刻而已。人生如酒,苦与甜,寒与暖,只记取在心,又何需再与外人说。

二十三岁的李商隐,因唐有“扬道抑佛”之宗教风气,于河南玉阳山东峰学道。他的遣词用典里很多的隐喻源自《道藏》,曾一度专心于典籍研究,对道家经典是认真苦读过的。直到后来的一天,他邂逅了一场山林里中诗意而美丽的春雨。与玉阳山西峰灵都观里修道的公主的侍女宋华阳不期而遇……。

有人埋怨说,李义山的诗好是好,但为何不写的浅显明白?其实,若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处境,了解他的所为情非得已,或许能更深刻的理解和懂得他的诗。“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当道业未成,当无意插柳柳成行,当不期而至的美丽爱情如约而至,温婉美丽的宋华阳与李义山双双坠入情网,然此举是对清规礼教的蔑视与触犯。一个唐代的封建礼教下的士大夫,自由美丽的相知相许,未经得上层道义上的许可,心里无疑有一道无形的锁枷,压抑的、迟疑的、苦痛的、挣扎的;然又是真挚的、甜蜜的、温婉的、隐微的。

真爱如月光,只能在暗夜里坦荡,尽管它有如水的苍凉与静美。

夜如冰,心如火。沉浮冰与火的世界里,何处有栖息的温暖彼岸?如参商星的相见,美丽而暂。却无奈,天将晓,情未央,将别离,执手相看,泪落如雨。此时,也许你更懂得这首《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何为无题?这样的千古名篇怎会没有一个美丽而诗意的名字?尽管后人一意孤行,升华了小境界里的情感,将末句的诗意解释为无语的奉献,但就诗人的本意,却只为情殇。细读,“丝”同“思”,就像对一个人的思念,绵绵缠缠,萦萦绕绕,直至生命终结。当烛光燃起的一刻,心花相迸,点滴之间,暗夜已过。晨星隐没,日初起,熬干心泪,念成灰。却情愿着,这苦痛的过程,尽管它漫长而凄美……。当星沉大海,良时已逝,新的一天又将开始,却不知何去何从?

此时的他,也只能对着月儿,许下誓言“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树水精盘”。如能像月儿般的皎洁与永恒,随月儿般的沉落于升起,永远定格于夜的美丽,该有多好。伸出双手,留住瞬息,留住梦想、留住月儿水般的静美,又有多好……

后来,当一切被曝晒与烈日之下的时候,一个被遣返,一个被驱逐,从此,星入大海,生死永隔,别离在今世,相见待来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宋华阳,如月里嫦娥,深锁广寒,李义山,也只能郁郁终老。爱如霜,思念成殇,太无奈、太悲凉!

封建礼教下的美好只会被摧残殆尽,而今的人们,却赋予红豆更深更丰富的内涵。它象征的意义,不仅仅只是相思和爱情,还蕴涵了亲情友情爱国情、师生情等世间许多美好的情愫。这是有据可考的,可在古诗文中得到印证。起初,王维这首《相思》的原意,是为了赠送给挚友李龟年的。古往今来,上至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以拥有红豆、收藏红豆为荣,千百年来已成风俗。红豆,是亲友、情侣之间用来寄寓情意的,真心在传递,真爱在铺展,真情在燃烧……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情至最美是相思,千古知心最难觅。赠君一曲红豆红,愿君莫负相思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