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走失,旧梦犹在之五——看年戏

2018-02-13 16:58 | 作者:艳阳天 | 散文吧首发

岁月走失,旧犹在之五——看年戏

(克勤原创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湾方圆十里内,有五个湾子有戏班子。小年一过,就陆续开锣,一直唱到二月花朝。经常是你湾唱罢我湾开锣,看戏的人就象潮汐赶月亮,上午涌向东,下午涌向西。大道上,穿红载绿,牵娃抱仔,扛凳搬椅的人群,川流不息。贩针头线脑的,炸油粑的,转糖葫芦的,吹糖菩萨的,卖鸡毛笛子的等各色挑子,夹在人流中,边走边做生意,各种叫卖声响成一片。我们一群刚穿上整裆裤的小伢,象蹿头鱼在人群中穿来蹿去,一会围住货挑子,一会追逐打闹,沿路尽情发泄满心的亢奋与喜悦。

我们那五台戏班子,其实各有不同。上杨家和张家湾是楚戏班,多以唱折子戏为主。《断会》《金山寺》《荞麦馍做寿》等是保留节目。涂家咀、郭家湾是京剧班子,以唱全折戏为主。如《杨家将》《打鱼杀家》《辕门斩子》等,是差不多年年要唱的。李家大墩是汉剧班,全本和折子戏都唱。如《四郎探母》《王宝钏》《西厢记》等。在多年的传唱中,各班子都培养了自己的主角和司鼓与琴师。这些人平时跟众人一样,在田地里打滾,农闲时自己在家练,到腊月了才在晚上合成。戏曲讲究板演程式,农村人文化都不高,所以唱腔做作,基本都是由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象我三姐,只是大略认得些字,但就是一句一句照师傅学,成了戏里的主角。她在《金山寺》里演青儿一角,深得观众喜

各湾子都把办好戏班子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本湾的湾风、声誉和体面,骨子里都有弘扬本湾集体精神和英雄主义的成分。所以,虽说是吃自家的饭做众人的事,但湾人都踴跃参与。甚至自己贴钱贴物支持戏班子的活动。比如搭戏台,所有的立木、横梁、台板,都是湾人无尝借用。甚至有的把自家的门板都卸了。没有东西可借的,就出工出力,搭台子,做杂活。

而最能展示宗氏和湾子雄风与力量的,是送腰台。当戏唱到有皇帝登场、喇叭凑响的时候,送腰台开始了。各家做好的鱼肉大菜,装在大碗里放在托盘中,由男丁一手举托盘,一手持蜡烛,鱼贯而入,由戏台口中央拨开人群,径直传到戏台上。这时,台上锣鼓齐凑,台下鞭炮齐呜,统子不时轰炸,气势震动三五里。有的大湾大姓,队伍有里把路长,尽显威风。站在高处往下一望,犹如一条火龙在游弋。

我们是个大湾子,为不与人争风,我们湾没有戏班,却有一支五十多人的武术狮子队。郭家湾与我湾一田之隔。为让我湾的年轻人也过把戏瘾,戏班对我湾敝开大门。但大人不屑去。我们几个少年一嘀咕,决定去跑龙套。我们穿着背后写有“兵”“勇”的马甲,举着大刀,在小锣“嘡、恰恰、恰”的节奏中,从中帐一步一顿走出来,站立两边。接着在密锣紧鼓中,瓦岗寨的大王程咬金粉墨登场了。大王头插地鸡尾,一脚登朝靴,一脚穿胶鞋,站定了喊:小的们!我们答:在!问:有事无事?答:无事!说:无事就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回家过年啰。我们一轰而散,戏就演完了。

看年戏,在我们这是过年的重要内容。平时都各忙各的,难得聚一回。借过年有空有菜又有看热闹的,各家都把出嫁的姑娘,四姑六姨请来“出方”看戏。叔伯兄弟们轮流招待。有时这家的年酒刚下席,那家的年酒又端上了桌。吃不下了,也要上桌坐一坐,表示礼信要到,亲情要领,要的就是这个热闹。这才是看年戏的要义。

这些年回家乡,楼房多了,小汽车到处都是,宽带也普及了。可就是戏台没了,表面看还是热闹,但总觉到有点冷寞与荒凉。

(2018、2、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