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易俗社看戏

2018-10-15 10:51 | 作者:巨石 | 散文吧首发

去易俗社看戏,是我多年的心愿,身居古城却少有机会。国庆适逢《三滴血》上演百年之际,与乾县“范紫东研究会”同仁,10月4日下午去易俗社看戏,一起参观了“秦腔艺术博物馆”,获益匪浅。

易俗社剧场创办于1912年8月,由李桐轩、孙仁玉共同倡导,王伯明、范紫东、高培支等136名陕西各界人士共同发起,是民国第一个新型艺术团体。

1924年鲁迅先生应邀,前来易俗社看戏,题词“古调独弹”,并捐赠大洋五十元。大家知道鲁迅在《社戏》一文中,表达了少年时候对戏剧的讨厌,其实这种讨厌一直延续到了中年。恰恰是这次易俗社观看,改变了先生对中国戏剧之偏见。

易俗社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三大古老剧院”。前中国剧协主席田汉说过,易俗社世界第三,中国第一。创办106年来,不断推陈出新,自编上演剧本五百余部,其他兄弟剧种无法相比。

易俗社曾两次进京汇演《三滴血》,演出剧组受到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习仲勋等老一辈领袖的接见。百年华诞之际,2012年8月13日,总书记习近平母亲齐心发来贺电,委托儿子习远平到会宣读贺电。可见易俗社名震天下。

李桐轩蒲城人,其次子李仪祉是水利专家,长子李约祉曾任民国陕西教育厅长。李桐轩父子三人献身秦腔艺术,堪比唐宋八大家三苏父子。其中李家父子三人创作秦腔剧本五十多部。在秦腔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范紫东,乾县灵源乡西营寨人,出身书香门第。作为易俗社创始人之一,与孙仁玉一起担任专业编剧。历经四十余年,撰写了《三知己》、《颐和园》、《大贤》等长剧本 68 部,以创作长剧大戏见长。其中《三滴血》演出百年不衰,至今依然活跃在秦腔舞台。孙仁玉作品177部,以创作短剧小戏见长。

今年是范紫东作品《三滴血》上演一百周年。易俗社举办演出纪念活动,乾县“范紫东研究会”应邀参加观摩演出。笔者有幸在其中,第一次在易俗社大剧院,仔细欣赏了一回《三滴血》,感到莫大的荣幸。

《三滴血》是改革开放首部公演的传统剧目,尤为广大年轻观众所熟悉。由于剧情曲折复杂,唱词上口,唱腔动听,丑角台词,风趣幽默,为西北广大观众所喜。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1978年暑假,在永寿剧院看过《三滴血》,当时没有字幕,不了解剧情,唱词台词听不清,看了也是不知所云。

如今易俗社有电子字幕,唱词及其台词,一字不漏的打出来,有利于观众理解剧情的发展。

看戏讲究看出手,而不是坐在正中间。看出手能提前预知出场人物,有助于了解剧情。我们被安排在七排右侧,字幕大小刚合适。

范紫东原版《三滴血》十五场,前四场是十五年前的故事,剧情概况是:周天佑李遇出生,其母产后死亡,周仁瑞家道败落。周父委托王妈把李宇春送李家,把周天佑寄养在王妈家。周仁瑞山西老家隔壁贾连城与弟弟周仁祥之妻周马氏有私情,最后贾连城之妻贾甄氏教育贾连城归正。

当晚上演的是电影版本,全剧十一场戏。从十五年后周仁瑞领着周天佑从韩城回山西老家开始。

演员阵容以老带新,现任社长惠敏莉扮演李晚春,著名老旦韩丽霞扮演王妈,晋信书由名丑李红刚出演。其余都是年轻新秀,可见易俗社后继有人。

演出结束后又出现新高潮,演职人员出来谢幕时,观众激情得到爆发,全体起立自发高唱《祖籍陕西韩城县》。随后乾县范紫东研究会员登台,赠送范紫东画像一幅,赠送书法楹联一副,部分观众上台与演员合影留念。

在观众依依不舍中结束了演出,不日将第三次赴京汇演《三滴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