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撷一缕母校的回忆,装进你返程的行囊

2017-05-03 17:12 | 作者:孙成岗 | 散文吧首发

————写于98级同学返校省亲的日子

原创】文/摄影:孙成岗

98级日语专业的部分同学昨天返校聚会,今天晚上要和曾经任过课的老师见面。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戚戚起来,生怕师生之间出现对面相逢不相识的尴尬,便让在校工作的同学给我发一份名单。然而,凝视名单上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却很难让我的记忆穿越近20年的时空去忆起那青洋溢的脸庞。看来,要想一见面便能呼出对方的名字,显然是一个无法企及的妄想。过去的已经过去,要想回到过去显然是枉然。

入学20年亦或是毕业20年,这是一个容易引发同学聚会冲动的时机。20年的时光已经把当年稚气未脱、豪情满怀的青年学子磨砺成老成持重、沉稳冷静的中年人。不少人事业有成,成了社会的栋梁。此时母校便成为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总想再去看一眼那个抛洒青春的地方。所以不少人一踏上母校的土地,便热泪盈眶,大呼小叫,难以自持。见到当年的同窗旧友,一下子卸去了所有在社会舞台上的角色包装,忘却了风尘俗世的纷繁干扰,又回到了青春时代的本真,相互寒暄叙旧,分享人生感悟,一如当年般温暖。于是,在狂欢中度过了两天繁忙而轻松、疲惫而愉快的时光,然后带着饱含酒精的沉甸甸回忆各自散去。

然而,一旦回到家中,喜悦渐渐淡去,疲乏慢慢袭来,此时才发现,自己魂萦绕的那个地方,竟然是那么地模糊,当年与心仪之人漫步的小道、约会的树林居然因为与同学的狂欢而未能去静静地回味,在深人静之时,每当想起,也许会有一丝苦笑挂到嘴角,一丝遗憾爬上心头……

为了让遗憾不再成为遗憾,为了让回味的醍醐之味更久远一些,在大家狂欢之时,虽然一直在校园工作的我,却假定自己是一个时隔多年回到母校的游子,替大家重走了一遍校园,拍摄了一些大家擦肩错过的校园风景,希望能为大家从时空那头捡回一些过去的记忆,同时也弥补一下我这个老师不能认全大家的愧疚。

既然是寻找回忆,那么独行便是最佳的选择。龙应台说过,如果两个人同行,那么一半的心思在对方身上,只能半心半意地观赏风景了。要真正地观景,且融入景中,“便只能一个人走”。昨天是一个晴好的天气。洛阳的春天繁花似锦,但蓝天较少,一旦天穹变得瓦蓝,便是初来临了。

现在,院内的驿馆在大家入学时可能已经有之。这里也是院内唯一的客栈。前几年,它的西侧挖了一个水塘,取名“无名湖”,象征着某种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精神。湖中引种的睡莲,刚刚绽放,似乎在欢迎游子的回归。不知什么时候,院内的一些大善人把这里当成了“放生池”,在池中经常能见到乌龟王八和重达数公斤的大鲤鱼。站在湖边,看到睡莲田田的叶子不时地蠕动,便是这些家伙在底下作怪的结果。

大家上学的时候,经常能看到刺猬和野兔等野生动物,近年来,校园野生动物世界又增添了新的成员——野猫。由于缺少天敌,它们已经成了校园内数量最为庞大的野生动物种群,有数百只之多。无名湖一带的野猫还有守株待鱼的独门绝技,它们静静地耐心守候在水边,待某条疏忽大意的鱼游到水边,便迅猛出击,一爪抓住,然而逃回营地,享用美食。

驿馆门前的大道现在有名字了,叫做“牡丹大道”。它从东门通向西围墙,长约1.5公里。大家就是从这条道路走进这个校园,并在这里度过了青葱时光。当年道路两侧的小树已经参天,曾几何时,光秃秃的路心已经布满造型各异的绿色植被和奇珍花木。牡丹自然是少不了,只是花期刚过,花枝根部空余些许孤寂的落英。

三座门不是正门,却是学子们心中的校园正门。它在功能上是教学区与生活区的分水岭,但在广大学子心中,却是母校的象征。穿过三座门,便是一个水池。水池的样式也几经变化。我上学期间,它的中间是一座假山,水中养了一些观赏用的红、黑鲤鱼。在那个食品匮乏的年月,曾经有人利用夜暗将鲤鱼偷偷钓走,引得十分儒雅的卞院长大发雷霆。现在已经改造成现代化的喷泉,夜晚喷出的不断变幻色彩的水柱,宛如一幕霓裳[ní cháng]羽衣的轻舞。

水池对面是主楼(有些学校叫做行政楼),它的功能一如既往,筹划着整个校园的运转。它门前两棵高大的法桐与水池边秋日飘香的桂花树,早已化为不灭的记忆铭刻在每位曾在这里学习过的学子心头。

从主楼向左右两边走去,再拐一个弯,便是东西两侧的学生宿舍楼了。这些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宿舍是典型的苏式建筑,楼口房顶上的烟囱是它独特的标志。建筑由北向南一字儿排开,东西两侧建筑对称而建,中间是广阔的空地,被一条中心马路分隔成两个硕大的运动场。宿舍前的道路通往食堂,一日三餐,就餐的队伍往来穿梭于这条道上,不时有雄壮嘹亮的歌声飞扬。随着现代化的学生宿舍新楼的建成,这些建筑大多已经封存不用。但它是母校的历史记忆,是老一代母校学子内心深处恬静的港湾。

过去一个学部一个食堂,每个学部有每个学部的味道。老食堂后来拆除了,集约成这个现代化的大食堂。现在大家都在一个锅里吃饭了。

中心马路(现名抗大路)是一条法桐拱成的林荫道。道路两侧的硕大运动场上曾经跳跃着大家青春的倩影。20年前那一张张脸庞的青春气息已经化为中年人的干练,但操场上跃动的仍然是不变的充满活力的青春。

中心马路尽头是礼堂,苏式老礼堂早就不见了踪影。现在拔地而起的是多功能的文体训练中心。登上二楼的观礼台,前方的中心马路和两大操场一览无余。观礼台下是月冰大道,几乎每一位这里毕业的学子都曾在这里接受过检阅。只是那个年月在台下空地上每周一次的露天电影,早就没有了。

教学楼是大家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在记忆中定格的也许不是日复一日的刻板的上课下课,而是在某一个周末的午后,空无一人的教室里,选择一个临窗的位置坐下,看着窗外的云卷云舒,任自己的思绪胡乱地飞扬,亦或是在楼梯的某个拐角,偶然遇到暗恋的心仪之人而怦然心动?这个承载大家记忆的教学楼已经为前两年新建的回字形教学楼所取代,由于招生员额的减少,它们暂时封存,也许不远的将来,它们还会焕发新的荣光。

读书广场每天早晨照例是朗朗的书声,中间的喷泉每天下午5点,也会准时喷出水芒四溅的水柱。

南山上一片原始状丘陵地带早已被平整成美丽的花园,牡丹刚刚谢去,芍药正在迎风怒放……

【原创】文/摄影:孙成岗

评论