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心底的那片荷塘

2017-12-02 20:44 | 作者:心远居士 | 散文吧首发

门前有水,房后是山,远近橘荷连翠。拂晓黄昏,枝上画眉清脆。月朦胧,掩映芙蓉媚。橘初黄、披襟跣足,怀中小陆先醉。 不负东篱卉,有半亩园蔬,一池红鲤。静可听钟,望断鹿峰云寺。友朋来,休问莼鲈贵。惬意处,南窗弄墨,有书房清味。

——卜算子慢•《洪庐》赋

这是二十多年前描写敝居“洪庐”的一阕小词。词中的 “门前有水”、“远近橘荷连翠”已荡然无存,大大小小十几口连片的百亩荷塘和橘园被开发商夷为平地种上了几十栋高楼。在高楼包围的窒息空间里,只能从照片和诗作里回忆和想象曾经如痴如醉的荷塘。再也见不到一片荷叶,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却成了新建小区的名字。“接天莲叶无穷碧”从此不再。唯有那潜伏在心底的画卷,十几年了一直不肯退去。

这幅画卷是随季节变化的。初,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小伞般的莲叶一顶一顶撑出水面,亭立于碧波之上,远远看去,似层层绿浪,团团翠玉。有风吹过,水面上会荡起一波一波的涟漪,扔块石子下去,“扑通”一声,会惊飞几只白鹭。

盛夏,荷叶越长越大,越长越密。忽然一天,不经意间发现在布满碧翠欲滴的荷叶中冒出几枝粉嫩的芳蕾,我会如同孩子一般激动,连续几天,拎着相机围着荷塘转,捕捉那琼苞初绽的美妙瞬间。那荷苞有高昂吻天的,吓得云儿了无踪影,有在绿荫庇护之下裸羞偎靠的,似乎在等待一种爆发,一种更撩目帘的开放。

荷花盛开的时候,院里院外,到处溢满了淡淡的清香,开门所见,荷塘景色,摄人心魄,醉人心脾。有的已完全绽放,亭亭玉立,像舞台上的美女荟萃;有的半开半放,像欲嫁未嫁“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新娘;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像一个个娇羞万状的小姑娘;有的花瓣儿全部展开,露出了嫩黄色的莲蓬,像是风韵熟透的徐娘。她们或交头接耳,或窃窃私语,或旁枝溢出,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可极了。

这时候的荷塘好生热闹。白天的蜻蜓、蝴蝶、白鹭,晚的月色、萤火、蛙声。赏花的人们更是络绎不绝,成群结队的学生,一对对的情侣,;一双双牵幼挽老的父母,欢声笑语,赏心醉目,悠然自得……那时还没有智能手机,但自带相机的也不少,更有那自恋的美少女,索性脱了鞋袜,下到塘中,融入花海,与那荷花相簇相拥,花脸相映,人在画中,景似天堂

夜幕降临,遮住了画卷,荷塘又是一番景象:“荷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只有声音的世界,安静的荷塘带着几分简洁。月儿出来了,荷塘静静地沐浴在幽幽的月光里,沉醉在美妙的蛙声里。起初是一只,两只,随后便是成千上万只,此起彼伏,汇成气势磅礴荡气回肠的蛙鸣大合唱。这是天地间最朴素最亲切的乐章,如春风,如美酒,醉了夜色,醉了月亮,醉了田园,醉了这里的人们。此时无论你在做什么,这蛙声都会使你愉悦,你会享受其中,如果你在塘坝漫步,它是你踏歌的伴奏;如果你在书房写作,它是你放飞思维的翅膀;如果你正准备安寝,它就是你最好的催眠曲……

当初择地建“洪庐”看中的就是这片荷塘。对荷的喜爱,与生俱来。在我国,赏莲、采莲是人们传统的爱好与习俗。莲不仅花可以赏,她的“根、茎、花、实,凡品难同,清净济用,群美兼得”(《本草纲目》)。古人称莲花为“花中君子”,《群芳谱》说:“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齐生,百节疏通,万窃玲珑,亭亭物华,出于淤泥而不染,花中之君子也。”当然,对莲的姿容、品德概括最好的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荷花是有佛性的,是修行的花。佛教与莲花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传说佛陀的家乡盛植莲花,佛陀所住的净土叫做“莲花藏界”(简称“莲界”),佛经叫“莲经”,佛座叫“莲台”、“莲座”,佛寺叫“莲宇”,僧人所住的地方叫“莲房”,袈裟叫“莲花衣”,莲花形的佛龛叫“莲龛”。总之,莲在佛教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标志着圣洁高尚。

人世间的事情往往出乎意料,这是一个难以破解的人生密码。繁华与落寞交错纵横,喜悦与寂然平仄相生,看这荷塘似乎在阅读游走的人生。在厄运中,你消失得无影无踪,但你曾经美丽,对天畅歌;当这幅花中君子佛的吉祥画卷一夜之间被渣土淹没之时,翌日早起围观的人们好多都哭了,我也哭了……

无奈的叹息惆怅中,我一直都感觉你的存在,你一直还潜伏在我的心底,我也一直在寻找,寻找着那失去的荷塘。我无数次地在心里呼唤,你在哪里,我心爱的荷塘!我曾无数次的悔恨,恨自己无能为力,身为万物之灵的人,不能挺身而出保护你!曾在无数次的里,看你的曼妙舞姿,听打荷叶簌簌的声响,品晶莹水珠在荷叶上滚动而后倾泻,在淡淡荷香和一片蛙鸣声里临池、看书、写作、渐入梦乡……然而,这一种恬静怡然脱俗的韵味和境界,除了梦里,只能潜伏在心底,留在记忆中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